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麗榮
2018年2月14日,農歷臘月二十九,《蕭山日報》二版要聞版面上,“我在老家過大年”欄目又如約而至。這篇加了編者按的文章,是今年24歲、來到《蕭山日報》工作才半年的記者李小榮寫的,題目是《住窯洞吃油糕扭秧歌陜北大年很紅火》。她在文章里寫道,“2月11日五點鐘,我從蕭山回到了老家陜西榆林,今年,我們一家人都在我姐家的新窯洞里過年,慶祝我姐家的喬遷之喜。這是我們全家之前就商量好的”。
李小榮已經是第122位為這個欄目寫稿的記者了,這也是《蕭山日報》“我在老家過大年”欄目的第15個年頭了。那么,一個縣域黨報,何以15年堅守一個面對天南地北的欄目?何以對“我在老家過大年”情有獨鐘?何以依靠本報記者的力量能支撐起這一欄目?
得益于浙江改革開放風氣之先,進入2000年以來,《蕭山日報》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人才儲備不足成了制約發展的短板,于是報社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面向全國引進優秀采編人員。2003年,報社通過《中國記者》雜志和《南方周末》報紙向全國廣招人才,這一次引進優秀采編人員6人,加上之前引進的人才,來自全國各地(不含蕭山本地)的采編人員達到14人。
本地人才和引進人才在融合過程中,創意頻頻,給報社帶來了辦報和經營的大發展。比如,2004年《蕭山日報》開始新一輪改版,與此同時,多元產業開始起步。報社也很注重人文關懷、體貼引進人才,不僅在中秋節時請他們吃團圓飯,而且在過年時讓他們提前幾天回家,并幫助買車票。同時,一個為他們量身定做的欄目也在2004年春節問世——“我在老家過大年”。
于是,2004年1月25日、農歷甲申年正月初四,“我在老家過大年”欄目正式創辦。當天頭版的一篇文章是《與父母團聚真好》,來自湖北襄陽的記者寫道:“67歲的母親這幾天老是說,這個年過得好啊!雖說你們出遠門了,可過年一家三代五口人還能在一塊兒,團團圓圓過個年,可像個家了。母親說這話時,77歲的父親總在一旁笑著點頭。”
年的味道就這樣躍然紙上。祖國各地的年風民俗呈現在《蕭山日報》的讀者面前。回家過年的記者向讀者分享過年的幸福。讀者也從這個欄目打開了了解祖國各地年風民俗的窗口。
這個欄目一問世,就以濃郁的年味、細膩的親情、樸實的文風、顯著的文化特色,深受讀者的歡迎和喜愛。15年來,已經成為廣大讀者一道必不可少的文化“年飯”。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年,寄托了中國人千百年的家國情懷、團圓與歡樂、富足與夢想。但客觀地說,春節長假,卻也是各家報紙鬧“稿荒”的時節。《蕭山日報》用“我在老家過大年”這一欄目,不僅豐富了報道資源,而且豐富了報道視角,架起了蕭山與“老家”的連心橋,可謂一舉多得。

2005年2月10日、農歷乙酉年正月初二,這個欄目刊登了來自黑龍江的記者所寫的《冰情雪韻過大年》一文。文章開頭一段是:本報2月9日黑龍江雞西專電:“趕在年腳邊,我終于回到了老家,入冬以來,幾場鵝毛大雪,將位于中俄邊境這座新興城市——雞西打扮得銀裝素裹、妖嬈萬分,這年便過得愈發有冰情雪韻了。”
當然,本地讀者看到的不止是東北的雪,吸引他們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及其中蘊含的豐富信息資源。而這種“誘惑”又是雙向的,記者家鄉的人們、城市,也因之而更多打量浙江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之一,打量蕭山這個全國的經濟強區,這個外來務工人員與本地人口持平的地方,當目光交匯,就有各種觀念和點子的碰撞,就有各種的推介、創業、貿易、合作機會產生,于是這個欄目就成為了一種媒介,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由欄目和記者為媒,不少老鄉來到杭州打工或創業,帶動不少老家的特產走出偏僻的家鄉,不少老鄉走向了富裕,不少城市提高了知名度。欄目也名副其實地成為蕭山連接“老家”的連心橋,成為蕭山與一座座城市之間的友誼名片。
《蕭山日報》城市文化中心主任劉斌云對此印象深刻。2004年春節回家時,正趕上老家宜春在籌辦全國第五屆農運會,而春燕則是農運會的吉祥物。看到滿城春燕紛飛,一派熱火朝天的他,便以《燕子嘰啾鬧新春》為題,為“我在老家過大年”欄目寫了一篇熱情洋溢的文章,于是,贛西小城辦農運開始為更多人所關注,宜春市委宣傳部領導還專門致電他表示感謝。
這樣有傳統的欄目、有溫度的文章,自然為廣大讀者所歡迎。2015年3月,杭報集團評報員、浙江工業大學退休教授肖桃清先生專門撰文評價這一欄目:春節期間,喜見蕭報傳統專欄“我在老家過大年”,自2月19日起至2月25日共發稿8篇。該欄目旨在宣傳傳統民間文化,展現濃濃年味的拳頭產品,通過記者記述回家新年見聞,讓我們領略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拓寬視野,意味深長。總之,展示了濃濃的年味,記得住鄉愁。
從2004年到2018年,《蕭山日報》的采編人員隊伍從48人發展到108人,其中,來自蕭山區外的記者達到61人。期間,《蕭山日報》的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年年面向全國引進人才的政策沒有變,年年沿襲“我在老家過大年”欄目的傳統沒有變。這個欄目,也成為培養記者、鍛煉新人、融合團隊的園地。
