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根 袁競峰 賈斯佳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設與房地產系,江蘇 南京 211189)
目前,我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國內推廣PPP模式。隨著《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發布,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建設與運營城市基礎設施與公益性事業項目開始起步。截至2018年1月31日,全國入庫項目數量總計7446個,涉及能源、交通運輸、養老等19個行業,項目總金額約為11.35萬億元。PPP模式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和民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是提升基礎設施投融資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抓手,同時為民間資本提供更寬的投資渠道,促進社會公共事業與民營資本的共同發展。
考察改革開放后國內已經完成的與正在運營的PPP項目,在對出現爭議或失敗的PPP項目案例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在PPP項目實施及移交過程中,由于內外部因素變化與項目的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不符,出現虧損或超額收益;同時由于政府與社會資本對項目收益的認知、理解和態度出現較大分歧,致使項目出現了爭議糾紛、政府提前終止合作、社會資本提前退出、PPP公共服務水準下降、公共利益受損等諸多問題。例如,上海大廠水廠項目因項目興建時政府允諾的投資回報率過高,運營期間內地方政府認為項目外國資本投資商索取的回報過高,又有當時中央政府發布禁止地方政府承諾項目固定回報的政策,致使2004年政府對大廠水廠回購,違背了契約精神。通過對搜集到的20個出現爭議或失敗的PPP項目案例分析(見表1),發現70%的PPP項目出現爭議或失敗是因PPP項目收益引起的。其中,PPP項目收益為PPP項目的建設與運營為社會創造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PPP項目外部效益為PPP項目以外的經濟價值或社會效益。由于PPP項目具有長期性,在項目建設與運營期間內存在眾多相互交織的不確定性事件,合同的不完備性以及交易雙方對PPP項目存在的理解和認知分歧等諸多原因最終導致PPP項目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不符,造成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的收益不均衡。因此,對PPP項目收益進行深入探究,加強各利益相關者對PPP項目收益的認知具有重要意義。
PPP項目出現爭議或問題的標志與詳細原因見表2。
表1 PPP項目出現爭議或失敗案例調查統計結果
關于項目收益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項目收益評估與經濟收益的分配。工程項目收益評估,在傳統采用NPV現金流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如消費者剩余方法、生產者剩余)的基礎上,拓展了計量經濟學、CVM(投標博弈法)、實物期權、作業成本法等能夠包含空間效益、社會與環境收益、大量不確定性的方法[1-5]。項目收益分配研究主要借鑒聯盟領域和供應鏈領域收益分配的思路和方法,針對工程項目收益分配問題,相關研究基于收益共享共生、風險分擔、Stackelberg博弈、合作博弈等理論與模型,采用Shapley值法、核心法、納什協商法等。綜合考慮了公眾努力水平、公眾共享效率、創新性成本、風險性成本等因素影響,對工程項目中業主與承包商、聯合體內部、總包商與分包商、主要利益相關者之間經濟收益分配的激勵機制、定量比例、風險調整系數等進行了研究[6-9]。
表2 出現爭議或失敗的PPP項目案例表
(續)
(續)
綜上所述,雖然當前對PPP項目收益決策評估和調節有了一定研究,但現有的PPP項目收益分析框架往往注重項目整體,缺乏對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差異、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聯等問題的關注。總體來看,近年來關于PPP項目收益的研究主要體現為以下3個方面的不足與趨勢。
PPP項目立足于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項目,其建設與運營對整個社會都會產生重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但囿于PPP項目創造的社會效益難以定量化,眾多研究者往往注重經濟效益的定量化以及社會效益的定性化研究。PPP項目創造的社會效益是為社會創造的全部收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PPP項目的收益研究需要將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加強對社會效益的定量研究有助于對PPP項目收益的整體認知。
分配是PPP項目收益調節的一種方式,而收益調節的內涵比收益分配更廣。收益分配側重于對已有或即將得到的蛋糕的分配,而收益調節不僅在于將蛋糕公平切分,更在于將蛋糕做大,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保障社會資本的基本利益需求和收益激勵措施的設計。對已有關于PPP項目收益相關的文獻進行梳理發現,PPP項目收益的分配是PPP項目收益研究中一個最大的研究主題。
