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杰
〔摘 要〕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梁志斌,1962年大學畢業后先后拜訪彭八百、陳云誥、郭風惠、秦仲文、張伯駒、孫榮彬、鄭誦先、吳鏡汀、李苦禪、蕭勞、吳玉如等書畫界的名家前輩,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之中,領悟藝術真諦、砥礪自身修養。梁志斌賦予融詩詞書畫為一爐的有限畫面以余韻悠長、回味無窮的詩情畫意,這正是文人詩畫的詩中有畫意、畫中有詩情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關鍵詞〕 梁志斌 ;文人詩畫; 用色著墨 ;書畫傳承
梁志斌,1936年4月生于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協會會員。他自幼酷愛詩詞書法,1962年起先后師從郭風惠、秦仲文、張伯駒、吳玉如、鄭誦先、王雪濤等前輩方家,專門攻讀研習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文人繪畫。1980年獲北京市行草書法一等獎。1985年受歐陽中石先生邀請為首都師范大學首屆書法研修班講授楷書,之后調入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從事書法、詩詞和文人繪畫的教學創作。編著有《楷書指要》《行書指要》《隸書指要》《草書指要》等書法技法系列叢書,以及《唐人絕句律詩選讀》等詩詞教材。
梁志斌曾以“講讀一生唯謹慎,詩書二藝只平?!钡淖允鰧β摚偨Y自己的詩歌書畫,82歲高齡的他至今依然以謙謹篤實的“平?!敝墓P耕不輟,在娛樂充實自己的同時,也給喜愛詩詞書畫的朋友們帶來詩情畫意的審美雅趣。
一、梁志斌的早年求學
據梁志斌回憶,他上小學時總是大清早第一個走進校門,在由舊營房改造的教室里懸肘臨碑寫大字,曾經得到周夢吉老師悉心指教。從1958年起,梁志斌創作了大量紀實感懷的舊體詩詞,其中的《緬懷小學周夢吉老師》寫道:
匆匆別卻幾多時,桃李花開滿樹枝。
八載難逢三次面,一書只寄數行詩。
臨碑斗室曾憐我,磨墨寒窗總憶師。
最是令人懷戀處,營房壁上舊題詞。
1952年,梁志斌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城區最為頂尖的第四中學,畢業前的1958年5月12日,他在《文匯報》發表小說處女作《禮物》,贏得老師同學的一致好評。
1958年7月,梁志斌以優異成績從北京四中畢業,受到當時的出身政策之影響,他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文學之夢不幸破滅。當年的北京師范學院(首都師范大學前身)中文系,集中錄取了與梁志斌遭遇相同的一批“問題”學生。大學期間,梁志斌潛心于舊體詩詞的學習創作,為日后的文人詩畫之教學與創作,奠定了基礎。
二、1962年之后的拜師學藝
1962年大學畢業后,梁志斌成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教學之余,他先后拜訪彭八百、陳云誥、郭風惠、秦仲文、張伯駒、孫榮彬、鄭誦先、吳鏡汀、李苦禪、蕭勞、吳玉如等書畫界的名家前輩,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之中,領悟藝術真諦、砥礪自身修養。關于此事,他在刊登于《榮寶齋》雜志2016年第6期的《簡易齋吟稿》前言中,有這樣一段概括介紹:
“余自幼愛詩書,不及繪事。1962年蒙彭八百先生之薦,先后拜訪郭風惠、陳云誥、鄭誦先、吳玉如、蕭勞諸先生,使眼界豁然,受益良多。三十五歲始從秦仲文先生畫竹梅,未及三載,秦師病逝。又向王雪濤先生學花卉,得二師指授,漸知畫理,此一生之幸也。然固性遲拙,且學又晚,自知難成,而興之所致,自難廢焉。講讀之余,懷師憶舊,感悟世事,寫入詩中,題在畫上。晚年清逸,又揮畫筆,時有詩興,落紙云煙。茲就與詩書畫相關者,擇錄如次,凡三百首,名曰《簡易齋吟稿》。”
彭八百(1882年—1971年),曾用名彭鴻恩,字溥皋,號普膏,又號耕蘭,直隸邯鄲曲周縣人。他早年在江蘇蘇州參加辛亥革命,1926年辭去巴東縣知事職位來到北京,開始以賣畫為生,1943年出版《彭溥皋石蘭畫冊》。彭八百是民國時代的石蘭畫名家,他筆下的蘭蕙,清雅高潔、靈氣生動;他畫的怪石,奇崛威棱,襯上幾株蘭草給人一種脫俗超凡之快感。齊白石老人曾經高度評價彭八百說:“自古畫蘭者有之,精者只有八百老人,神乎技矣!”
