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盼?郭則蘭
摘 要:文章在闡述互聯網+和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構建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必要性,從服務主體、服務資源、服務技術、服務對象和服務保障五個方面提出相應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 公共文化服務 公共圖書館 服務體系 策略
公共圖書館是傳播文化服務的主體,有著履行社會教育職能、保障公民文化權利、傳播文化信息、消除數字鴻溝等重要義務,在發展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共圖書館需充分把握好互聯網+的發展機遇,將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服務深度融合,進而創新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用戶理念、優化信息資源配置、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降低消費成本,最終滿足社會公眾的信息需求。
1 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
1.1 互聯網+
“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1],是互聯網在知識社會創新2.0下的進一步發展,是一種打破各行各業單打獨斗的互聯網思維實踐成果。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將互聯網與傳統的各行各業進行跨界融合,從而使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2]。
1.2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則是為保障公眾文化信息權利,向公眾提供均等化、平等化、標準化的文化資源,從而實現圖書館職能和意義的各種圖書館信息服務集合[3]。側重于研究如何整合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運行提供保障,進而滿足其服務對象的文化信息需求。
1.3 構建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必要性
1.3.1 優化配置信息資源,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
在互聯網+時代,公眾對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服務方式、服務內容、服務的泛在性和智能化等提出更高要求。而當下的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服務產品,在種類和數量上不夠豐富;在服務方式上單打獨斗;在服務覆蓋上存在城鄉地區差異。因此,公共圖書館有必要通借助現代科技構建新的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模式,打造用戶與資源、用戶與用戶、資源和資源之間互連的信息服務平臺,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以實現更大范圍的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進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和標準化。
1.3.2 擴大影響力,提升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地位
公共圖書館應改變傳統思維方式,樹立互聯網+思維,將互聯網+和公共圖書館服務相結合,通過跨界融合建立信息資源共享體系,拓寬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提供渠道,吸引更多的社會公眾利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擴大公共圖書館的影響,實現公共圖書館之間的用戶信息、數據信息的共享和協同推進。
2 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構建
2.1總體思路
構建互聯網+環境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由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等六個層面構成。服務主體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和挖掘服務對象的信息需求,并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和行為設計其需要的信息產品,最后通過創新的服務模式提供給服務對象,滿足其信息需求。
2.2 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構建策略
2.2.1 公共圖書館服務主體層
公共圖書館服務主體層是基礎層,也是核心。主要由從事公共文化服務的各級各類機構和人員組成。服務主體層需:一,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主導”是指政府有責任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不意味著政府需要直接提供公共文化產品[4]。政府應該在宏觀政策中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以推動大數據挖掘、分析等領域技術和工具的發展;在體系構建中堅持正確導向,確立具有針對性的發展方針。二,通過跨界融合拓寬自己的服務方式,由傳統的被動服務方式向主動、推送的服務方式發展,充分挖掘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以促進服務主體、服務內容、服務方式以及服務反饋的整體融合[5]。
2.2.2 公共圖書館服務資源層
公共圖書館數據資源層是主要生產要素,如何有效挖掘有價值的信息、提高使用價值是主要任務。服務資源層包括:館藏的異構信息資源,如公共圖書館的各種數據庫;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相融合的跨學科、跨領域和跨系統的交叉數據;書商、數據分析服務商以及搜索引擎等提供給公眾的各類數據資源;向用戶發布的數據資源以及用戶的數據資源。服務資源層的構建需:一,獲取用戶個性化需求,通過大數據等技術為服務體系提出數據依據、收集數據資源。二,整合數據資源。將原來分散的跨領域、跨部門的各種類型的數據資源全部納入服務體系中,打通數據間的關聯壁壘,實現數據資源共享,支持PC機和多種終端查詢。三,保存數據資源。通過云存儲等手段進行學科分類保存。
2.2.3 公共圖書館服務對象層
服務對象層的構建需:一,精準把握用戶需求,樹立“用戶至上,需求驅動”的服務理念。從服務資源的收集、服務方式的采用都以用戶需求作為導向。二,注重用戶參與。借助微信、微博等在服務人員和用戶之間構筑起信息交互的橋梁,使更多用戶參與進來,準備把握用戶需求、偏好,提高用戶滿意度。
2.2.4 公共圖書館服務技術層
技術支持包括:一,大數據技術,可提高公共圖書館在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等方面的服務能力,使服務更加個性化、自主化、網絡化和智能化[6]。二,云計算,既可提高公共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享水平,還可使用戶獲得更加精準的個性化信息服務。三,物聯網技術,開展社區流動圖書館、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服務,以更少的人力物力拓展圖書館業務范圍,提升圖書館的工作效率。四,移動互聯網技術,既方便用戶隨時隨地使用公共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又提高移動終端的服務交互性和智能化。
2.2.5 公共圖書館服務應用層
服務應用層包括:一,個性化服務,如:個性化的網頁定制服務、針對性信息推送服務等。二,云服務,將系統內的各個成員單位的數據資源、技術以及專家集成起來,既降低服務的費用,又方便用戶利用一站式平臺進行數據資源的獲取。三,以用戶為中心的O2O服務,通過線上信息服務的準確推薦,以在線直播、3D展現等形式吸引用戶使用公共圖書館數據資源。
2.2.6 公共圖書館服務保障層
首先,積極培養和引進在互聯網+背景下與其他行業部門能夠深度融合的業務人才,并建立相應的互聯網+人才考核和績效評價體系。其次,還需要積極制定與保障公共圖書館服務健康運行的相關標準。最后,加強公共圖書館法律和法規建設,加強公共圖書館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加快制定網絡環境下個人隱私的保護和網絡安全服務資源等法規,以保障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正常發展。
3 結語
互聯網+時代,運用新興技術對傳統行業進行變革,推動產業大融合是大勢所趨。公共圖書館正處于互聯網時代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必須積極面對新環境、新技術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把握互聯網+“跨界融合、連接一切、創新驅動、重塑結構”的特征,從服務主體、服務資源、服務對象、等六個方面重新構建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體系,使其重新成為社會數據信息的中心,通過數據資源的優化配置使社會公眾獲得標準化的、平等的資源,進而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于揚.所有的傳統和服務應該被互聯網改變[EO/OL].[2017-12-2].
[2]互聯網+[EO/OL].[2017-12-2].
[3]巫志南,馮佳.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公共圖書館[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03:34-41.
[4]祁述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研究的七個重點問題[EB/OL].[2017-12-2]..
[5]賈西蘭,李書寧,吳英梅. “互聯網+圖書館”思維下的下一代圖書館服務平臺[J].圖書與情報,2016,01:44-48.
[6]樊月龍.大數據關鍵技術[EB/OL].[20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