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蘭
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題時出現錯誤是常有的現象。面對錯題,教師往往是先指出錯誤再逐一講解,然后學生自主改錯。這樣處理,難以充分發揮錯題的價值。為此,教師在講解錯題時應該引導學生對錯題進行觀察、分析、總結與反思,使學生在錯題中成長。
一、思考錯題,發現學習盲區
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是馬虎大意。因為粗心而出現的失誤。二是記憶混淆。由于對知識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掌握不牢固而出現的偶然性失誤。三是存在知識盲區。由于沒有掌握做題所需要的知識而出現的必然性失誤。學生對自己一段時間內的錯題進行歸納總結,就會發現自己具體在哪些知識點上存在不足,從而掃清知識盲區,完善知識體系。例如,在解“圓柱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15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這道題的時候,有的學生根本記不住圓柱的體積公式,出現了知識盲區;有的學生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記混了,出現了記憶混淆;有的學生雖然用對了公式,但是運算時由于馬虎大意而出錯。此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對錯題進行深入思考,找準出錯的原因,以錯題為切入點做好歸納總結,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自己在錯題中受益。
二、巧用錯題,拓寬解題思路

三、整理錯題,鞏固學習成果
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小學數學學習就是在出錯與改錯中曲折前進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收集和整理錯題資料,將自己的錯題集結成冊,并定時翻閱,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使自己的數學學習成果不斷得到鞏固與積累。例如,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創作“錯題歌謠”或繪制“錯題漫畫”,使錯題變成一種資源,對數學學習起到輔助的作用。
綜上所述,錯題資源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以錯題為切入點,妙用錯題,使學生在錯題中成長。
(作者單位:藍山縣第一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