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安
〔摘 要〕“刻奇”(Kitsch)一詞在審美上原有媚俗虛妄、膚淺廉價之意。然而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在美學上,人們開始對“刻奇”有了新的認識與評價。藝術上的“刻奇”審美帶給藝術家們無窮的創造靈感,并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視覺震撼。文章旨在討論“刻奇”審美觀點在時尚藝術上的表現,指出當今人們需要重新審視“刻奇”給時尚藝術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刻奇;時尚藝術;表現;影響
一、關于“刻奇”
大部分中國讀者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米蘭·昆德拉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所知曉“刻奇(Kitsch)”一詞的。該詞從一開始就帶有不平常的爭議色彩。①翻開詞典,《現代英漢綜合大辭典》中將“刻奇”一詞解釋為“投大眾所好的無美學價值的藝術或文學,拙劣的作品”;商務印書館《德漢詞典》譯為“迎合低級趣味的傷感文藝作品”;《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辭典》譯為“公認為低劣的藝術或文學作品,常為迎合流行的趣味而作,特別是有沉溺情感、嘩眾取寵和華而不實的特征”;而《科林氏英語詞典》將其解釋為:“俗麗的、通俗的或做作的藝術、文學等,通常伴隨著對流行或感傷的迎合?!憋@然,“刻奇”(Kitsch)一詞在審美上原指向“媚俗虛妄”“膚淺廉價”等含義。
1939年,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在《黨派評論》發表的《前衛與刻奇》中說:“刻奇是這時代我們生命中所有虛假的縮影……刻奇假裝對顧客毫無要求除了要他們的錢”,將刻奇和大眾流行一起放在了藝術的對立面。刻奇作為一種美學概念,已涉及到流行商業藝術、文學和電影領域等。就偏向美學概念的定義來說,刻奇是一種被視為“次等”的視覺藝術形式,是毫無品味地復制和模仿的藝術作品;創意欠缺、創作公式化是刻奇作品的主要特征。
然而,當刻奇被歸為“俗美學”范疇之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化與藝術的新認識,也開始對其出現一些正面的評價。美國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實用主義美學》一書中說:“將藝術從它那高貴的修道院中——在那里它與生活隔絕,與更通俗的文化表現形式對立——解放出來,從而替普及文化如拉普音樂找到‘藝術合法性”。同時,刻奇強烈的表現張力和另類趣味,不乏成為一種調侃型的表現形式??唐娌辉偈撬囆g家避之不及的丑惡敗俗,它不僅展露出強大的造“美”的潛力,并且也成為一些群體的新審美偏好、新態度。
二、“刻奇”與時尚藝術的共性
“流行商品”“膚淺”“矯飾”“空洞傷感”等等,仿佛是我們能從過去那些反面釋義中抽取出的最精簡的對“刻奇”一詞的詮釋。“時尚”則作為誕生于人類資本攀比、炫耀心理的流言寵兒,包攬了快速消費時代絕大部分大眾流行特征,并被控訴了無數生態環保罪行??唐孢@樣一個集文學藝術上的消極評價為一身的、先天性地帶著后現代色彩的詞語,在流行的本質上與蜚語叢生的“時尚”不謀而合。由此,“刻奇”審美在時尚藝術上的表現相當有可看性和表現張力。藝術界也從最初的批判和抵制,逐漸轉向開始肯定“刻奇審美”的積極性,相當一部分的顛覆傳統審美的先鋒時尚與藝術,包括達達主義、波普藝術等正由此孕育而出。
