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靈
摘 要: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進行高水平科學研究的平臺、聚集優秀科學家的平臺、優秀人才培養的平臺以及高層次學術交流的平臺,是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支撐。本文結合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的一系列舉措,淺析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提升國際影響力來支撐高校建設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為測繪一級學科做出貢獻。
關鍵詞:國際影響力 雙一流 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圖分類號:G3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1(a)-0125-02
“雙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簡稱。《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指出,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依托一級法人單位建設、具有相對獨立的人事權和財務權的科研實體,其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組織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聚集和培養優秀科學家、開展高層次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是高校開展建設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重要支撐。本文將結合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撐高校“雙一流”建設的經驗,從國際影響力方面探討雙一流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
1 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影響力現狀
無論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如何定義,一個基本的條件必然是國際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的因子有很多,如有影響力的教師,有影響力的校友,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與論著。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是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核心支撐單位,實驗室在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有如下具體舉措。
(1)實驗室現有教職工112人,其中固定研究人員100人,黨政管理和技術管理人員12人。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中,23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為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美國阿拉斯加大學、法國國立高等電信學院、英國愛丁堡大學、荷蘭ITC、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境)外院校或校外單位,另10人在碩士及本科階段學位授予單位為校外單位;除了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人員之外,38人具有國(境)外訪問學者和博士后研究經歷。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關鍵要素。
(2)實驗室科研人員始終活躍在國內外的學術舞臺上,目前有25人次在國際重要的學術機構任職,如國際制圖學會副主席;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委員會主席;國際制圖協會理論制圖學專業委員會主席等。實驗室不僅積極爭取在國際學術機構中發揮作用,也積極開拓和主導區域學術的發展。實驗室科研人員中有21人次在國際學術期刊任職,如任本領域被SCI收錄的6個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副主編(或助理主編、副編輯)等。為了擴大實驗室在本領域的國際影響,實驗室積極推動英文期刊《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的國際化,編委會由30多位國際知名學者組成。該期刊從2012年開始由Taylor & Francis出版,從2017年起被ESCI數據庫正式收錄。期刊的國際化可以擴大實驗室在本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3)在科研成果方面,在過去五年間,實驗室共獲得國家級科研獎勵1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1項;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29項;省部級二等獎21項。實驗室科研人員發表SCI收錄論文637篇,SSCI收錄論文69篇,EI收錄論文1531篇,CPCI收錄論文179篇。其中,I區、II區SCI論文160篇,占發表SCI論文總數的25%。發表的國際三大檢索論文總數名列全球測繪研究機構第一位SCI論文被引總數2400多次,名列國際前三位。
2 雙一流建設導向下實驗室的建設策略
一流大學和學科與一流實驗室密切相關。一方面,高校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的建設過程中,應將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統籌納入“雙一流”建設之中;另一方面,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應把雙一流建設的五項重點任務作為自身的發展目標,為促進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的形成發揮作用。我國已有部分大學和學科具備沖擊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基本條件。但是,若干年后是否能夠達到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水平,就要看各個大學學科發展和努力的方向。
國際影響力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國際上有多少高水平的學者愿意到你這里來當老師,有多少發達國家的年輕人愿意到你這讀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我們要創造世界一流的國際合作的環境與條件,來吸引國際一流的學者到實驗室工作。實驗室通過多種渠道,推進各類國際合作平臺的建設,包括:國家外專局支持成立的天空地一體化地球空間信息智能處理引智基地,雙邊和多邊合作的多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
2.1 引智基地
在國家外專局批準與支持下,實驗室啟動“天空地一體化地球空間信息智能處理引智基地”項目,吸引了一批海外學術大師和知名教授來室工作,他們在地球空間信息科學領域把握和指導實驗室的學術方向,協助實驗室在國際交流、國際組織、英文期刊等方面提高國際影響力,為我國地球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通過他們與實驗室的學術骨干在科研與教學方面更加密切的合作,帶領實驗室學術骨干進一步走向國際學術前沿,從而進一步提升本實驗室的科研教學水平和國際學術地位。
2.2 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通過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實驗室與國外相關機構和企業聯合成立有6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詩琳通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國際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徠卡攝影測量與遙感聯合研究中心、武漢大學-Oracle空間數據庫創新研究中心和武漢大學地學計算與分析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武漢大學衛星遙感大氣監測國際研究中心和武漢大學-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地球空間信息聯合研究中心。這些聯合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已經在科學研究、學生培養、學者互訪等多個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3 學生暑季研討會
每年舉辦一次的暑期學生活動,旨在促進學生間的學術交流,增進友誼。3S活動豐富多彩,包括演講、實驗、交流、聯歡,目的是促進、幫助優秀的青年學生在一個非正式的環境中獲取知識、交流經驗。過去的幾年分別由武漢大學、俄羅斯新西伯利亞測繪學院和莫斯科國立測量制圖大學三校循環承辦。來自中國、俄羅斯、以色列、蒙古、哈薩克斯坦等20多個國家的150多名研究生參加了活動。
2.4 聯合國地理信息管理培訓網絡主節點
實驗室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申請獲批了教育部地球空間信息科學國際聯合實驗室,成立了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國際學院,而且成為聯合國地理信息管理培訓網絡的主節點,形成了開展廣泛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基礎環境。目前武漢大學地球空間信息國際學院已開始正式招收留學生班,來自世界10多個國家的20多名留學生已經正式在地球空間信息國際學院學習。
實驗室用70%~80%的雙一流建設經費用來支持國際合作,主要用來招聘國際教師和博士后及訪問學者。高層次人才,是推進“雙一流”建設的關鍵要素,這樣可以提高學科競爭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及自主創新能力,目前我們實驗室已有多名非華人教師、博士和博士后,我們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使我們實驗室的外籍教師和研究人才達到13%以上。
3 結語
一流實驗室必然是一流人才的搖籃。只有經過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升國際影響力,才能造就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世界一流的大學和一流學科必定能夠吸引世界一流的學術大師和一流的學生,我們應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在“雙一流”建設中謀求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國瑜.創建世界一流學科導向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