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明筆記體著作《今言》版本研究

2018-06-06 07:19:39王軍紅

□王軍紅

《今言》是明嘉靖時期名儒鄭曉的最后一部筆記體著作,是研究明代前期社會狀況的重要文獻,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筆者通過爬梳古今官私目錄,了解前人對《今言》的著錄情況,并收集、整理出《今言》的傳世版本及館藏概況,發現中國國家圖書館 (以下簡稱國圖)所藏明嘉靖四十五年刻《今言》并非唯一傳世單行本。在此基礎上,通過逐頁檢視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 (以下簡稱天師)藏本 《今言》,研究其中所載刻工,并核對現有各種刻工名錄,發現能補當今刻工名錄之不足;同時,將天師本《今言》與通行校點本《今言》逐字比勘,又發現了其中的文字差異。本文擬對《今言》的版本價值作一探討。

一、鄭曉與《今言》

鄭曉(1499—1566),字窒甫,浙西海鹽名儒,嘉靖時期最為博學的學者之一,曾先后出任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要職,精通當朝典籍。其子鄭履淳在《征吾錄》序中對其評價說:“每談昭代,明證周悉,鑿鑿示掌,若燭照數記而龜卜無滅者。”[1]鄭曉的學術成就,與父親鄭儒泰提供的良好教育密不可分。其父鄭儒泰不僅通曉古今,而且飄逸灑脫,又富有修養。《海鹽縣圖經》評價他 “臨財不茍得,遇禍不茍避,賑貧恤孤無吝色”。鄭氏家族的精神與風節源遠流長,融入了鄭曉的靈魂,流露于他人生進退的抉擇中。鄭儒泰追求人性的自由灑脫,對孩子的教育較傳統的書香世家更為開放,他的教育目標是讓孩子有健全的人格,而非令人艷羨的社會成就。他為孩子們編寫家庭教材《讀史備忘》,讓子孫銘記耕讀的家風。

鄭曉一生跨越了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主要活動時期在世宗朝。當時,政治環境呈現出君權強勢而且權奸當道的狀態,鄭曉的從政經歷鋪展出士人政治的嚴峻生態,他的一生可看作嘉靖時代正直官員的縮影。鄭曉18歲參加鄉試名落孫山,26歲出仕因大禮議之爭幾乎喪命于廷杖,31歲因厭惡黨錮之爭而隱居十年。壯年時期幾乎在閑職中度過,41歲復起后在吏部考工、文選諸署中任職約4年;46歲因依法行政沖擊了嚴嵩的政治利益,遭嚴嵩構陷被連降三級,外謫和州管理牧馬等雜事一年,又居家待業兩年;之后在南京各卿寺之間任閑職將近7年;50多歲時因江南倭亂被推薦起用,累官至兵部、吏部尚書,耗時12年走到宦途的頂端。晚年的鄭曉,亦不改好善嫉邪之志、忠誠懇惻之懷,62歲在刑部尚書任上與嚴嵩產生正面沖突,遭嚴嵩構陷,辭朝歸家。

鄭曉自幼飽讀詩書,閱歷豐富,他心懷壯志步入仕途,卻在缺少公義的社會環境中掙扎反抗。在一生跌宕起伏的境遇中,他由滿腔熱血走向理性寧靜,思考著自己與環境的和諧之道,并著書立說,為明代史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鄭曉一生著述等身,有大量史學作品傳世,如《古言》《古言類編》《今言》《今言類編》《鄭端簡公奏議》《鄭端簡公文集》及《吾學編》《吾學編余》《學古瑣言》等。

