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摘 要 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隱性知識一直不能被很好地展示出來,由此,在對學習者進行評價時總是不夠全面。概念圖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學習者認知結構的形成。在此基礎上,學習者也可利用概念圖來實現自我評價。
關鍵詞 概念圖 認知結構 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24
Abstrac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learners, tacit knowledge has not been well displayed. Therefore, the evaluation of learners is alway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 maps has solved this problem to some exten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learner's cognitive structure. On this basis, learners can also use concept maps to achieve self-evaluation.
Keywords concept map; cognitive structure; evaluation
1 概念圖
概念圖最早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諾瓦克教授根據奧蘇伯爾有意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一種教學技術,這種知識的組織形式與人們所了解的如何學習和怎樣運用知識的方式是一致的。
概念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事物或事件中可觀察到的規律性或模式,是同類事物的共同屬性,通常由一個詞來指定,是知識的基本建構組塊。連線是用來鏈接概念,表示兩個概念之間存在某種關系,連線可以是單向的、雙向的或任意方向。命題是連線上的文字,用于描述概念間是何種關系。概念圖中除了以上3個部分還包括層次。通過把概念放在不同層次來表示概念之間的上下位關系和相關關系。相差較遠的概念之間存在一些關系或命題,這就是概念圖上的“交叉連線”。[1]
2 概念圖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應用
2.1信息檢索可視化
概念圖在這一領域是信息檢索可視化的圖形表現。它將檢索到的信息歸類整理,有邏輯地展示出來。概念圖不只是將檢索信息羅列出來,同時也是規整信息的過程,將有關的信息建立聯系,從而加以有效的理解和掌握。對無關的信息也呈現出來拓展想要了解的范圍。在這里,概念圖起到的作用就是信息可視化,將頭腦中的概念模型有效地展示出來,使信息得以完備的展現。[2]尤其在學習者進行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有著明顯的效果。在前期的檢索信息中,學習者可以將所看的論文以主題為中心,制作概念圖,包含著論文題目以及主要內容,將信息可視化,同時也橫向或縱向地了解有關主題的相關研究。這對論文寫作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省掉了很多不必要的精力,依舊也有很好的效果。
信息檢索可視化是概念圖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一種特別有效的應用,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工具,將繁瑣的內容變得簡單有序,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2促進知識建構組織的學習策略
運用概念圖,可促進知識的整合。國外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畫概念圖策略,有利于新舊知識的整合,促進學習進行有意義學習:對某一概念的新例做出概括,并能辨別出該概念的反例;通過意義鏈接,能找到某一概念的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及組合關系的概念;找出某一概念與其他概念間的各種對應關系(意義鏈接);解決與某概念相關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制作概念,使學生了解學習重點,同時也加強注意。在制作概念圖的時候把握層次邏輯,從而完備地整合各種概念。在學生頭腦里建立概念聯系,促進學生理解知識的不同層面,全面掌握教學內容。這也是一種思維訓練,為創新建立了可靠的基礎。
利用概念整合知識,使有效的前概念更深刻,無效的前概念得到改變。以此實現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在整合的過程中,學生就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從知道、理解、分析、應用等不同層次來實現真正的學習。概念圖的有效性是學生認知結構建立的評價標準。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的指引,使學生不僅僅建立包含各種概念的圖形,更關鍵的是把握概念之間的關系。[3]
2.3促進學習者協作的策略
概念圖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認知工具,它能夠支持幫助學習者擺脫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促進有意義學習的發生。在協作學習中,學習者將每個人對某一領域理解的概念圖和他人公開的概念圖進行比較,通過討論和爭辯,最終達成共同的理解,有助于學習者將新的知識更加牢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概念圖的制作還能有效地顯示學習者對不熟悉領域的新知識的模糊理解,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自信程度,又能幫助學習者發現問題,識別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概念圖是學習者協作的結果。同時,概念圖的建立也反過來作為對話的平臺,促進知識的重新組織。[4]換言之,概念圖原本為征詢學習者的意見而制作,以支持對話的“話題”,對話起作用或結構的作用,從而影響到學習者進一步的學習。[5]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作為知識建構的顯性成果——概念圖,一方面是社會文化制品,參與知識的社會建構,另一方面它也是學習者進行個人有意義學習的材料,促進個體知識的內化。
3 概念圖在學生自我評價中的應用
