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波利,劉崇海,許玉霞,何 云,雒大國,趙玉倩
(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四川南充 6370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所致的一類兒科常見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以發熱、咽峽炎、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外周血中出現異型淋巴細胞等為特征,常伴有肝功損害[1]。對于IM的治療,目前主要采用對癥治療及抗病毒治療,但目前常用的一些治療IM的抗病毒藥物的確切療效尚存爭議,且不良反應較大。干擾素是一種廣譜的抗病毒藥,近年來國內外在兒科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療中使用較多且不良反應發生較少[2-5]。但目前使用干擾素治療IM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與目前常用的IM治療藥物更昔洛韋比較,對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兒童IM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評價,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6年1-12月于本科確診為IM的住院患兒共126例,IM診斷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6]相關診斷標準。(1)臨床癥狀:發熱;咽炎、扁桃體炎;頸部淋巴結腫大;肝臟腫大;脾臟腫大中3項以上陽性。(2)血象檢查:白細胞分類淋巴細胞占50%以上或淋巴細胞總數高于5.0×109/L或者是異型淋巴細胞達10%以上或總數高于1.0×109/L。(3)EB病毒抗體檢查:抗衣殼抗原抗體(VCA-IgM)抗體陽性且抗核心抗原(EBNA)抗體陰性。按隨機數字表法將126例患兒分為干擾素組、更昔洛韋組及對照組各42例,其中干擾素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4.07±2.26)歲;更昔洛韋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4.14±2.45)歲;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16±2.33)歲,入院時病程干擾素組(3.06±1.66)d,更昔洛韋組(3.11±1.94)d,對照組(3.01±1.72)d。上述3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所有患兒確診后即給予對癥治療,包括加強護理,保護肝臟功能,合并細菌感染者加用抗菌藥物等。干擾素組患兒給予重組人干擾素α-1b(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肌內注射,每次1 μg/kg,每天1次,療程10 d;更昔洛韋組患兒給予更昔洛韋(海口奇力制藥)靜脈滴注,每次5 mg/kg,每12小時1次,療程10 d;對照組患兒不給予任何抗病毒藥物。
1.3觀察指標 每日記錄患兒體溫、頸部淋巴結、咽峽炎、肝脾大小情況并觀察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前后均查血常規、異常淋巴細胞、肝功能等。

2.1臨床癥狀消失或改善時間 3組退熱時間、咽峽炎消失時間、頸部腫大淋巴結開始消退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干擾素組患兒退熱時間、咽峽炎消失時間、頸部腫大淋巴結開始消退時間均明顯短于更昔洛韋組及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治療前后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肝酶值 治療前3組患兒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肝酶值[丙氨酸轉氨酶(ALT)]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患兒治療后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ALT均較治療前降低,3組患兒治療后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干擾素組患兒治療后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低于更昔洛韋組及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擾素組患兒治療后ALT較更昔洛韋組及對照組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 干擾素組發生不良反應1例(2.38%),為粒細胞減少;更昔洛韋組發生不良反應6例(14.29%),其中單純粒細胞減少4例,粒細胞減少并輕度貧血1例,肝功損傷加重1例,兩組患兒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干擾素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更昔洛韋組(P<0.05)。兩組病例不良反應均經對癥處理后消失,無后遺癥。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消失或好轉時間比較
a:P<0.05,與更昔洛韋組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ALT比較
a:P<0.05,與更昔洛韋組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
IM是兒童常見的一種病毒感染性疾病,病原為EB病毒。EB病毒屬于皰疹病毒屬,是一種嗜淋巴細胞的DNA病毒,主要累及咽部上皮細胞、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及NK細胞,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IM為自限性疾病,預后大多良好,但因EB病毒對機體的損害較為廣泛,可引起肝炎、心肌炎、腎炎、血小板減少癥,甚至淋巴瘤、多發性硬化等[7-8],故需引起重視,給予積極治療。