目前對PPP項目的整體效益研究往往偏重于經濟效益,沒有將整體效益全部定量化研究,因此采用經濟學效用理論對PPP項目使用者獲得的收益與基于財務經濟模型對各利益相關者獲得的收益進行統一評估具有極高的理論與實際價值,可以為項目決策者提供一個項目收益的整體全面認知,并對項目決策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收益的概念來源于經濟學,最初英國經濟學家Smith[10]把收益(Profit)定義為“財富的增加”,并以“不侵蝕資本為條件”。美國經濟學家Fisher認為經濟學的收益包括3種:精神收益、實際收益與貨幣收益。除了經濟收益,也有學者認為收益還包括社會收益,將社會收益定義為以貨幣計價的貨物和服務的集合[11]。在一般的工程項目管理研究中,項目收益(Project Benefit)也稱項目效益,主要是指在投資項目生命周期內產生的全部收益,可分為財務收益、經濟收益和社會收益。項目的社會收益一般通過對項目的經濟收益調整得來[12];項目的財務效益是站在企業的立場上從財務角度反映項目的收益;項目的經濟效益是站在國家立場上從國民經濟角度反映項目的收益,而項目的社會效益也是站在國家立場上進一步從社會角度反映項目的收益[13-15]。
對PPP項目收益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可以獲得一些與PPP項目收益內涵有關的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楊季美等[16]認為項目的經濟評價內容應包括項目內部效益、經濟性直接轉移效益和經濟性間接效益。政府部門對投資項目不僅重視項目自身的財務收益,更加重視投資項目給社會帶來的真實經濟價值。夏穎等[17]認為PPP項目的收益來源于政府通過定價對公共產品或者服務的收費。楊衛東等[18]認為“PPP項目收益包括固定的報酬與收益的分成兩部分。葉曉甦等[19]提出PPP項目收益系統的生產成本主要包括改擴建成本和運營成本。隨著工程規模和復雜度增加,項目收益的內涵也在不斷延拓,涵蓋了環境、生態、文化等方面[20]。而不同領域項目也衍生出不同項目收益,在信息技術、科技創新領域,因獨特的項目特征,收益包含感知收益、創新收益等[21-22]。
《現代漢語詞典》對“收益”的解釋是“獲得的利益、好處”“營業收入”,這與人們印象中的經濟收益相吻合。但是項目收益中若僅指項目獲得的收入卻顯得過于狹隘,因為項目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最終都是提供給社會公眾的,社會公眾使用項目的產品或享受項目提供的服務都會產生最直接的利益或好處,這些利益或好處是不得不考慮的,這樣項目收益就與項目效益顯得一致。
考察與PPP項目收益相關的政策類文件,梳理出收益關鍵信息見表3。
表3 與PPP項目收益相關政策性文件內容及收益關鍵信息
(續)
(續)
綜合以上眾多學者的研究與政策性規定,PPP項目收益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偏于PPP項目產生的財務收益,這類財務收益可以運用工程經濟、財務管理和交易成本經濟學等理論進行研究;另一類為包括PPP項目產生的財務收益與社會效益。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PPP項目收益的內涵,本文采用基于詞頻統計的方法對PPP項目收益相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首先對PPP項目收益相關文獻進行檢索,然后通過文本挖掘(主要用到中文分詞與詞頻統計)獲得關于PPP項目收益內涵相關的詞匯與詞頻,最終獲得PPP項目收益的內涵。以“PPP項目收益”為檢索詞在萬方、知網等數據庫進行檢索,并人工篩選出與PPP項目收益相關度較高的225篇重要期刊文獻,運用ROST Content Mining System內容挖掘軟件進行分詞詞頻分析得到以下結果,如表4所示。
從PPP項目收益詞頻統計表中可以看出,詞頻較高的詞匯有:資本、融資、成本、分配、資產、利益、資金、市場、補貼、經濟、財政、補償、銀行、收入、價格、投入、金融。這些詞匯均指向經濟收益,說明目前大多數學者對PPP項目收益的研究多集中在經濟收益或財務收益上。
綜上所述,對于PPP項目的收益內涵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PPP項目收益根據項目經濟評價方法,以各收益要素為構成基礎,受外部社會影響因素(外部環境)和利益相關者(人)影響。
(2)PPP項目收益以項目各方利益共享(平衡各類效益,促進各方滿意度均衡)、合理風險分擔為目標。
(3)從社會資本方、政府方及群眾的利益訴求與目標,可得到PPP項目收益包含財務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任何一個公共項目的興建與運營都會給當地社會帶來一定的復雜影響。這些影響盡管復雜,但是通過科學合理的分類可以進一步地把握,如劃分為經濟影響、政治影響、文化影響等[16]。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對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安定具有至為關鍵的作用,因此對投資項目的經濟影響進行研究和度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投資項目對整個社會的經濟影響存在于方方面面,本文將投資項目為整個社會創造的效益作為經濟影響的主體進行研究。
表4 PPP項目收益詞頻統計表
因此,本文將“PPP項目收益”定義為PPP項目的建設與運營為PPP項目利益相關者帶來的利益和好處,并根據收益的可度量形式劃分為經濟收益與社會效益兩大部分。PPP項目收益涉及項目建設、運營,利益相關者眾多,價值流向復雜,可以看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PPP項目具有公共性,即PPP項目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供給廣大社會公眾的。PPP項目所服務的社會公眾面是極為寬泛的,并不像市場只提供給單個或少數人使用,主要表現在PPP項目產品或服務的使用者眾多。如一條運用PPP模式的軌道交通每天會提供幾十萬人次運輸服務;一個運用PPP模式的自來水廠每天給幾十萬戶居民供水;一條運用PPP模式的高速公路每天通過幾萬車次。這些社會公眾通過購買PPP項目產品或服務獲得社會效益。
同時,PPP項目的建設與運營需要多主體共同努力,這些主體主要包括政府、社會資本、PPP項目施工商、PPP項目運營商、PPP項目設備提供商、金融機構等,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無法使PPP項目產生預期的收益。這些PPP項目主體通過參與PPP項目的建設與運營付出自己的努力,從而獲得預期的經濟收益。PPP項目利益相關者眾多,這些利益主體在輸入、輸出價值活動的作用下獲得價值增值。因此,PPP項目的收益主體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這也是PPP項目較為復雜的重要原因之一。