1962年,梁志斌登門拜訪彭八百老人,并得到老人贈送的珍貴書畫。梁志斌為此作詩《謝彭八百先生賜書畫》以示紀念:
一樹亭亭滿院涼,蟲聲隱隱入紗窗。
晚風無限殷勤意,緩緩南來送墨香。
對梁志斌來說,前輩名家里面對他影響最大、提攜最多的是郭風惠和秦仲文,前者偏重于詩詞書法,后者偏重于文人字畫。
郭風惠(1898年-1973年),又名貴瑄,字麾霆,號堞廬、不息翁。直隸河間人。早年就讀于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9年擔任國立北京藝術??茖W校教員。1926年,28歲的郭風惠應宋哲元的邀請“參戎幕,掌綏遠教育”,先后任綏遠、察哈爾兩省的教育廳廳長。1935年,時任省立河間三中校長的郭風惠,應宋哲元邀請再度出山,協助處理軍政要務,與好友張自忠、趙登禹、佟麟閣等人力主對日抗戰。北平失陷后,郭風惠走遍大江南北從事抗戰活動。1949年之后,郭風惠定居北京,與陳叔通、吳北江、夏仁虎、章士釗、許保蘅、高樹勛、黃君坦、張伯駒、陳云誥、鄭誦先、彭八百、齊白石等人詩書唱和。
彭八百老人十分佩服郭風惠的詩書造詣,熱心引見梁志斌問學于郭風惠。1963年,梁志斌在《雪后訪郭風惠先生》一詩中寫道:
踏破喧囂訪逸群,茫茫人境雪如云。
尋常巷陌尋常宅,藏有回腸蕩氣文。



1972年,郭風惠得知梁志斌想學繪畫時,主動給出指導性意見:“你應該畫文人畫,發揮你擅長詩書的特點,北京畫家里秦仲文的詩書水平最高,我給你介紹他。”老先生當即給梁志斌寫了一封引薦信,評價梁志斌的詩詞是“古調生新、俊偉不凡”。梁志斌登門拜訪秦仲文先生,秦仲文看中的正是梁志斌的能詩善書,建議梁志斌主攻梅竹,并且耐心為梁志斌示范講解梅竹畫法。
師從秦仲文的梁志斌,在當年創作的《奉題秦仲文先生<岳陽樓圖>》中寫道:
古城勝跡入風騷,一片蒼茫隱客艚。
合是前賢吟詠處,云天渺渺水滔滔。
同樣是在1972年,梁志斌還在《奉題秦仲文先生<巴船出峽圖>》一詩中寫道:
曾借東風汗漫游,巴山楚水幾淹留。
飛舟穩坐凌天險,無復清猿引客愁。
郭風惠晚年患直腸癌,身體十分虛弱,梁志斌主動提出要為先生獻血,并且輾轉買到增強免疫力的“胎盤球蛋白”,郭風惠為此老淚縱橫……
1973年,郭風惠先生去世,秦仲文對梁志斌感嘆說:“您不能沒有詩詞老師?!庇谑?,已經不能行走的秦仲文先生,讓家孫秦維曾推著輪椅帶梁志斌去拜訪張伯駒。張伯駒讀過梁志斌的詩,馬上拿出自己的《叢碧詞》,在扉頁上題寫“志斌詩家存”并鈐上印章。時光已經流淌了四十余年,此情此景依然令梁志斌感念不忘、記憶猶新:
不忘恩師秦仲文,畫途指點入津門。
先生山水名天下,墨竹梅花更絕倫。
不見秦師四十年,已將事狀入文編。
清晨臨寫先生畫,一望梅花一愴然。
秦仲文是20世紀著名的書畫家和美術史論家,他擅長山水竹梅,精通詩文書法,1934年著有《中國繪畫學史》,1957年任北京畫院畫師及院委。他性格耿介,為人率真,1974年遭遇“黑畫”批判而蒙冤去世。1978年,秦夫人張靜久找到梁志斌,希望能為秦仲文書寫申訴材料。梁志斌不懼個人風險,為洗清先生的“黑畫”罪名字斟句酌,使先生在蒙冤四年之后恢復名譽。在為秦仲文補開的追悼會上,梁志斌獻上了自己的挽聯:“文章道德垂風范 山水竹梅仰逸奇?!?/p>
陳云誥,字紫綸,又字子綸、璜子,號蜇廬。直隸易州人。清光緒29年即1903年考取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951年受聘于中央文史館,1956年同張伯駒、溥雪齋、郭風惠、鄭誦先等人成立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并出任社長,培養出啟功、劉炳森等后輩書家。1963年,梁志斌在《拜訪陳云誥先生》一詩中寫道:
榜書昔日滿京華,教澤當年惠館娃。
兩袖清風陳紫老,數行修竹翰林家。
李苦禪(1899年—1983年),原名李英杰,改名英,字勵公,山東高唐人,現代書畫家、美術教育家。1922年考入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成為郭風惠的親傳弟子,1923年又拜齊白石為師。1972年,梁志斌在《贈李苦禪先生》一詩中,記錄了跟隨李苦禪研習文人詩畫的過往經歷:
疾飛萬里入蒼穹,無數高峰腳下登。
不畫蘭苕著翡翠,先生健筆寫雄鷹。