《今言》是一部記錄明洪武至嘉靖年間國政朝章、兵戎邦計等情況的筆記體史料,其內容涉及明代前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外交等多個方面。清乾隆時,《今言》收入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總目》云:“《今言》四卷,明鄭曉撰。曉有《禹貢圖說》,已著錄。此書補《吾學編》所未備。首有薛三省《序》,稱此書之輔《吾學編》而行,猶漢史之外有《西京雜記》與《東觀漢記》。凡三百四十四條,其中為憲言者十之四,為世言者十之二,為事言、品言者十之三,為證言、術言者十之一。蓋據所見聞隨筆記錄,古雜史之支流也。”[2]清代藏書家丁丙撰寫的《善本書室藏書志》卷八亦言:“《今言》四卷,明刊本。海鹽鄭曉,曉字窒甫,海鹽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謚端簡。《明史》有傳。是書前有嘉靖丙寅自序,云,文獻不足,杞、宋無征;方策尚存,文、武未墜,蓋通今學古非兩事也。洛陽少年通達國體,嘗曰:‘不習為吏,視已成事。’予有取焉。述今言三百四十四條,藏之故篋中。此書實補《吾學編》之所未備。”[3]

清代藏書家丁丙對《今言》的評論,與《四庫全書》編者之說不謀而合,都認為《今言》和鄭曉的另一著作《皇明吾學編》相輔而行,二書互為補充。《今言》記載國政朝章、兵戎邦計的篇幅多達一半以上,也有民生民俗、野聞軼事。鄭曉生活在明代,擔任過朝廷要職,所記之事是他本人所見所聞,隨筆記錄。所以,《今言》豐富且翔實的記載為研究明代前期的歷史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源,不僅可補史傳之缺失,可正史傳之謬誤,而且對于研究明代社會前期的政治、軍事、經濟也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今言》是鄭曉撰寫的最后一部筆記,記錄了明代前期社會的狀況,內容豐富,是一部價值頗高的史料著作。但遺憾的是,該書自問世以來,很少有人關注。雖有王雄的《〈今言〉標點疑誤證正》[4],訂正了1997年中華書局再版標點本《今言》在點校上的疑誤,但少有學者對《今言》的學術價值進行深入探討。近年,先后有楊巧娣的《鄭曉與〈今言〉》[5]和李慶勇的《鄭曉〈今言〉探析》[6]兩篇碩士論文,前者重點論述了鄭曉其人及其著作《今言》的史學價值,其中雖涉及《今言》的版本及流傳情況,但個別結論有待商榷;后者重在探析《今言》的編撰特點,進而挖掘《今言》的史學價值。這兩篇碩士論文,填補了長久以來《今言》研究的空白,但研究中仍存在諸多不足,如對《今言》版本的流傳情況缺乏全面深入的考察。而《今言》的版本及其流傳情況,恰恰是《今言》研究及進一步探討其史學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本文就所知所見,將《今言》的傳世版本及其收藏情況梳理如下,以期對進一步開展《今言》史學價值研究有所助益。

二、《今言》版本概況

《今言》初刻于明嘉靖四十五年。此書的史料價值頗高,向為明史研究者所重視,但關于《今言》的版本流傳向來少有全面梳理。這里就所知所見,將《今言》傳世版本的刊刻和典藏情況系統梳理如下。(表一)

(一)《今言》版本的著錄情況

由表一可知,傳世《今言》有兩組不同的類別。一組名《今言》,但卷數不同,分別有四卷、一卷;另一組名《鄭端簡公今言類編》或《今言類編》(以下均稱《今言類編》),亦有兩種不同卷數的本子傳世,分別為六卷本和二卷本。關于兩組不同類別《今言》及同組卷數不同的《今言》之間存在何種差別與聯系,經查檢諸家著錄并仔細爬梳對比原文,整理如下。

1.《今言》一卷本與《今言》四卷本的關系

清人周中孚 《鄭堂讀書記補逸》卷九說:“《四庫全書存目》作《今言》四卷,《明史·藝文志》同,蓋原本也。……《續說郛》中,節錄原書一卷。”[7]可見,最初的《今言》應是四卷本,之所以有《今言》一卷本的出現,是因為明人陶珽在雜抄明人說部作品,增輯《說郛》為《續說郛》時,對四卷本《今言》加以節錄,另編為一卷。從傳世四十六卷本《續說郛》來看,其第十二卷中輯錄了《今言》一卷,共34條內容。與四卷本《今言》相校,《今言》一卷本是將原書四卷344條內容的順序打亂,分條節錄,重組為34條。如《今言》一卷第1條內容是從原書第172條節錄而來,第34條是從原書第82條節錄而來。據此,《今言》一卷本是從《今言》四卷本中節錄出來的,節錄內容分布于全書各卷,其全部內容相當于四卷本《今言》的十分之一,我們可將《今言》一卷本看作《今言》四卷本的節錄本。

