孫靖 蔡航 王保中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法在真菌性鼻竇炎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真菌性鼻竇炎患者50 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n=25)接受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n=25)使用鼻竇內窺鏡進行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效果和復發率。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2.00 %,對照組為68.00 %,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復發率為2.50 %,對照組為32.50 %,P<0.05。結論: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法可有效提高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效果,其可有效根除患者的病灶部位,對于降低復發率具有積極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鼻竇內窺鏡;真菌性鼻竇炎
【中圖分類號】R76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1-0-01
真菌性鼻竇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炎癥,是一種特異性較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性鼻竇炎可導致患者出現頭痛、頭暈、食欲減退、精神不振、流膿涕等癥狀[1],嚴重影響了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學習,因此如何有效的進行真菌性鼻竇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上對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主要以保守治療法和手術治療法為主,本次研究即分別采用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法和保守治療法進行真菌性鼻竇炎治療,并對兩種方法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真菌性鼻竇炎患者50 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25 例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作為對照組,25 例患者使用鼻竇內窺鏡進行手術治療,作為觀察組,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 例,年齡25~50歲,平均年齡37.54±5.56歲,病程2 個月~6 年,平均病程2.90±1.11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24~48歲,平均年齡36.88±5.51歲,病程2 個月~7 年,平均病程2.96±1.22 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各項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 患者經臨床診斷和病原體檢查確診為真菌性鼻竇炎;② 患者對受試藥物和手術治療無禁忌癥;③ 患者在接受治療前30 d內未接受過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④ 患者無其他鼻腔疾病,無嚴重肝、腎功能疾病,無惡性腫瘤疾病;⑤ 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保守治療法,即給予患者地塞米松,口服,初始劑量為20 mg/次,bid,連續給藥7 d后,逐漸將劑量調整至10 mg/次,連續給藥1 個月后,逐漸將劑量調整至5 mg/次,患者在口服地塞米松的同時,給予人工合成類固醇鼻內噴劑進行噴鼻治療。觀察組患者行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法進行治療,即術前進行常規局部麻醉,手術過程中,依據患者病情的實際情況,進行咬除篩泡、切除鉤突等處理,開放并擴發患者的上頜竇自然開口,通過30°或75°鏡將竇腔內的真菌塊及鈣化斑塊徹底清除[2],清除完成后使用3 %過氧化氫溶液和酮康唑溶液對竇腔進行反復的沖洗,手術結束后,使用礬紗條填塞總鼻道和中鼻道,并對遵醫囑給予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止血治療等對癥治療,手術結束后24 ~ 48 h,分次將鼻腔內的填塞物取出,術后10 d內連續使用3 %過氧化氫溶液和酮康唑溶液對患者的鼻腔進行清洗,qd,并及時將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和血塊清除,qd,手術結束后,手術結束后3 個月內定期對患者的鼻腔進行復查,及時清除鼻腔內的肉芽、分泌物和血凝塊。
1.2.2 評價指標 以兩組患者的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效果和復發率作為評價指標,治療效果評價,治愈:治療后患者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竇口開放保持良好,無膿性分泌物或菌塊殘留[3];顯效:治療后患者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癥狀較治療前顯著改善,竇口開放保持良好,竇腔內存在少量水腫和肉芽伴隨,無膿性分泌物或菌塊伴隨;好轉:治療后患者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癥狀較治療前部分改善,竇口開放較好,竇腔內有少量真菌塊和膿性分泌物伴隨;無效:治療前后患者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癥狀和竇口開放無明顯改善,竇腔內殘留較多的真菌塊和膿性分泌物。
1.2.3 統計學方法 各組患者的評價指標結果均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治療效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復發率進行檢驗,α=0.05。
2 結果
2.1 治療結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2.00 %,對照組為68.00 %。
2.2 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1 例患者出現復發,復發率為4.00 %,對照組患者中,7 例患者出現復發,復發率為28.00 %,檢驗結果為:=5.357,P=0.021,P<0.05。
3 討論
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和抗生素的濫用,真菌性鼻竇炎的發生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真菌新鼻竇炎分為侵襲性和非侵襲性兩種類型,前者鼻腔內會出現黏膜炎癥,病理切片檢查可見均是,同時會出現黏膜肉芽腫,非侵襲性型則是致病真菌分布在鼻腔分泌物或真菌球內,病理切片中無真菌侵犯[4]。目前臨床上對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法和手術治療法為主,藥物治療法都是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發揮抗炎作用,從而有效的改善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癥狀,但是單純使用糖皮質激素,一方面患者不良反應較多,可導致患者出現免疫抑制,一方面治療過程中患者易出現耐受,從而造成治療效果不太理想,治療后復發率較高。隨著現代微創技術的發展,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法已成為真菌性鼻竇炎的主要治療方式,鼻竇內窺鏡治療法主要具有如下優勢:① 手術創傷小、術后患者恢復速度快[5];② 手術視野清晰;③ 可徹底病灶部位的菌塊和鈣化斑塊,達到根治效果。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法可有效提高真菌性鼻竇炎治療效果;同時觀察組患者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說明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法通過對病灶部位的真菌斑塊徹底清除,從而有效的降低了復發率。
綜上所述,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法可有效提高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效果,其可有效根除患者的病灶部位,對于降低復發率具有積極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劉源,王亞南,劉平.應用小劑量克拉霉素治療內窺鏡鼻竇手術后持續鼻竇炎癥狀的臨床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7):15-16
覃雄.用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1):292-293.
吳春松.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臨床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6(6):10-12.
Lee DH,Yoon TM,Lee JK,et al.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 of the sphenoid sinus[J].Clin Exp Otorhinolaryngol,2014,7(3):181-187
黃月娥,曹衛東,王恬雯.鼻竇內窺鏡手術治療真菌性鼻竇炎48 例臨床探討[J].中外醫療,2016,9(03c):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