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西海岸新區太行山路小學
兒童,作為課程的中心,是學校教育為之努力的全部所在。讓教育如春風化雨,滋養、浸潤每一朵花,讓孩子們的美好童年五彩繽紛,精彩綻放,是太行山路小學教育的不懈追求。
如何規劃實施承載兒童發展目標的課程,是一所學校發展最重要的課題。學校從學生的智能分布了解學生,提升學生,為他們提供了人文與語言、體育與健康、科學與技術、藝術與審美、國際理解教育五大領域,適合個性發展的多元課程,形成了“常態+精品”的多元課程體系,使國家課程得到充實,地方課程得到豐富,校本課程得到優化。
教師作為“長大了的兒童”,作為“成人世界派往兒童世界的文化使者”,雖然無法真正走進兒童世界,但我們依然在努力貼近。我們的課程既有想兒童之所想、樂兒童之所樂的同理之心,又有立足兒童現在、瞭望兒童未來的遼闊視野。透過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著力培養寬胸襟、寬視野、寬思維、寬能力的一代新人。
課程實施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過程,是為學生創造成長快樂的過程,是教師享受教育幸福的過程,也是學校彰顯育人特色的過程。
育人機制,為課程實施保駕護航。為保證課程的順利實施,我校成立了學校課程實施領導小組,負責課程頂層設計,包括課程方案、政策與制度的制定,課程實施的評價與推進,成立了由分管干部為組長、教研組長為副組長、任課教師為組員的課程實施工作小組。
同時,結合課程目標要求,制定了教師校本培訓計劃,做到有培訓,有反思,有評價;以“專家教師樣板課”“骨干教師展示課”“年輕教師成長課”為抓手,落實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為教師的成長架梯鋪路。
內容重組,探索主題專項課程。學校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原則,依據課型內容和學科特征,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進行了整合。整合后的所有課時數、課程內容等符合課程計劃要求,特色課程、精品課程落腳于課程標準。
如,人文與語言課程,一、二年級在常態課中嵌入繪本閱讀、國學經典背誦;三至六年級嵌入英語課本劇、英語模仿秀、為你讀詩、攀登精讀等課程。科學與技術課程,除了信息技術課之外,還融合了3D打印、無人機、創意編程等課程;創客空間作為學生體驗科技課程最重要的活動場所,為學生開設了“共享單車”“創想太空”等STEAM課程。國際理解教育作為我校的特色課程,除了學校自主開發的“同一個世界”常態課,還開設了“小小外交官”“模擬聯合國”“國際同步課堂”等課程。
選課走班,創新靈活課堂模式。我校每周一次的“興趣花園”校本選修課讓星期五成為學生最快樂的時光。為培養和發現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每個孩子的潛能和特長,學校利用星期五下午開設了“興趣花園”校本選修課。“興趣花園”按照學生的興趣需求設置相應的課程,學生打破原來常態下的年級和班級組織,依照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選擇輔導老師,走班上課。最受歡迎的“開心廚房”課程吸引了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參加“英語模仿秀”課程的則是英語口語較好的學生;特色美術課程“馬勺壁畫”的參加者大多是擅長畫畫的學生……每一門課程都是一個展示的舞臺,學生在這里可以發展興趣、提升特長。
學校積極倡導“學科+特色+人生導師”的課程實施模式,每一位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專長,積極主動地研發屬于自己、影響學生生命成長的課程。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帶著大學校園的青春活力,開設“動感街舞”課程;熱衷文學的語文教師開設“陌上花開”文學社;樂于鉆研的信息技術老師開設了“創意編程”課程……一位老師,就是一門課程。學校在每學期末結合開展走班教學的成果展示活動,評選“最美太行學生”和“太行魅力導師”。

結合辦學理念以及課程目標,我校整合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的各項資源,推出了“讓精彩綻放學習全過程”評價體系。在課程評價中,我們關注課程開發的合理性、科學性、人文性,關注教師課程的設計能力、執行能力,更關注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寬厚的知識素養、濃厚的探究欲望、亮麗的愛好特長”等培養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自我認識,成為具有太行品質的學生。
整合不同課程。在探究活動中,不同學科的教師抓住教材中的共通點,進行有效整合,根據教學實際,靈活運用不同的方式對學生在學科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即時評價。如在“小貝殼,大世界”的主題活動中,根據學生的興趣,以拓展學科為切入點,整合多門學科,開展廣泛的多領域探究活動。綜合實踐課的教師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了解貝殼的形成、貝殼的種類、貝殼的用途,美術教師帶領學生欣賞、制作各種貝殼飾品,音樂教師通過學唱《貝殼之歌》引導學生欣賞大海上的音符——貝殼的美感。多學科、多維度的整合使探究活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大大提高了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益。
實現學生共同成長。在分享學習內容和學習成果時,老師們嘗試借助學習任務單的形式進行無痕分享,并組織學生展開交流活動,同時完成評價單。如在“我身邊的民俗”主題活動之后,為了讓學生體會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教師布置了學習任務單——趕民俗大集,調查家鄉都有哪些民俗。孩子們通過觀察體驗,了解栩栩如生的年畫娃娃、巧奪天工的剪紙作品、精妙絕倫的創意編織……豐富了自己的民俗體驗。
合作讓團隊走得更遠。許多探究性課程,需要學生進行實地走訪、調查、制作等活動。這就需要發揮小組團隊共同協作的作用,此時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轉向團隊合作達標。如在“走進家鄉”探究學習中,我們制定了“為家鄉點贊”的評價內容。通過小組間成果分享,對比小組分享前后的一些數據,我們發現,學生對家鄉有了更深的了解。這一評價內容強化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歸屬感、自豪感、認同感和建設家鄉的責任感。
創設展示舞臺,讓童年綻放精彩。學生就如多棱的寶石,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都能發出璀璨的光芒。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挖掘,給學生創設自我展示的舞臺,使其獲得自信與成功的體驗,激勵其不斷進步。在創客學習之后,結合我校航天科技特色,有的學生制作“火箭”,有的學生利用3D打印機編程打印,還有的學生進行太空科幻畫創作……對于優秀的作品學校主動為他們舉辦個人作品展,在相互欣賞和評析中,學生得到了鼓舞和欣賞,獲得了自信與提升。
多元的課程,多樣的學習,浸潤著每一個孩子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成長,學生變得更加自信、陽光、勇于擔當,更加睿智、機敏,樂于實踐,更加熱情、友好,樂于助人。同時,我們的教師也變得更加敬業樂業精業,他們努力詮釋著教育的基本價值,努力創造一個真正屬于孩子們的學校,讓每一個孩子綻放著屬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