最美總是我家鄉。在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在家鄉這個最熟悉的地方,在親人這個最親近的群體開始,作為工作的范疇,接受家人和社會的評價,對于記者來說,是一種甜蜜的挑戰,就要求他們精工出細活,嚴謹地對待工作。
請讓我來幫助你。“我在老家過大年”欄目,既是一個展示記者才華的園地,也是一個了解新同事、了解新同事家鄉的平臺。新同事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工作環境,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因為欄目為載體,讓老同事多了一個窗口去關注他們、去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讓他們可以更好地融入當地工作和生活,從而建立起和諧的同事關系。
欄目就是傳家寶。到目前,《蕭山日報》引進的人才,有的已經不止15個年頭,有的還不到1年,但他們都不忘老家、熱愛第二故鄉,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狀態。老記者用言傳身教影響新記者,新記者虛心向老記者學習關心老家的辦法,學習寫好老家的方法,學習做好新聞的方法,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團隊氛圍。
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有著先進的人才引進機制,《蕭山日報》各項事業也因之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的態勢。15年來,這個欄目共產生了130多篇稿件。15年來,《蕭山日報》引進的人才中,有9人評上副高級以上新聞職稱,有15人評上中級以上職稱,有6人走上報社中層以上工作崗位,還有引進人才走上報社領導崗位,有的成為杭報集團學科帶頭人。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門提出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活動,目的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
巧合的是,2011年已經是《蕭山日報》“我在老家過大年”欄目的第8個年頭了,而這一欄目正契合了“走轉改”的宗旨,成為實踐“走轉改”的載體之一。因為杭州以外的“老家”,大多經濟不如杭州發達,甚至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所以,關注“老家”,就是關注欠發達地區,就是尋找滋養記者之“根”,就是不忘初心。
比如,在2018年的欄目中,通過記者的文章,讀者看到了如今陜北的鄉親過大年是住新窯洞、吃油糕、扭秧歌,很是紅火。看到了海邊浙江舟山人過年是快快活活地祭灶、撣塵、搡年糕。看到了河北衡水縣城過年時趕集的熱鬧,古樸自然的集市“交換”著濃濃的人情。看到了蘇北漁家人對天地、自然、祖宗的敬畏,他們過年最重要的儀式是虔誠地拜龍王、祈愿來年風調雨順。看到了皖北農家過年樸實的儀式感,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臘月二十八,把面發等等。看到了浙江諸暨鄉下過年那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爸爸生起煤餅爐一勺一勺地為兒女做蛋卷,媽媽燒紅小鐵鍋一塊一塊地煎豆腐。這樣的畫面會勾起許多人腦海里的年。年,這樣長在天下父母的勞作里,年就這樣藏在天下兒女的心坎里。
G20之后的杭州蕭山,正在快馬加鞭籌辦亞運會,也越來越為世人所關注。于是,讀者也看到了過年的別樣“雙城記”——外地農家父母背著大包小裹來到浙江杭州蕭山城里兒女新家過年。他們跟著兒女賞燈光秀、走最美跑道、拍最美風景。從兒女千里萬里回父母家過年到接外地父母來城里過年,古老的年,隨著時代的變遷又“過”出青春的味道。我們的“父母”,也在過年中走向時尚。這何嘗不是一種移風易俗呢?
欄目也是中國人情感融合的載體。前不久,當遠在陜西榆林的李榮榮從《蕭山日報》數字報上看到妹妹李小榮寫的文章時,高興不已,馬上連線妹妹,“把這份報紙給姐姐留一張,回家的時候帶上。”她有點意外,沒想到,陜北過年的習俗,居然登在浙江杭州的《蕭山日報》上了。她對妹妹說,有機會邀請同事們來咱家玩玩,看看革命老區的新面貌啊。這件事還成為她與鄉親們好多天的議論話題。
這樣興奮不已的,又何止李榮榮一人,又何止陜北一個地方。“我在老家過大年”這個欄目,就這樣守望了一年又一年。15年來,《蕭山日報》通過一個欄目為載體,通過來自天南地北的記者回家過年的真實體驗,關注“老家”,關注“老家人”如何富起來、強起來,其意義早已超越了欄目本身。它已經成為經濟發達地區連接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的連心橋,成為蕭山與一座座城市之間的友誼名片,成為守望老家,守望中國年的載體。
(作者單位:《蕭山日報》)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