王雪濤(1903年—1982年),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1922 年考入國立北京藝術??茖W校西畫系,后轉讀國畫系,受教于陳師曾、王夢白、郭風惠、蕭謙中、湯定之等名家前輩,受王夢白影響最大。1924年拜齊白石為師,奉師命改名雪濤。郭風惠(堞廬)曾稱贊王雪濤的花卉以其絢麗獨步京華。1974年,梁志斌在《拜訪王雪濤先生》的兩首絕句中,回憶了自己先后就教于郭風惠、秦仲文、王雪濤的師承關系:
詩書不忘郭風老,又向秦門學畫圖。
遽爾兩師都去矣,茫然踏入雪翁廬。
久羨王公畫筆奇,擅將絢麗寫花枝。
堞廬片語今猶記,第一京華老畫師。
在梁志斌的《簡易齋吟稿》里面,還有他與鄭誦先、吳玉如、蕭勞、關山月、吳鏡汀等書畫名家的交往實錄,限于篇幅不再一一抄錄。
三、自成一家的文人詩畫
1985年,梁志斌應歐陽中石先生邀請在首都師范大學書法研究所為第一批學員講授楷書時,當時的學員都是全國知名的書法家,如田英章、薛夫彬、張友清等,梁志斌擅長講課,得到學員們一致好評。梁志斌隨后調入剛剛成立的書法研究所,協助歐陽中石擔任了大量事務性工作。由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需要書法兼詩詞教師,梁志斌又調入該院從事教書授課工作直至退休。
除了在本校授課之外,梁志斌還在北京師范大學、國防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北京海淀老年大學等多處院校講授詩詞書法。梁志斌在海淀老年大學的書法研修班和詩詞研修班授課長達十八年,這是他退休后著力最多的一處文藝園地,他自編教材,不僅講筆法,而且從古漢語角度闡釋碑帖的字、句、段的文義,書文并重,把相關知識全方位、最大化地傳授給每一位學員,深得眾多學員的喜愛敬重。
作為中國傳統的詩詞書畫藝術的承傳者,梁志斌在詩詞書畫教學與創作中辛勤耕耘了五十載, 關于自己持續五十載的融詩詞書畫為一爐的講讀生涯,他專門賦詩概括說:
詩文書畫莫相夸,教席諄諄實且華。
辛苦一生堪慰藉,春風桃李滿園花。
有道是,“曾經滄海難為水”,梁志斌融詩詞書畫為一爐的藝術創作,直接得益于諸多前輩名家的引領指導,他自己也有意識地堅持追求高古之風。他向郭風惠、鄭誦先、吳玉如、蕭勞諸先生學習詩詞、書法;他的文人畫創作是在秦仲文、李苦禪先生的指導下進入門徑、登堂入室的;他的梅花著色得益于王雪濤先生的指點示范。梁志斌親眼目睹過諸多前輩名家言傳身教的創作風采,這是他受益終生的難忘經歷。他的楷書以顏、歐為本;行書學《蘭亭》《圣教》《祭侄稿》《爭座位》及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的作品;草書習《十七帖》《書譜》;小楷臨《黃庭》《樂毅》、文征明的《離騷經》及雅宜山人的墨跡,頗具倪云林、文征明小楷典雅脫俗之神韻。他的書法以行草見長,遒勁而秀逸,厚重而古樸,書寫內容大多是他自己創作的工整聯句和古典詩詞,書卷之氣郁郁芊芊。
梁志斌的竹梅作品屬于典雅的文人畫范疇,墨梅遠取王冕的清新、脫俗之氣,近學秦仲文的構圖及筆法,并且借鑒了王雪濤用色著墨之絢麗爛漫;墨竹除學習秦仲文之外,還臨習了元明各家的墨跡。朱砂竹、綠萼梅是秦仲文的偏愛,梁志斌繼承了這一特色,并且采用題畫詩的點睛之妙來實現融詩詞書畫為一爐的藝術效果,使得詩、書、畫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從而形成自己格調高雅的文人詩畫之風貌。
耄耋之年的梁志斌,已經進入“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創作佳境,他每日筆耕不輟,尤其擅用硬筆書寫題畫詩,足見其藝術功力之厚重。
關于自己的藝術追求,梁志斌在他的一首《題畫竹》中寫道:
轉益多師學養豐,兼師造化得天工。
元明李夏皆高手,略取風神入畫中。
在另一首《題畫梅》中,梁志斌還有一番夫子自道:
落筆梅花要有神,清高正氣掃浮塵。
奇峰更在云天外,“不薄今人愛古人”。
梁志斌的題畫詩詞借畫詠志,提升內涵,抒發自己清新儒雅的藝術追求,賦予融詩詞書畫為一爐的有限畫面以余韻悠長、回味無窮的詩情畫意,這正是文人詩畫的詩中有畫意、畫中有詩情的藝術魅力之所在。在梁志斌的繪畫作品中始終有詩有書,詩書畫相互補充、相映成趣,這是他有別于書畫界同儕的一個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