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麗
【摘 要】目的:評價并分析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的10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51例)和對照組(51例)。觀察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比較兩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心里狀態以及住院時間和花費。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01),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花費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的應用降低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負性情緒,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明顯增加,護理效果顯著,值得醫院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心理護理干預;負性情緒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150-01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隨著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已成為臨床中的常見病[1]。慢性阻塞性肺病多發于老年人群,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有數據統計表明,該病的患者在治療時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臨床治療的效果,增加患者治療的難度和痛苦,因此在檢查前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干預可減緩患者的不良情緒和心理障礙,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2]。為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10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選取我院在2017年1-12月期間的10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51例)和對照組(51例)。其中,治療組組患者年齡52~82歲,平均年齡68.8±1.2)歲;對照組患者年齡51~84歲,平均年齡(69.4±1.5)歲;納入標準:①102例患者皆滿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診斷標準,即2007年中華醫學會上通過的呼吸病學中的COPD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具有自主意識,能夠與醫護人員正常溝通;③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患者。排除標準:精神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心臟病患者,嚴重高血壓患者,具有認知障礙者。經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簽訂知情同意書,對102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術前上述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自然指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護理前須取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同意方可進行研究,給予全部患者相同藥物治療(β-受體激動劑,緩釋茶堿等藥物),若患者病情嚴重,輔以相對應的激素,抗組胺類藥物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仔細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給予患者飲食,環境以及用藥指導,向患者普及該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時記錄統計數據。給予觀察組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基本為中老年人群,在治療中常伴有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心理較脆弱,因此護理人員首先應擺正態度,經常與患者溝通,給予患者更多關注,把握好患者的心理變化,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做好宣傳工作,并定時開展相關講座,向患者及其家屬普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相關知識,幫助患者正視自身存在的負性情緒,為患者介紹相關醫生和護理人員;(3)為患者講解治療成功的案例,介紹每一種藥物使用的目的,讓患者熟悉治療的進程,提高患者的配合能力;(4)護理人員須時刻安撫患者,指導患者放松心情和調整呼吸的一些技巧;(5)護理人員應及時矯正患者不符合現實的想法,引導患者向積極健康的生活邁進,改善患者現有的不良心理狀態;(6)鼓勵患者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7)針對有明顯偏執情緒(自卑或自負)的患者制定相對應的輔助計劃,幫助這些患者矯正個性偏差,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8)耐心傾聽患者的話語,尤其是患者自述的親身經歷,并給與積極的回應,消除患者精神和生活上的壓力,護理人員通過觀察分析患者病情發展的原因,在治療過程中應有效規避。
1.3 評價指標 (1)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調查:記錄患者護理前和護理后的焦慮、抑郁情況,根據SAS和SDS表分別評估患者得到焦慮和抑郁情況;(2)住院時間和花費情況調查:記錄患者的治療周期和住院時間,統計數據后列表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統計數據,正態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調查 兩組患者在護理前的焦慮抑郁情緒皆無顯著差異(P>0.05),經過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皆有明顯改變(P<0.001),比較兩組護理后的效果,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心理護理后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較常規護理后的情緒明顯改善,較對照組評分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2.2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和總花費的調查 由表2可見,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花費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COP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該病會造成患者的肺功能障礙,從而降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3]。該病易受環境的影響,比如患者生活的環境,這些因素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COPD患者常常伴有比較嚴重的焦慮,抑郁的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會給患者的治療帶來一定難度,降低患者對治療的主動性,這些負性情緒還會帶給患者呼吸窘迫的感覺,增加就醫次數和時間,增加醫療費用,最終形成惡性循環[4]。而以往的案例表明,同一種治療方案在不同患者的身上體現出不一樣的治療效果,這一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表明患者的精神狀況可能與治療的效果相關[5]。因此,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心理護理干預是指護理人員將心理學知識結合護理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引導患者,改善不利于治療的負性情緒,保證治療的效果[6]。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心理護理干預的患者SAS和SD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患者經過心理護理干預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明顯比對照組低(P<0.001),說明心理護理干預明顯改變的患者的心態,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具有積極意義;經統計,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花費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的應用降低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不安情緒,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和花費,護理效果顯著,值得醫院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亞東. 心理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中的臨床應用[J]. 醫學信息. 2014,28(1):119.
[2] 李婷. 心理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焦慮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2, 34(4):283-285.
[3] 顧珍鳳,白玉琴,張慧娟,等.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抑郁調查與心理護理[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2, 31(9):1582-1585.
[4] 張香云. 心理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效果研究[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12):44-45.
[5] 王曉敏. 護理干預對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質量的效果評價[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9):6-7.
[6] 倪麗麗,熊佐玲. 呼吸功能鍛煉及心理護理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作用[J].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6, 33(5):585-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