縱觀時尚圈內鐘愛生產“刻奇產品”的老牌時裝屋,在盛產高街爆款的奢侈品大牌中,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下文簡稱LV)是這個隊伍里十分活躍的一個。大部分年輕人看見布滿整件的服裝、箱包的LV Monogram圖案(俗稱LV老花),第一反應都是皺眉搖頭:“這是俗的”。誕生于20世紀、蘊藏歷史故事的品牌圖案,現如同品牌的商業招貼畫——流行讓它泛濫,消費和盲從讓它俗濫。畢竟,時尚的確是無法和流水線撇清關系的。即使繼承著多么深刻的歷史,在生產出席卷大眾潮流的時裝成衣后,其品牌依然難免被打上“刻奇”的標簽。
但不得不提的典型例證是,2017年初,LV和Supreme②的合作在時尚圈激起了千層浪——奢侈大牌和街頭潮牌的合作好比一針打給眾多追捧時尚人士的興奮劑。時尚圈“自下而上”的風氣便開始愈演愈烈,街頭服飾與高級服裝的界限也愈發模糊。一個是supreme在潮人中威信極高、具有標志性、廣被追捧的紅底白字商標,因“紐約街頭十位青年九位穿著”而被批評為“俗氣”。另一個是廣泛出現在地鐵、腰包甚至菜市口的跨越世紀的“LV老花”,兩大深入人心的品牌圖騰合二為一,所創造出的圖景可想而知——原本讓“時髦人士”直道濫俗的圖案,搖身一變成了街頭精神對高級時裝毫無遮掩的調侃與叛逆。對老牌權威時裝屋的一絲輕佻不屑的態度,正迎合了當代年輕消費者的心理,也贏得了瘋狂的利潤翻番。
再看LV設計總監聯手美國著名當代藝術家杰夫·庫恩斯(Jeff Koons)正式推出的藝術合作系列。且不否定這是一次聰明的商業聯手與藝術跨界的絕妙藍本,LV推出的這些印著蒙娜麗莎頭像和魯本斯、梵高畫作的手提包,本質上就是“十足巴洛克風味的贗品”,無數媒體與評論家也戲稱這個系列為“昂貴的盧浮宮旅游紀念品”。
值得一提的是,與LV合作的這位美國波普藝術家杰夫·庫恩斯,本身的作品就極具刻奇風味與爭論性。自20世紀70年代登上藝術舞臺,杰夫·庫恩斯活躍至今,同時也是很著名、有爭議、身價昂貴的當代藝術家。他最有標識力的藝術作品是“Puppy”(一只氣球扎出來的小狗)。然而這個在日常生活屢見不鮮、廉價甚至拙劣的小玩具形象的含義早已超出了這個物體本身。庫恩斯以沉醉、玩樂的心態“贊頌”著這個消費至上的現代社會。濃烈的戀物情懷,使得他樂于打破藝術審美標準、化庸俗為奇跡。正如影評家波林·凱爾(Pauline Kael)所說,我們是有普通感覺的普通人,而我們的普通感覺并不是全壞。
從這位與LV合作的波普藝術家的作品身上,面對這些“糟糕品味”的刻奇手提包,我們現在似乎能夠在其中品出一些頑童般的戲謔戀物、坎普風趣。庫恩斯這個商業頭腦極佳的藝術家仿佛是以LV提供的溫床又創造出了一件奪人眼球的藝術大作。
三、中國當代先鋒設計師對“刻奇”的運用
在大眾文化方面,中國似乎是個相當“刻奇”的國度。尖銳的批評家朱大可曾經指出:“在20世紀90年代,‘雅 成為中國走向市場化的敲門磚,它以月份牌、殖民地懷舊和張愛玲文體的身份卷土重來。……我要反復強調的是,在當代流行文化里,‘雅和‘俗是完全一樣的貨色,它們之間沒有任何差別?!雹鬯枋龅摹把拧痹谶@里就具有了“刻奇”的意味。當今中國的大眾時尚審美仍然是一方奇土,出色的加工制造業成功地把大眾的時尚胃口養大,無數模仿奢侈大牌樣子的山寨品成為想“低價錢趕時髦”的百姓們的不二選擇。一些見所未見的時尚品牌標志被雜亂地印在包包、服飾、表帶等各處地方,這些時尚災難無孔不入,瘋狂入侵著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
