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燕 湯君明
【中圖分類號】R5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1-0-0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多種上消化道疾病的急性并發癥,在救治過程中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對于治療預后極其重要,護士與患者最接近,了解情況最多,最容易發現病情變化,護士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敏銳的觀察力,能盡早發現情況并做出反應,配合醫生進行救治,它直接影響到疾病的轉歸。因此,護理觀察在救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1 臨床資料
2010年7月--2017年7月我院共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1例,其中男28例,女13例;年齡21至85歲;胃及十二指腸潰瘍23例,胃腫瘤2例,胃粘膜糜爛及藥物性胃損傷6例,肝硬化胃底食道靜脈曲張4例,血友病1例,膽道出血2例,未明確原發病的3例;其中4例轉上級醫院治療(2例手術治療,2例內鏡下止血),其余37例均內科保守治療治愈。
2 護理措施
2.1 傾聽患者主訴. 患者神志清楚,一旦病情變化出現癥狀即能從患者主訴中發現情況,如主訴口干、頭暈、心悸甚至煩躁等應引起重視,說明出血量在增加,有導致出血性休克的可能。
2.2 觀察患者排便情況. 詢問患者大便次數、大便量、大便性質顏色,收集標本,及時送檢。如大便次數增加,變為稀軟,甚至由柏油樣轉為暗紅色,說明出血量可能增加,排便量減少,成型,由柏油樣轉為黃黑色,提示出血在好轉。同時觀察患者尿量變化。
2.3 持續心電監護. 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護士應每30--60分鐘觀察一次,記錄血壓、心率、呼吸等變化,一旦出現心率加快、血壓下降應嚴密觀察,專人守護。當收縮壓低于13.3kpa,心率大于110次/分時,提示出血量大,內科保守可能難以及時止血,需要迅速補充血容量并轉上級醫院進行內鏡止血患者手術止血。
2.4 觀察血紅蛋白變化. 做好血標本采集工作,觀察血紅蛋白變化,當出血量大時均有不同程度失血性貧血表現,但出血早期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的變化不大,隨著持續出血,組織液滲入到血管內,使血液稀釋,一般需要3--4小時才出現貧血,與黑便的出現基本同步,觀察血紅蛋白動態變化有助于診斷。
2.5 嘔吐物觀察. 上消化道出血量較少時一般不會出現嘔吐,當出血量增大或者出血速度快時患者會出現嘔吐甚至嘔血,要預防嘔吐物反流入氣管。
2.6 心理觀察.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普遍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怕死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出現嘔血患者,此時患者不僅情緒低落,而且影響睡眠和休息,護理人員應用熱情的態度關心、尊重、安慰他們并進行心理疏導以取得配合。
3 結果
該組病例通過嚴密觀察,綜合分析及時發現了細微變化,并能初步判斷出血量變化,經共同采取有效救治措施,除4例轉上級醫院治療外其余均內科保守治愈。
4 討論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多種上消化道疾病的并發癥所導致,24小時出血量大于5ml時大便隱血陽性,出血量大于50ml時出現黑便,出血量大于250ml時可能出現嘔血或暗紅色血便。通過合理治療和仔細護理,大多數患者可以內科保守治愈。護理的重要性在于仔細觀察病情變化,做出合理及時判斷,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心理護理心理疏導,密切配合醫生進行有效救治,使患者減輕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有利于病情快速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