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西海岸新區太行山路小學
學校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組織和空間里,由學校的每一位成員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彌散在學校內外,植根于師生內心深處,無聲地發揮著它獨特的育人功能。太行山路小學圍繞“正氣”這一核心內涵,構建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制度文化為本、課程文化為魂的生態文化體系,讓文化統領學校的發展,正氣樹人,品質立校,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為培育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新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魯迅先生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現代教育雖然以培養現代化人才為目標,但只有先夯實自己的根基,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特性,才能獲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權利。對我們來說,這個根就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太行山路小學近年來秉持“太行養中華正氣,書香育世界情懷”這一行動綱領,專注于發展傳統文化融合國際化的教育特色。
傳統風格環境育人無痕。富有傳統民族特色的育人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滋養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太行山路小學建設文化環境時,運用紅、黃、白等中國古建筑常用色調進行裝飾,各功能室如孔子苑、書畫長廊、道德講堂等均以富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風格統領。進入校園,你會聽到孔子苑里《論語》聲聲,嗅到國學講堂上的彌漫書香,欣賞到書畫長廊里瓷器畫、風箏畫、農民畫的古樸端麗優雅。這樣的環境無聲地浸潤著孩子,傳統文化在孩子們的心中如同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傳統文化課程塑造品格。在現行課程中納入傳統文化,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培養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他們適應未來、服務未來打下道德基礎。我校結合校園文化特色,構建起以“中華韻·世界情”為主題的學校課程體系。其中“中華韻”系列為傳統文化課程,包含“禮儀教育”“國學經典”“書法”等必修課程及百家姓、漢字故事、語文百花園、象棋、茶藝,古琴等20多個選修課程。
只有將文化內涵付諸實踐,文化才更有生命力。在課程實施中,我們將其與家庭、社會相結合來塑造學生人文品格。學校周邊有中國石油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等高校,家長中有許多是大學老師,文化底蘊豐厚,我們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開設“老爸老媽開講啦”課程,成立家長講師團,在國學大講堂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借助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讀書節等活動,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深入體會來培養民族文化根基。我們連續三年,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端午、中秋、重陽”經典誦讀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將經典篇目與朗誦、歌舞、表演等相結合,利用服裝、道具,演繹千古經典,闡釋對傳統節日的理解,抒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學校還將梅子涵、龐婕蕾等著名兒童作家請進校園,與孩子們面對面交流文化的傳承、寫作的技巧,靈感的來源……這些生動活潑的活動課程,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強、熱情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學校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應該立足于“人本”,實現“以文化人”。而學校里的人不外乎學生、教師、家長。把這三個層次的“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能將學校建成師生共同成長的綠色空間、和諧發展的民主舞臺。
現代學校治理提倡“確權”“分權”“放權”“讓權”機制,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太行山路小學建立了“六位一體”的內部管理機制,教師、學生、后勤服務、信息、藝體、國際教育六大發展中心分工協作,實行“層級包干式”的扁平化管理。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優勢,建立起“校務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四個有校外專業人員參與的管理機構,加上校內的“教代會”“少代會”,共同搭建起民主管理的“四梁八柱”,相互協同,共謀發展。如學校的整體文化硬件建設是在校務委員會、財務委員會的協調下,由家長籌資200余萬元建成的;保護學生過馬路安全的家長義工隊伍是由家長委員會自發成立的。“親子運動大會”“最美太行教師”評選,從籌備到評選到頒獎都是由家長委員會自行參與實施的,學校的14個“讀書角”“失物招領處”都是少代會委員們根據需求提出的……全員參與、齊抓共管讓每個人都成為學校的主人,學校這個“家”在全體家人的共同治理下,煥發著勃勃生機,成為培養未來新人最好的搖籃。

太行山路小學的辦學目標是“培養有根的中華學子,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最好的方式是通過課程落實到學生身上。
以學生需求為中心,構建課程體系。學校梳理了現有的三級課程,分析學科內知識體系的銜接,剔除學科間交叉重復的內容與目標,歸整為橫向的科學與技術、人文與語言、體育與健康、藝術審美、國際課程五大類。每一大類又縱向分為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綜合實踐類課程及精品課程四個層次。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采用“動態式”管理模式,即每個學期結束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學生喜歡的、參與度高的保留發展,學生不喜歡的,參與度低的整改或舍棄。在一次調研中我們發現,中高年級的“經典誦讀”“閱讀與寫作”“詩詞賞析”“誦讀”幾門課程界限不清,孩子們對這些課的老師滿意度也排在了后面,導致選擇的人越來越少。經過分析,我們將這幾門課程內容進行歸并整理,整合為“語文百花園”“朗讀者”,同時,學生不喜歡的老師被淘汰掉,換上了喜愛的老師來任教,學生參加人數激增,學習興趣濃厚,自身素養也隨著課程的進步而不斷提升。
以學生選擇為中心,實施自助式發展。“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喜歡并且樂在其中,才能夠激發起最大的學習動力。“自助自主式發展”就是太行山路小學的課程實施新舉措。每個學期初,學校為孩子們提供自助式菜單,孩子們網上自助選課,每個周五下午進行走班上課。這時候是校園最熱鬧與忙碌的,因為這是孩子們的“興趣花園”時間,他們卸下沉甸甸的書包,輕松走進自己喜歡的課堂,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豐盈心靈、鍛煉體魄、提升能力。
每個學期末,學校還會將課程評價與慶祝六一、元旦相結合,由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來展示一學期的學習成果,如“個人書畫展”“文藝匯報演出”等等。在此過程中學生明確了自己的興趣、優勢和發展方向,深入了解課程內容和要求,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課程及表現方式,綜合素養也在自我認同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以培養未來人才素養為核心,拓展課程空間。社會的飛速發展,對未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課程必須發生與之相適應的改變。太行山路小學實行“基礎+個性”的培養模式,以基礎類文化課程打底,以國際同步課堂、研學旅行等拓展類、精品類課程培養個性。為把科學與技術領域的精品課程“航天科技”落到實處,我們將課堂放到了科技博物館,帶領孩子們實地參觀,觸摸科技的神奇與魔力;然后將神舟十號航天員張曉光請到學校,同孩子們共話藍天、神游太空;最后利用“航天科技節”拓展課程形式,“紙飛機比賽”“雞蛋返航”“太空種子成長日記”等活動讓高大上的航天科技落了地,落到了孩子眼中、手中、心中。
文化具有最深沉的力量,學校文化是學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最具有效力的一種元素。現在,生態的文化體系已經深植于全體太行人心中,它不僅為未來人才奠定厚實的基礎,也為他們將來的騰飛插上了理想的翅膀,相信在它的引領下,會有一批又一批的未來人才從“太行山”走向美好的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