目前針對IM主要采用對癥治療及抗病毒治療,抗病毒藥物多使用更昔洛韋及阿昔洛韋,本課題組既往也主要使用更昔洛韋治療IM。更昔洛韋為核苷類抗DNA病毒藥物,能通過競爭性地抑制病毒DNA聚合或滲入病毒及宿主細胞的DNA內,從而導致病毒DNA延長的終止,抑制病毒復制。但由于更昔洛韋對病毒DNA聚合酶及宿主DNA聚合酶均有影響,因此可引起人類全血細胞減少,引起出血和繼發感染等,且有潛在的致癌性和生殖毒性[9]。本課題組在臨床中也注意到使用更昔洛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偏高。而干擾素是一類細胞因子,具有廣譜的抗病毒、抗腫瘤及免疫調節功能[10],通過與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誘導細胞產生多種抗病毒蛋白,從而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復制,并可通過調節免疫功能增強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對靶細胞的特異細胞毒作用,有效遏制病毒侵襲和感染的發生,而對機體本身影響較小。本研究通過對兩種藥物的比較來進一步評價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兒童IM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選取更合適的IM的治療藥物提供臨床依據。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擾素組退熱時間、咽峽炎消失時間、頸部腫大淋巴結開始消退時間均明顯短于更昔洛韋組,干擾素組患兒常見的臨床癥狀發熱、咽峽炎、頸部淋巴結腫大緩解更快。各組患兒治療后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治療后干擾素組患兒異型淋巴細胞百分比顯著低于更昔洛韋組,重組人干擾素α-1b較更昔洛韋能更好地促進IM患兒體內的異型淋巴細胞恢復。且干擾素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更昔洛韋組。研究結果表明,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兒童IM較更昔洛韋療效更佳,且不良反應更少,更安全。近期也有學者通過研究證實:與目前臨床上IM治療中使用較多的另一種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比較,重組人干擾素α-1b及干擾素α-1b并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治療IM,亦能更快緩解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有效率及治愈率,并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11-12]。
綜上所述,應用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兒童IM能減輕臨床癥狀,縮短病程,促進異型淋巴細胞恢復,且安全性高,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建議在臨床上優先選擇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兒童IM。
[1]倪樹芳,周凱.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
多癥的臨床特征及預后[J/CD].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5,9(6):58-61.
[2]孫薇,喬逸,郭麗,等.小兒注射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病毒性肺炎的耐受性及安全性[J].中國新藥雜志,2011,20(23):2340-2344.
[3]尚云曉,黃英,劉恩梅,等.霧化吸入重組人干擾素α1b治療小兒急性毛細支氣管炎多中心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4,29(11):840-844.
[4]SUN J,HOU J L,XIE Q,et al.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efficacy of interferon alfa-2a in 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lamivudine resistance[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1,34(4):424-431.
[5]NICE T J,BALDRIDGE M T,MCCUNE B T,et al.Interferon-λ cures persistent murine norovirus infection in the absence of adaptive immunity[J].Science,2015,347(6219):269-226.
[6]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24-825.
[7]OKANO M.Overview and problematic standpoints of severe 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 syndrome[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2,44(3):273-282.
[8]BALFOUR H H,DUNMIRE S K,HOGQUIST K A.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Clin Transl Immunology,2015,4(2):e33.
[9]TSAI M H,HSU C Y,YEN M H,et,al.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and risk factor analysis for complicatio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J].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05,38(4):255-261.
[10]HOFFMANN H H,SCHNEIDER W M,RICE C M.Interferons and viruses:an evolutionary arms race of molecular interactions[J].Trends Immunol,2015,36(3):124-138.
[11]熊壽貴,余更生.α干擾素與阿昔洛韋治療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臨床療效比較[J].兒科藥學雜志,2016,22(1):31-33.
[12]王儉,萬光平,古智兵,等.干擾素α-1b并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治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的效果[J].齊魯醫學雜志,2016,31(2):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