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祺 蘇海華 蘇科臣 楊秀瓊
摘 要 十九大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更高的標準。新形勢下,作為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院校,以德為先,強化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最終達到德才兼備,為社會培養更加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 十九大 高職高專 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11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and higher standards for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s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 a minority area, we should first of all give priority to virtue and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students so as to eventually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train more talents for our society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Keywords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vocational college; humanistic quality
隨著十九大的閉幕,教育改革與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政策與教育融合推動了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創新。2017年12月6日,為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把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精神引向深入,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教育部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①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契機,迎接和積極應對新形勢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推動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使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自我消化,將人類積淀的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個人的人格與修養,從而形成穩定的內在品格與外在氣質。加強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自覺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探討社會問題,培養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善教師人文知識結構,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綜合能力。新形勢下如何有效構建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決的理論問題。以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政策與制度支持模式和校園文化育人環境建設的手段等方面的創新來提升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實效,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是亟待解決的實踐問題。
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均亟待解決,加之民族地區高職院校的生源狀況、課程設置等特點,決定了在構建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在人文素質教育上要注意系統性與完整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而服務。
1 政策保障,制度推進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雹?/p>
以十九大精神為引領,構建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必須以政策保障為依托,以制度為抓手,逐層推進人文素質教育。從領導體系來說,要兼顧到學校層面、系部層面、班級層面,以及學生個人層面,并根據各級層面不同的工作要求與工作特點,制定相應的制度及規范。
一是制定系統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制度。
切實加強學校黨政部門對高校工作的領導,強化全員育人的機制建設,制定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制度。充分考慮到學生發展的需求,同時結合學校各行政部門以及各系部工作特點,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精神文明創建及學生人文教育的引領作用,兼顧身心健康發展,強化品德教育引導、良好行為養成,確立全校人文素質教育整體制度,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與創新,將全校人文素質教育系統化,形成育人長效機制。
比如“讀書月活動”、“三下鄉”等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黨在我心中”建黨活動、健身操大賽、“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寢室”創建、“12 9紅歌賽”等活動。各文體活動相輔相成,使學生在參加不同的文體活動中,加強與他人及社會的聯系,促使學生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
系部及各行政部門,也可以結合本部門工作實際,在文體活動上有所創新,乃至形成本部門人文素質教育的特色品牌活動。例如,醫學系與護理系,可以創建“授帽儀式”,通過莊重的授帽儀式,喚醒學生的醫德意識,并在學習及實踐中,能夠自覺按照“全心全意為人民身心健康”服務理念去嚴格要求自己。再如,圖書館,可以通過“讀者推薦好書”、“閱讀沙龍”等不同的閱讀推廣措施引導高職學生多閱讀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書籍,尤其是經典文學作品,用閱讀的力量促進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
二是將人文素質教育制度實施情況納入考核。
無論是學生或是教師,都有自身發展的需求。將人文素質教育制度實施情況納入考核,兼顧獎勵機制與懲罰機制。促使促使民族地區高職高專教師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上積極主動去創新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提升自身人文素質水平。
2課程設置,科學配置
民族地區高職教學是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薄耙獔猿职蚜⒌聵淙俗鳛橹行沫h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雹勖褡宓貐^高職院校在宏觀上整體把握和推進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就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促進各類課程與人文素質教育有機融合,挖掘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及第三課堂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使得民族地區高職高專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課程的設置上,要保障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比重。不能“重技能輕素質”,“重文憑輕品德”。各門課程都可以提煉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基因及價值范式,在知識傳授中,融入精神指引,從而將抽象的人文素質教育更加具體化生動化。依托民族地區高職院校自身辦學特色,以思政通識課為引領,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才為目標,整合學校資源,推動課堂教學改革,規范課程設置,完善教學設計,創新教學形式,加強教學管理,提升教學實效,使民族地區高職課程包括科學精神、現實關懷與國際視野,從而實現人文素質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人文素質教育目的。
3 教師隊伍,重在建設
教師,活躍于高校第一線,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環節。要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首先要加強教師的德育意識,加強教師的職業使命感與責任感,提升教師的人文素質教育能力,使各門課程教師將所授課程所蘊含的人文素質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人文素質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最終實現教學與教育的有機統一。同時,在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教師的繼續教育中,多強化教師“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育人意識,促使教師擔當起教書育人使命,做好民族地區高職高專學生人生引路人的重要角色。
十九大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形勢不斷變化,時代對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新世紀新形勢下,通過全面培養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使得民族地區高職高專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備較高的道德文化素質、較強的專業素質、健康的心理和強健的體魄,進而提高民族的整體人文素質,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更好地提供人才支撐。
注釋
①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2017-12-06.
② 十九大報告全文.
③ 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