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西海岸新區太行山路小學
研學旅行,一個看似新鮮其實古老的話題。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國,開闊眼界,豐富學識,開“研學旅行”的先河。時移世易,如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一教育古訓再次被賦予新的意義,成為課程改革的新途徑。近年來,我校打通單學科培養學生的模式,將粗放轉化為集約,將零散變為體系,逐漸形成了“立足中華文化·拓寬國際視野”的研學旅行課程。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研學旅行中開闊視野,轉變學習方式,體驗多學科融合學習的快樂,全面提升人文素養。
開課之初,大多數師生和家長都認為,研學旅行就是走出校園,領著學生組織實踐活動、旅旅游。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我們很多班級雖然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校外研學旅行活動,但這些粗放、零散式的研學旅行,大多游而不學,游而不研,學生收獲甚微。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學校將開發研學旅行課程提上日程,以課程為引領,制定計劃,確定主題,層層推進,讓學生做到“學前有準備”“學中有思考”“ 學后有感悟”。
如何確定各年級游學的主題呢?我校充分挖掘當地教育資源,對區內的研學旅行基地進行了實地考察,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篩選了一批研學旅行基地。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們,通過調查問卷、班級討論、投票選擇等方式,匯集了大家的課題選項,把各年級得票最高的研學基地作為該年級的研學基地。這樣,既了解了學生研學的需求,為下一步研發課程打下了基礎,又做到了“以人為本”,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確保了研學旅行的有效實施。在此基礎上,抽調各學科的骨干教師組成了課程研發團隊,將各學科進行融合,賦予研學課題最大的研究價值。例如:低年級的“探尋上古生命遺跡·擁抱蔚藍海洋家園”研學課題,通過走進“貝殼博物館”,讓學生了解貝殼的種類、學習貝殼知識(貝殼在仿生學、建筑學、醫學等領域的應用)、講貝殼故事、動手畫貝殼畫、制作貝殼工藝品,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學習探索海洋文化,認識生命在探索中的發展進步。這一課題有效地將語文、藝術、地方課程(“藍色的家園”)等進行了有效融合,將主題學習切入研學,學生大受裨益。
我們將研學旅行與鄉土文化課程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了解家鄉的歷史變遷、文化風俗的過程中,培養熱愛家鄉、祖國的情懷。如高年級的研學課題“夢回瑯琊臺·千年尋秦記”,通過實地考察,秦始皇、徐福、越王勾踐等歷史人物在同學們的頭腦中鮮活起來,通過觀察陳列館中碑文,引入漢字發展知識,激發學生研究中國碑刻文化的興趣。游學歸來,不少學生醉心其中。一位同學在隨筆中寫道:“通過這次研學旅行,我更深一步了解了我的家鄉,我更愛書法藝術了,我要用手中的筆墨書寫多彩的人生!”
“實踐出真知。”研學不僅開啟了全新的學習方式,還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文明禮儀、交流溝通等綜合能力,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附:我校研學課題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