表一 《今言》傳世版本及收藏情況表

2.《今言》與《今言類編》的區別

清人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逸》卷九就六卷本《今言類編》曾有著錄,內言:

《今言類編》六卷,明鄭曉撰。仕履見經部書類。《四庫全書存目》作《今言》四卷,《明史·藝文志》同,蓋原本也。窒甫嘗撰《吾學編》一書,記載時事,此編又補其未備,皆據所見聞而條記之。薛氏三省序,稱凡三百四十四條,憲言十四,世言十二,事言、品言十三,證言、術言十一。此本為明人析作六卷,分統系、經國、建官、經武、右文、人物六類,類各有子目。改題曰《今言類編》,非其原本矣。《續說郛》中,節錄原書一卷[7]。

可見,《今言類編》是將《今言》原本雜亂無章的順序按內容重新分類編排。按內容編排的優點在于,關于同一件事的記載編排在一起,使事件更加清晰、一目了然,有紀事本末的性質,更有助于《今言》研究者快速查找史料。而《今言類編》二卷本則是從六卷本《今言類編》中摘錄的第三卷、第四卷。

經過逐條對比,四卷本《今言》與六卷本《今言類編》的內容大致是相同的,并無多余或缺失,但仍然存在著些許不同。

第一,編排次序不同。《今言》凡三百四十四條,是以條進行編排,既無標題,也無分類;《今言類編》,是海鹽人朱元弼將原書各條按內容重新編排而成,共六卷,分為統系、經國、建官、經武、右文、人物六類。六類之下,又根據內容進一步分析編目,《統系門》下,帝11條、后14條、儲8條、宗17條、戚8條,計五目58條;《經國門》下,肇基8條、靖難11條、交趾4條、北征2條、保泰6條、輿圖4條、形勝10條、漕運11條、鹽法2條,計九目58條;《建官門》下,職任12條、婦寺15條、功封9條、太宰4條、閣臣18條、恩典11條、沿革7條、符信6條,計八目82條;《經武門》下,兵權7條、馭夷37條、定變5條,計三目49條;《右文門》下,敬天8條、崇祀10條、造士6條、定謚6條、正訛12條,計五目42條;《人物門》下,道學11條、臣品30條、異術15條,計三目56條;共計三十三目345條,與《今言》四卷本所記條數相同[5]17-19。

第二,文字稍異。就具體內容而言,四卷本《今言》較六卷本《今言類編》,只是用詞上有所不同,語意并無改變,所以這種差異不會導致對史實的誤解。如《今言》第54條記載:

諸功臣家,徐氏中山王,常氏開平王,李氏岐陽王,鄧氏寧河王,湯氏東甌王,沐氏黔寧王、定遠王,張氏河間王、定興王、寧陽王,公朱氏東平王、平陰王,朱氏宣平王,岐陽父隴西王,凡十四人[8]。

而《今言類編·統系門·戚》記載,則稍有不同:

諸功臣家,徐氏中山王,常氏開平王,李氏岐陽王,鄧氏寧河王,湯氏東甌王,沐氏黔寧王,沐氏定遠王,張氏河間王,張氏定興王,張氏寧陽王,公朱氏東平王,朱氏平陰王,朱氏宣平王,岐陽父隴西王,凡十四人[9]。