蘇五口,一個剛剛用自己的“抄襲系列(TheFake)”打響時尚界的年輕設計師,玩味和內斂的諷刺與“有自覺的刻奇”是他擅用的設計語言。中國時尚圈的刻奇現象被他用一種十分有刻奇趣味的方式表達了出來。一雙模樣大體與范斯(Vans)無異的帆布鞋,直截了當地在鞋幫處用宋體刺繡:“抄襲某滑板品牌的”,鞋里該有商標標識的地方全部替換為在哪個地方廠商假冒生產。疑似法國服飾品牌Vetements的飛行員夾克,繡上宋體“一件夾克”。帽衫衛衣也會清楚標識“領子”“袖口1”“抄襲自:……原品牌、現品牌、購買鏈接……”。最具諷刺性的是衣服上的兩個單獨領標:“這是一個領標”和“這又是一個新領標”?!俺u系列(TheFake)”的靈感來自于時尚圈心知肚明的規則:無數所謂的設計師品牌的原創服裝,換一個領標就是另一個品牌。蘇五口大膽地將自己的這一系列作品帶上赤裸裸的“抄襲痕跡”,甚至“標榜”、“引以為豪”如同效仿那些恬不知恥的品牌抄襲現象。系統地標注抄襲來源甚至煞有介事地附上原購買鏈接,這一本正經的玩笑還帶上些工業流水生產線上的批次痕跡,仿佛是嘲弄。今年蘇五口和上官喆的“不合作”系列,生產的燙金行楷字“不歡迎Do Not Welcome”紅地毯代替以往大肆鋪放在廉價酒店和快速餐廳的歡迎紅地毯,也十分有刻奇趣味。
把玩“壞品味”時尚家們的例子,不能不提到胡社光在2015年秋冬系列的發布會上讓人印象深刻的東北大花襖禮服裙。面容姣好的模特一個個被蒙上有動物特征的面罩,除了兩個眼部的窟窿,模特的全身幾乎遍布這個來自傳統棉襖、棉被的大紅大綠的俗氣圖案。包裹纏繞的手法甚至有點荒謬現實感。布滿牡丹花葉、龍鳳圖騰、男紅女綠,高飽和度的顏色肆意搭配,來自20世紀80年代的東北印花布。那個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床。它廉價、粗糙、典型地彰顯大眾“多個花圖個好看”的審美,和搪瓷缸杯上的花鳥鴛鴦足以并稱“中國最著名的刻奇作品”。暫且將外界予胡社光“炒作”“博人眼球”的差評標簽放置一邊,他這種落俗的勇氣和玩世不恭實在讓人“佩服”。將“粗制濫造”的毫無藝術關聯的刻奇印花布與高級時裝牽線,如同對自詡清高的“時尚法官”們的調侃消遣。
時尚圈以及藝術圈,永遠喜歡欣賞意料之外和標新立異,而“刻奇”恰好可以成為這一保鮮劑,它給時尚藝術帶來的作品總是讓人震驚又新鮮。藝術上的“刻奇”審美帶給藝術家們無限的創造靈感,并給觀眾帶來極大視覺震撼。從拾人牙慧的克隆“藝術品”,到打破藝術圈審美疲勞、舒緩審美負荷的先鋒藝術,刻奇的表現力和潛力難以預估?;蛟S將藝術“拉下神壇”,反而才是對藝術的最大解放。
注 釋:
① 大部分中國讀者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米蘭·昆德拉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所知曉“刻奇(Kitsch)”一詞的,當時有一版中譯本將其譯成“媚俗”。但讀者普遍認為該詞的意思被譯錯了。聯系上下文,這個詞想表達的中心意思很可能是“自我感動及感傷”。目前學界一般將“Kitsch”譯為“刻奇”,此音譯出于無奈,但是總比翻譯得南轅北轍要好一些。當然,“刻奇(Kitsch)”一詞遠非昆德拉的首創。20世紀二三十年代,法國、美國、奧地利等國作家就已在討論它。鑒于文章篇幅和主題,此處不作追溯。
② Supreme:是體現滑板文化、Hip-hop文化的美國街頭服飾品牌,常以社會頭條事件,或者政治諷刺為題設計產品。1994年秋季誕生于美國紐約曼哈頓,英文本意是最高、至上的。
③ 訪談朱大可:向親愛的刻奇分子致敬[J].新周刊,2014(07),總第422期.
參考文獻:
[1] 陳冠中.坎普·垃圾·刻奇[J].萬象,2004(04).
[2] 景凱旋.刻奇:美學的還是倫理的[J].南京大學學報,2014(02).
[3] 李珺平.對當前藝術生活中“刻奇”現象的思考——從米蘭·昆德拉談起[J].學術研究,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