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燕,石 芳,李崇武,李 儉,梁 皎
(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 玉林 537000)
《2017─2018互聯網教育發展趨勢報告》調查顯示,截止到2017年,我國參與在線教育的學生規模達到1.44億,其中,手機在線教育學生規模為1.20億。隨著信息時代的蓬勃發展,網絡教學已經成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是一種良好的自主學習型教學工具,被我國高校教學廣泛應用[1]。我校學生已經普及使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網絡信號也覆蓋了整個校園。科學出版社2015年3月推出了移動醫學教育愛醫課App,該App將傳統的紙質教材、輔導習題轉化為數字化教學資源,并把考試、學生學習交流、師生互動等教學活動轉變為移動在線教育的形式,我校已經具備使用移動醫學教育App進行在線教育的條件。在線教育即E-Learning,或稱遠程教育、在線學習,它一般指一種基于網絡的學習行為,主要通過網絡進行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專業認證考試培訓“三教合一”的教育方式[2]。在線教育移動應用(App)則是將在線教育平臺由原本單一的電腦PC端擴展到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為代表的數字移動終端,從而貼合當下碎片化閱讀模式的使用情況,讓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2]。
選取我校2016級護理專業6班學生72名為實驗組,2016級護理專業7班學生70名為對照組。在內科護理教學中,實驗組采用移動醫學教育愛醫課App進行教學,對照組采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所有學生均為女性,兩組學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由同一教師授課,所用教材、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學時數均相同。
1.2.1 對照組 采用講授法,具體實施步驟如下:(1)上課前,教師指導學生預習即將講授的內容,提示預習的重點和難點,指出學生需查閱的文獻資料。(2)課堂授課中,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詳細講授知識點,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講授,力求講授清楚,思路清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3)講授完畢后,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消化知識,鼓勵學生討論,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4)教師通過提問、練習等,對所講授的知識和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歸納,針對學生掌握不牢的知識點進行補充講解。(5)課后,教師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并做好課后反思。(6)按時完成課后作業、小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
1.2.2 實驗組 采用移動醫學教育愛醫課App教學,具體實施步驟如下:(1)教師和每位學生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上下載移動醫學教育愛醫課App,填寫真實姓名、學校、專業及班級信息,注冊個人賬號并登錄,完善功能區“我的資料”。(2)教師創建線上班級,創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線上交流社區,完善功能區“師生區”和“班級管理”的資料。(3)學生在功能區“互動課程”下載內科護理電子教材,課前預習將要學習的章節,掃描《內科護理》紙質教材二維碼,獲取相關圖片、音頻及視頻等教學資源。(4)教師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課件生動展示知識點,向學生分享知識點的專業網站鏈接,教會學生快速檢索與知識點相關的教學資源。(5)教師指導學生使用愛醫課App的增強現實技術(AR),教會學生利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攝像頭掃描圖片,在屏幕觀察相應的三維可視化虛擬立體模型,并學會移動和翻轉該立體模型,使學生獲得全新的視覺沖擊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6)講授完畢后,教師利用愛醫課App的功能區“課程題庫”給學生布置作業,學生在移動設備上完成作業后當堂提交,愛醫課App當堂完成全班學生的作業批改,并做出評估報告。(7)教師通過學生作業評估報告和學生反饋,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8)下課后,教師指導學生進入愛醫課App的功能區“考試題庫”,選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庫”,進入“章節練習”模塊鞏固所學知識。學生做錯的題目自動收集到“我的錯題”模塊,學生選擇重點、難點題目保存在“我的收藏”模塊。(9)課余時間教師指導學生進入愛醫課App的功能區“師生圈”,主動與學生交流,共同探討重點、難點和容易理解錯誤的知識點,及時指導和幫助學生。(10)教師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并做好課后反思工作,隨時調整教學思路。(11)復習階段:學生選擇愛醫課App的“考試題庫”功能區,選擇“考前沖刺”“模擬考場”兩個模塊,在線完成習題的練習,隨時點擊“評估報告”,得到成績評估反饋,根據“評估報告”“我的錯題”及“我的收藏”反復進行有針對性的在線習題練習。(12)按時完成課后作業、小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
采用問卷調查和課程考試兩種方式來評價移動醫學教育愛醫課App在內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經統計學軟件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自制教學效果評價問卷,問卷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兩組學生均為自主和自愿答卷。問卷均全部收回,且均為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本組所采用的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問卷調查結果(%)
課程結束后,教師按照內科護理教學大綱及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命題,題型均為選擇題,兩組學生同時進行閉卷理論考試,使用同一份試卷,統一考試時間。考試結束后統一裝訂試卷,密封班級、姓名、學號等個人資料,按照統一的閱卷評分標準流水閱卷。兩組考試成績比較見表2,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平均成績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平均成績8 9.1±4.6 7 4.8±5.1 P<0.0 5
以往我校內科護理教學多采用講授法,以教師為主體,教師講、學生聽,重視知識傳授,難以滿足教學要求[3],對授課時間和地點有較大限制,教學材料主要為課本,有一定局限性,授課過程也不注重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不能較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豐富的文獻資料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先決條件[4]。愛醫課App有海量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把教學資源整合應用于內科護理教學,且這些教學資源具備時效性、權威性等優點,是重要的教學輔助工具。
內科護理是醫學教育的重要學科,學習難度較大。把移動醫學教育愛醫課App應用于內科護理教學中,把抽象枯燥的內容以形象生動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作為學習工具,擺脫了傳統PC端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讓學生更加容易進入學習狀態,學習變得更加便捷和方便,滿足了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要求,培養了學生隨時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的習慣。
基于無線網絡和大數據的發展,年輕一代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也更容易通過網絡進行溝通和學習[5]。移動醫學教育愛醫課App,通過功能區“師生圈”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了便利的平臺,便于學生在學習中討論及交流,分享學習經驗和答疑解惑,營造了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體協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成績。
綜上所述,移動醫學教育愛醫課App作為新的教學輔助工具,其優勢在內科護理教學實踐中已得到證實,值得在中等衛校中作為成功經驗進行推廣和應用。
[1]羅軍,蘆曉晶,張巍,等.醫學生物化學網絡教學模式探討與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2(4):69-70.
[2]周丹袂,張文紅.出版社在線教育移動應用現狀研究——以科學出版社愛醫課 App 為例[J].出版廣角,2017(3):18-21.
[3]陸國棟.我國大學教育現狀與教學方法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3(23):42-44.
[4]Chun M T,Lee Y C.Digitalliteracy:a prerequisite foe effective learning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J].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arning,2016,14(1):54-65.
[5]王小丁,王雪琴.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多維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平面設計 CAD”課程建設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13,28(2):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