PPP項目收益是相對于人的效用,即相對于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只有通過物質流、信息流等進行傳遞,并作用于PPP項目利益相關者才能產生。按照PPP項目收益傳遞載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政策、資金、信息、技術或知識、人力以及產品或服務6種傳遞形式。
如政府制定PPP項目規制價格政策,社會公眾可能獲益;政府向PPP項目社會資本支付財政補貼,社會資本獲得資金收益;PPP項目社會資本向社會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社會公眾獲得產品或服務帶來的效益;PPP項目社會資本在當地招聘工作人員,促進當地就業,社會公眾提供人力獲得工資等。
由上節文獻詞頻統計表可知,以“PPP項目收益”為檢索詞獲得相關度最高的225篇文獻中,詞頻最高為“風險”,總計6214次,這從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收益與風險之間的關系。PPP項目在整個合作期內都存在著諸多的、相互交織的風險,這些風險的傳遞最終往往會影響項目的收益或項目的外部效益。從而可知,PPP項目收益在眾多風險的影響下表現出較高的不確定性。
從搜集到的20個出現爭議或問題的PPP項目案例中可以發現,在PPP項目建設與運營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如建設成本超支、客流量不足、其他道路分流等經常性風險事件,還有與PPP項目合同相沖突的政策、金融危機等不可預見性的風險事件,導致PPP項目收益呈現較大的不確定。
隨著PPP模式在我國的大力推廣運用,保證PPP項目的正常可持續運營成為目前的重點,而維持PPP項目收益的穩定可持續增長是PPP項目正常可持續運營的關鍵所在。通過對PPP項目收益內涵的解析,可知PPP項目收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現實意義上可以加強對PPP項目收益的認知與合理決策。
[1]黃志燁,傅云,常遠.基于實物期權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投資評價[J].城市發展研究,2015(8):5-9.
[2]劉成奎.鄉村道路收益評估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1):57-61.
[3]唐文彬,張飛漣,馬超群.基于模糊實物期權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投資價值[J].系統工程,2011(12):110-115.
[4]王雪榮,王麗娟,許婷,等.基于期權理論的清潔生產技術投資價值評估[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28-32.
[5]葉貴,汪紅霞.可拓評價方法在城市規劃管理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10(2):167-169.
[6]管百海,胡培.聯合體工程總承包商的收益分配機制[J].系統工程,2008(11):94-98.
[7]施建剛,吳光東,唐代中.基于知識流的項目導向型供應鏈跨組織合作激勵機制[J].軟科學,2011(4):44-49.
[8]薛小龍,韓喜雙,王要武.工程項目談判行為的動態演化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0(11):1775-1778.
[9]鄭勝強,舒歡,徐丹.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投標聯合體經濟收益分配DEA模型[J].工業工程,2013(4):62-66.
[10]Smith Adam.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11]JR Hicks.The valuation of the social income[J].Economica,1940,7(26):105-124.
[12]吳賢國,王瑞,陳躍慶,等.城市大型交通工程建設項目社會風險評價研究[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09,26(4):25-28.
[13]AE Boardman,D Greenberg,AR Vining,et al.Cost-benefit analysis:concepts and practice[J].Nd Ed,2006,194(2):113-121.
[14]YY Chih,O Zwikael.Project benefit management: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arget benefit formul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5,33(2):352-362.
[15]黃有亮,徐向陽,談飛,等.工程經濟學[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16]楊季美,謝偉.投資項目效益的識別及測度方法探討[J].技術經濟,1995(2):23-25.
[17]夏穎,劉洪積.基于博弈方法的PPP模式收益分配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0(16):130-131.
[18]楊衛東,徐贊,李驍.基于合作博弈的PPP項目收益分配研究[J].工程經濟,2016(9):20-24.
[19]葉曉甦,唐惠珽,熊偉,等.既有體育場館PPP項目收益系統仿真研究:考慮交易成本[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3):22-29.
[20]李京梅,孫晨,劉容子,等.乳山口潮汐能電站環境收益評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5):77-83.
[21]張應語,張夢佳,王強,等.基于感知收益-感知風險框架的O2O模式下生鮮農產品購買意愿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5(6):128-138.
[22]油翠英,蘇振民,佘小頡,等.建筑企業技術中心創新效益研究——基于熵值法-DEA方法的評估[J].建筑經濟,2013(8):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