諸如此類,還有多處,然而并不影響文意,在此不盡數列出。

(二)《今言》版本及館藏情況

關于《今言》的版本情況,有學者認為:“《今言》歷來流傳不廣,單行本傳世更罕。嘉靖四十五年,鄭曉的外甥項篤壽將《今言》梓行,這是《今言》的最早刻本,也是迄今所能見到的唯一的單行本。此本現藏國家圖書館。”[10]但依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的記載,《今言》有兩個明刻本傳世。一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嘉靖年間刻本,每半頁八行十六字,板框高廣分別為20.5厘米×12.9厘米,原題“海鹽鄭曉”,卷內有“宗熙所讀之書”“遺經齋藏書印”“與周文王季弟同姓少皞氏四弟同名”等印記,前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鄭曉自序;另一為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歷間刻本,每半頁八行十七字,板框高廣分別為21厘米×13厘米,原題“海鹽鄭曉述,外孫彭宗孟重校”,前有嘉靖四十五年(1566)鄭曉自序、萬歷四十二年(1614)薛三省序和萬歷四十二年(1614)彭宗孟序,彭序內言刻書事,“茲守官長安,偶攜《今言》一編,借閱者踵至,不能遍應,遂授之榟人”[11]。明樊維城所輯《鹽邑志林》收錄有《今言類編》,卷前除著者鄭曉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今言序〉》外,亦載有鄭曉外孫彭宗孟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所作《重刻〈今言〉引》,內言:

鄭端簡公忠猷亮節,為嘉靖時名臣。博洽該通,特其余事。所撰次有《吾學編》、《征吾錄》、《奏議》、《今言》、《古言》、詩文若干卷,今《吾學編》衣被海內,蘭臺石室間多所取衷,以備一代典制;他集流布尚少。宗孟生也晚,未及侍公,僅從家君暨諸舅氏得公遺言緒行,不勝羹墻之想。茲守官長安,偶攜《今言》一編。借閱者踵至,不能遍應。遂授之榟人。爰紀歲月,即不足盡公之藏,亦庶幾大鼎寸臠云爾。萬歷甲寅上元日彭宗孟識[12]。

彭宗孟到南京做官時,身邊攜帶有鄭曉《今言》,知曉此事的人紛紛前來借閱。因借閱之人太多,彭宗孟應接不暇,于是將其重加刊刻,以使之廣泛流布世間。這就是萬歷本《今言》的由來。王重民所記之兩個版本的《今言》,不論嘉靖本還是萬歷本,都是完整的本子,四卷四冊。

此外,從中華古籍善本聯合書目系統中檢索得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收藏有線裝古籍《今言》,責任者鄭曉、項篤壽,卷數不詳,每半頁八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上題書名卷次,文中有墨色標點,卷首題“海鹽鄭曉”,卷一第一頁書口下題刻工姓名“曹金”,書中鈐“省庵”“吳氏仁仲”“佳士”印記。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雜史》中也著錄有《今言》的兩個不同刻本。

今言四卷,明鄭曉撰,明嘉靖四十五年項篤壽刻本。八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

今言四卷,明鄭曉撰,明萬歷四十二年彭宗孟刻本。八行十七字,白口,左右雙邊[13]。

2009年,中華書局出版的 《中國古籍總目》同樣著錄了《今言》,有明嘉靖四十五年項篤壽刻本和明萬歷四十二年彭宗孟刻本兩個單行本傳世,并注有館藏信息:

《今言》四卷 明鄭曉撰

明嘉靖四十五年項篤壽刻本 國圖 北大上海天津

明萬歷四十二年彭宗孟刻本 北大 南京浙江[14]

可見,《今言》單行本并不乏見,僅以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而言,除國圖以外,北大、上海、天津、南京、浙江等圖書館亦有收藏,并非如此前學者所說僅有藏于國圖的唯一單行本行世。而且,就目前調查所知,僅在天津,就收藏有刻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兩個不同版本《今言》。一為天津圖書館藏本,《今言》四卷,明嘉靖四十五年刻本,明鄭曉撰,四冊,每半頁八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刻有書名卷次,線裝,共兩部;另一個,為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朱墨套印本。

三、明嘉靖朱墨套印本《今言》及其版本價值

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所藏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朱墨套印本《今言》(以下簡稱“天師本”),未見諸家著錄。每半頁八行,行十六字,板框高廣分別為20.6厘米×13.4厘米,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上題書名卷次,下題頁碼(唯有卷三第49頁改為書口下題頁碼),書口下題刻工姓名,計有刻工“曹金”“陳”“云”等。其刻工姓名及具體出現位置如表二所示。

