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學秋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率和心率變異性與心力衰竭及預后的相關性。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心率分別分為3組,A組為50到70次/分,B組為71到90次/分,C組大于90次/分,進行動態(tài)心動圖檢查,分為II級組、III 級組、IV級組,對照組為20例正常健康人,記錄正常 RR間期標準差、5min均值標準差等心率變異性時域指標。結(jié)果:心率與隨訪終點射血分數(shù)成反比,心率增加,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增加,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心率增加,患者生存率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正常 RR間期標準差、5min均值標準差等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PNN50為(6.54±3.21)與(12.89±12.32),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jié)論:心率越快,患者預后效果越差。心力衰竭患者與健康人相比,心功能交差,心率變異性較低。
【關鍵詞】心率變異性;心力衰竭;預后的相關性;心率
【中圖分類號】 R5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236-01
在臨床治療中,心力衰竭較為常見,為一種進行性疾病,可嚴重導致患者心功能不全,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為研究分析心率和心率變異性與心力衰竭及預后的相關性,選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心率分別分為3組,A組為50到70次/分,B組為71到90次/分,C組大于90次/分,進行動態(tài)心動圖檢查,分為II級組、III 級組、IV級組三組,對照組為20例正常健康人。對照組中,年齡范圍為22歲到78歲,女性為8例,男性為12例。60例心力衰竭患者中,女性患者為23例,男性患者為36例,年齡范圍為34歲到82歲,平均年齡為(62.33±11.22)歲,22例患者為心功能 II級組,20例患者為心功能III 級組,18例患者為心功能IV級組。A組患者中,年齡范圍為36歲到80歲,平均年齡為(61.22±11.10)歲,男性患者為9例,男性患者為11例。B組患者中,年齡范圍為37歲到81歲,平均年齡為(61.10±11.08)歲,男性患者為10例,男性患者為10例。C組患者中,年齡范圍為36歲到82歲,平均年齡為(61.03±11.43)歲,男性患者為9例,男性患者為11例。
1.2 方法 記錄正常 RR間期標準差、5min均值標準差等心率變異性時域指標。通過電話及門診復診等方式,記錄患者藥物治療情況,是否發(fā)生心血管疾病再住院及死亡,隨訪終點心臟彩色超聲。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t檢驗,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心率與隨訪終點射血分數(shù)成反比,心率增加,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增加,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心率增加,患者生存率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正常 RR間期標準差、5min均值標準差等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心力衰竭患者RMSSD為(22.43±6.20),對照組RMSSD為(37.80±5.4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心力衰竭組與對照組患者PNN50為(6.54±3.21)與(12.89±12.32),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如表1。
3 討論
在臨床治療中,心力衰竭發(fā)病率較高,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傳統(tǒng)治療方法為擴張血管、強心及利尿等治療[2],目前逐漸向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抑制劑及利尿劑控制體液潴留為輔等治療,但預后效果并不好。
目前,心率與心力衰竭之間的關系逐漸受到重視,心率可作為顯示心力衰竭嚴重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相關研究表明[3], 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個重要獨立危險因素即為心率,心率增加10次/分,將會增加14%左右的心血管死亡;出。在本次研究中,心率與隨訪終點射血分數(shù)成反比,心率增加,患者再住院率及病死率增加,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心率增加,患者生存率降低,與相關研究結(jié)果一致。研究表明,心機梗死及高血壓等疾病患者心率變異性降低一般代表預后效果不良。心力衰竭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迷走神經(jīng)張力減弱、交感神經(jīng)功能亢進,隨著疾病發(fā)展,迷走神經(jīng)功能損傷,相對交感神經(jīng)亢進,可一定程度表現(xiàn)心力衰竭患者神經(jīng)受損情況,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心率變異性降低。在本次研究中,心力衰竭患者RMSSD為(22.43±6.20),對照組RMSSD為(37.80±5.43),心力衰竭患者的正常 RR間期標準差、5min均值標準差等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心力衰竭組與對照組患者PNN50為(6.54±3.21)與(12.89±12.32),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符合相關研究,可認為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自主神經(jīng)損害,心率變異性較低。
綜上所述,心率越快,患者預后效果越差。心力衰竭患者與健康人相比,心功能交差,心率變異性較低。
參考文獻
[1] 溫清艷 , 區(qū)浩林 , 孫巧松 , 鐘建新. 帕金森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變異性的變化特點及其與心功能指標和預后的關系[J]廣東醫(yī)學, 2017 (22) :3485-3487.
[2] 隋艷波 , 宋云飛 , 莊金龍 , 劉莉. 心力衰竭常見中醫(yī)證型與心率變異性及心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 2013 , 51 (20) :117-118.
[3] A Behling, RS Moraes, LE Rohde, EL Ferlin, AC Nóbrega. Cholinergic stimulation with pyridostigmine reduces ventricular arrhythmia and enhances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heart failure[J]American heart journal , 2013 , 146 (3)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