概念圖作為一種教學評價工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是在心理學方面經得起考驗的工具,可以用來評價實驗和教學中的知識建構和概念變化的過程。根據這一觀點,作為評價工具的概念圖,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要求學生提供表明自己在某一領域的知識結構的任務;學生的反應方式;將學生所繪的概念圖進行準確、穩定的評定的計分體系。[6]
概念圖作為一種評價手段,首先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標準。在這個標準包含:任務要求、任務規范、內容結構。通過這三個方面的結合,使得學生可以評價自己的學習。在任務要求中,學生需要看清題目要求,可以是填空的形式或構建一個完整的概念圖。如果是填空式的,就是簡單地檢驗自己是否對其中的重要內容有印象,在評價過程中顯得簡單,不夠深入,畢竟是在提示的基礎上來檢測。制作完備的概念圖是一種挑戰性的評價要求。在這個要求之下,就需要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深刻的認識,不僅僅是知道某些點,同時更重要的是知道點與點之間的關系。這種評價方式不再是片面的。學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掌握情況,不會漏掉重要環節。任務規范是指對完成任務的一些約束條件。內容結構是指針對不同的具體內容,應該有相應的要求和規范。
概念圖在自我評價中,不僅僅是顯示自己的不足之處,同時也激發學習者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方向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畢竟每個人都有使自己變得更好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有著認真的態度來實現這種自我認識,然后加以改進。概念圖的這種評價方式不會使學生產生很明顯的心理落差,看到自己概念圖的不完備,更多地會覺得應該改進,會積極開展更深入的學習。
4 概念圖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策略
在新課改之后,概念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應用于教學中的研究中提到得不少,只是還不夠深入,在實例應用方面研究較為匱乏,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更是少之又少。雖然概念圖的使用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及評價方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實踐中卻得不到應有的效果。之所以這樣,原因主要來自教師、學生,以及教學工具的缺乏。
概念圖在學習中應用的有效性一目了然。但在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很多教師不曾使用過這種學習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不容易想到這種方法。在學習的過程只會在自己頭腦里建立知識網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習工具有深入的了解,最好自己都要進行實際應用,這樣也可以知道其中的利弊,可以給學生提供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學習工具,從而減輕學生的負擔,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有很多教師都使用過如此有效的工具,這樣就可以介紹給學生。但介紹之前,自己沒有很好地體驗該工具給教學帶來的好處。教師在真實地體驗過這種工具的利弊之后,給予學生整體的講解,讓學生有應用的興趣,這樣就給學生帶來積極影響。尤其要給學生一個特別好的例子,使得學生看到該工具的使用原則和使用方法,以及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知道該工具的作用之后,有很多學生會懶于再次使用。教師可以安排幾次強制性的練習,讓學生感覺到這個工具的有效性,他們自然會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主動使用這種工具。學生也應該不斷嘗試新的學習方法,這樣才會更有效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利用這樣的工具,使得學生認識其重要性。給予學生實際應用的機會,讓自己感知到對自己學習產生的作用,對于拓寬自己知識以及檢驗自己學習成效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硬件上,要給予學生利用該工具的學習環境。在網上尋找適合學生的概念圖制作的軟件。在利用之前,要讓學生學習有關概念圖的知識,這樣才有利于自己制作概念圖。概念圖也不只是在計算機上應用,在平時的學習中,自己利用紙張也可以建立小的概念圖。概念圖的應用不只是簡單地羅列知識,要學會采用不同的線條來展示概念之間的聯系,有利于自己思維的發展,為創新提供良好的基礎。
基于概念圖的種種作用,也為了提高概念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幾率。有些學者提出在教學中采用概念圖考查方式的要求。[7]這種觀點還有待專家的考慮。結合實際需要,此種考查方案確實有實施的必要。在如今的考試制度帶來的不利影響中,我們也看到了,如果使用概念圖,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查必然是更客觀、更全面。
參考文獻
[1] 孔鯤鵬,楊玉寶.概念圖促進學習者協作知識建構的應用.巢湖學院學報,2006(8).
[2] 希建華,趙國慶.概念圖解讀:背景、理論、實踐及發展——訪教育信息學國際著名專家約瑟夫諾瓦克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06.12(1):2,4-8.
[3] 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建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2.
[4] 袁維新.概念圖:一種促進知識建構的學習策略[J].學科教育,2004(2):39-43.
[5] 徐洪林,康長運,劉恩山.概念圖的研究及其進展[J].學科教育,2003(3).
[6] 于良芝,等.SERVQUAL質量評估工具效用性再認識:基于認識論視角的定性考察(下)[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06(1):13-18.
[7] 張學福.基于概念圖的知識模型組織及協作機制研究以cmaptools為例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