古籍刻書的成書過程,大致有定稿、校勘、書寫、刻版、印刷、裝訂等六個環節,其中最后四個環節均由刻書工人完成。“明人刻書,亦有極其慎重、必書刻并工者”。[15]189明代是我國雕版印刷的極盛時期,許多古籍版面中都留下了刻書工人的姓名。這些刻工姓名絕大多數刻在書口下方,也有刻在版心、序后、目錄后、凡例后、書后的。但刻工留名并非為使其名垂青史,而是為按件計酬或追究責任,所以古書上所載刻工的姓名往往并不規范,有的刻姓名(如曹金),有的只刻姓(如陳),有的只刻名或是名字中的一個字(如云),更有甚者將名字中的一字簡化后刻于書口下端,如“敬”字以“茍”代之。這種現象,在天師本《今言》書口下刻工的題寫中亦有表現。盡管如此,因一位熟練刻工一生工作時間有限,古書上所留下的這些刻工姓名還是能為我們研究一時一地的刻書情況提供第一手資料,而且可以通過刻本關于刻工姓名的記載鑒定版本。查閱《古籍刻工名錄》,內有“《古言》二卷,《今言》四卷,明鄭曉撰。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本。刻工:曹金、劉云。 ”[16]除此之外,《今言》中的其他刻工姓名亦見諸記載,但他們所刻之書并不是《今言》。因此,天師本《今言》中出現的刻工姓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補當今刻工名錄之不足。

表二 明嘉靖朱墨套印本《今言》的刻工情況表

天師本《今言》全書四卷,線裝,一函八冊(最后一頁有殘),每冊都鈐有“吳興劉氏嘉業堂藏書印”長方形朱文印記,卷首題“海鹽鄭曉”四字。書中有眉批,尤以卷二為最多。關于各卷眉批數量,卷一有4處,卷二有21處,卷三有6處,卷四有7處。眉批多以“結鬼力赤案”“結脫古思帖木兒案”“結愛猷識理達剌案”“結阿魯臺案”“結本雅失理案”等形式出現,對文中相關人物事件進行記錄說明。除眉批外,書中紅色圈點甚多,有實心頓點,也有空心頓點,還有紅色圓圈,也有少量在字下畫紅橫線的記錄。前有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鄭曉自序,內云:

文獻不足,杞、宋無征;方策尚存,文、武未墜,蓋通今學古非兩事也。洛陽少年通達國體,嘗曰:“不習為吏,視已成事。”予有取焉。述今言三百四十四條,藏之故篋中。項甥子長進士錄而觀之曰:“周官師典常,漢史述政事,盍與《古言》并梓之?”予不能止也。嘉靖丙寅二月既望鄭曉識[17]。

《今言》于嘉靖四十五年由鄭曉的外甥項篤壽刊刻,鄭曉還為之作序。項篤壽,明代藏書家,字子長,號少溪,別號蘭石主人。項篤壽喜愛藏書、刻書,筑有萬卷樓,供收藏和刊刻圖書,其藏書印有“浙西世家”“少溪主人”“蘭石主人”“萬卷樓藏書記”“項氏萬卷樓圖籍”等,所刻被視為明人精品。

依據版本學的一般概念,產生時代較早的本子更接近于古書原貌。鄭曉是明朝歷史的見證人,所載內容更加忠實于史實的原貌。天師本《今言》,刻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問世較早,且朱墨套印,未見諸家著錄,版本稀少。1984年李致忠點校本《今言》(以下稱作“點校本”),是以1938年上海涵芬樓影印的 《紀錄匯編叢書》本為底本,校以國圖所藏明嘉靖四十五年項篤壽刻本,并未參校天師本。因此,比較不同本子之間的差異,對于《今言》版本的研究及明史研究都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

現將天師本《今言》和點校本《今言》的部分內容加以對比,依例分類,天師本《今言》對傳世本的校勘價值從中可見一斑。

1.有些詞語稍作改換,句意并無明顯改變。例如:

卷一81條

國初郊廟、社稷、先農為大祀。已而改先農及山川、帝王、先師、旗纛為中祀,諸神為小祀。(天師本)

國初郊祀、社稷、先農為大祀。已而改先農及山川、帝王、先師、旗纛為中祀,諸神為小祀。(點校本)

卷一94條

大學士孚敬首曰:“莊肅皇后與累朝事體不同,其謚只該二字、四字。”(天師本)

大學士孚敬首曰:“莊肅皇后與屢朝事體不同,其謚只該二字、四字。”(點校本)

2.個別文字差異,影響文意。比如:

卷一25條

南京承天門,建文二年秋災。復建,改名皋門。(天師本)

南京承天門,建文三年秋災。復建,改名皋門。(點校本)

卷二105條

景泰七年,江淵亦自內閣出為工部尚書,代石璞。(天師本)

景泰七年,江淵亦自內閣出為戶部尚書,代石璞。(點校本)

“版本之學,為考據之先河。一字千金,于經史尤關緊要”。[15]320卷一25條天師本中記載,“建文二年秋災”,而點校本中作“建文三年秋災”。一字之差,相去甚遠。關于承天門災異的時間,一個記載“建文二年”,另一個記載:“建文三年”。《明史》卷四《恭閔帝本紀》記載“秋八月癸巳(建文二年),承天門災,詔求直言。”[18]據此推斷,準確時間應為“建文二年”,天師本較為可信。

同樣,卷二 105條,查《明史·江淵傳》,載有:“會兵部尚書于謙以病在告,詔推一人協理部事。淵心欲得之。循等佯推淵,而密令商輅草奏,示以‘石兵江工’四字,淵在旁不知也。比詔下,調工部尚書石璞于兵部,而以淵代璞。”[19]可知,當時江淵與石璞一起爭奪協助兵部尚書人員,結果是調石璞于兵部,而江淵代替石璞,即工部尚書一職。因此,這里江淵應為“工部尚書”無誤,天師本記載較為準確。

當不同版本內容遇到出入時,一般規律為版本越早越趨近于原書本來面貌。考諸存世版本,天師本所刻內容較為精準,有極其重要的校勘價值。就傳世《今言》各種不同的版本而言,天師本問世較早,加之朱墨套印的獨特風格,在《今言》版本中獨樹一幟,不僅對明史研究有價值,在版本研究上也有特殊意義。

四、結語

從古籍收藏價值角度而言,《今言》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籍。從所載內容的真實性來看,《今言》不失為研究明代社會前期的重要文獻資料,可據之證史、補史,豐富了明史研究的內容。

[1]鄭履淳.征吾錄:序[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2.

[2]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200:140.

[3]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八[M].北京:中華書局,1990:494.

[4]王雄.《今言》標點疑誤證正[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1,22(6).

[5]楊巧娣.鄭曉與《今言》[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6]李慶永.鄭曉《今言》探析[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1.

[7]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逸:卷九[M].北京:中華書局,1993:426.

[8]鄭曉.今言:卷一[M].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朱墨套印本.第45頁.

[9]商務印書館.鄭端簡公今言類編:卷一[M]//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62-63.

[10]李致忠.點校說明[M]//鄭曉.元明史料筆記叢刊:今言.北京:中華書局,1984:5.

[11]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1.

[12]樊維城.鄭端簡公今言類編:重刻《今言》引[M].明天啟三年(1623)刻《鹽邑志林》本.第 1頁.

[13]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委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15.

[14]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2009:270.

[15]葉德輝.書林清話[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89,320.

[16]張振鐸.古籍刻工名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155.

[17]鄭曉.今言:今言序[M].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朱墨套印本,第1頁.

[18]張廷玉,等.明史:卷四:恭閔帝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4:63.

[19]張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六十八:江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45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午夜a级毛片| 亚洲综合在线网|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亚洲最黄视频|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aⅴ免费在线观看|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91麻豆精品视频|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国产理论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亚洲色中色|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 美女啪啪无遮挡|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极品|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青青操国产| 狠狠干欧美|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91高跟丝袜|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婷婷六月综合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视频|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91高清在线视频| 91视频首页|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欧美色99| 久久永久视频| 天天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