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武宏 邵鑫
摘 要:隨著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政策的貫徹落實,大學生創業的熱情和行動得到釋放。從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挑戰杯”大賽、“互聯網+”大賽到大學創業園區、孵化園區的紛紛建立,創業從觀念到實踐逐步形成,創新創業平臺不斷擴大,政策落地也越來越實在,但市場環境的復雜性,大學生創新創業認知、經驗、資金的不足,長期困擾著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率,從部分案例我們需要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諸多問題進行反思,提出相應對策,以更好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大學生。
關鍵詞:大學生 自主創業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1(c)-0216-02
1 案列:一個學生創業團隊夭折的前后
2016年,云南民族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與云南同方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院企合作探索,其中指導學生團隊創業就是合作內容之一,即由學院動員、鼓勵學生組建創業團隊,由企業提供創業導師和提供創業所需產品等,采取學生創業團隊先參賽,后進行項目公司化運作的模式,其最終愿景是以比賽促進創業,以創業促進就業,錘煉學生創業就業競爭力,同時,也促進企業選聘優秀人才,促進企業營利發展。
然而,這個學生創業團隊經歷三個階段后夭折了。第一個階段,2016年11月,院企雙方達成合作框架后,由學校學院引導想創業的學生作為第一梯隊,再動員一部分學生作為一般成員,實際上,創業團隊的構成主要是2~3個想創業的學生和5~6個參加比賽的同學共同構成,取名伊洋斯創業銷售團隊。第二階段,由云南同方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銷售的副總擔任創業團隊的導師,第一步,以創業講座的途徑,從面上鼓勵學生創業熱情以及分析當前創業就業的條件、環境、優劣勢。第二步,以創業導師的身份具體指導組建的學生創業團隊,指導以面對面和線上溝通方式進行。以團隊參加云南省“互聯網+”大賽為契機,由創業導師具體指導商業文案的撰寫和團隊的內部建設,通過參賽的方式促進學生創業團隊的歷練,錘煉創業的基本素質和信心。第三步,參加互聯網+大賽的校區初賽中,即以失敗告終。第三個階段,比賽失利后轉入實質性的運作,合作企業提供相應的產品、技術和運營指導,但公司化運作還沒真正開始(以注冊公司為指標看),創業團隊已名存實亡。
這是一個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真實案例,從合作愿景美好到實際操作失敗的整個過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們試圖從這個案列的分析中反思大學生創業中實實在在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原因,以期作為后來者的參考。
2 創業失敗的原因分析
2.1 創業目的邊界不清晰
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府工作報告中如此表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在論及創業創新文化時,強調“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伊洋斯創業銷售團隊的創業路上,雖然有創業的熱情和實踐,但團隊組建中,其目的性存在方向不聚焦,一方面是圍繞比賽,另一方是進行實體公司化運作,兩者之間沒有協調一致性。團隊成員對創業的認知內涵與外延,對創業目的的邊界不是很清晰,部分成員只為比賽,部分成員只為嘗試創建工作,創業的認知、理解和目的性影響后期的實體運作,自主創業也變成了半自主創業。
2.2 創業團隊自身存在的問題
目前,從政策到創業指導,從政府到學校都逐漸形成一些配套的條件。大學生自主創業有了較多的平臺和機會,從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挑戰杯”大賽、“互聯網+”大賽到大學創業園區、孵化園區的紛紛建立,創業從觀念到實踐逐步形成,創新創業平臺不斷擴大,政策落地也越來越實在。但對于大學生群體的整體特點來說,一是在校的特點,即沒有完全脫離以學習為主的環境;二是大學生不缺夢想和熱情,但創業經驗幾乎少得可憐,對整個市場環境的了解,對創業政策的理解都是極其匱乏的;三是團隊成員動機不一,創業決心創業信心與實際創業所要求所具備的還有一定差距;四是對創業資金、創業時間成本、人員管理方面空白點較多;五是對合作企業的動機和了解不足。這些特點影響到創業團隊組建的有效性和造作性,比賽之后出現的創業信心銳減、凝聚力下降都是明顯的特征。
團隊中每個都是初次創業,對于一些固定需要研究的問題都有許多問題從結構來看團隊分工明確,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負責和管理的事物,但由于問題太多,大家只能都拿出來討論,討論本是應該是團隊之間的互助,但是問題過多,導致問題討論多而不精,以至于每一個問題都有提升但沒有一個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從而不斷提出問題,卻未能解決問題。最后,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都很多,而不能夠主要精力集中到自己負責的板塊,使得團隊雖然有明確的分工,卻不能真正做到分工明確,有條不紊。所以從各方面來看,團隊團結,卻亂作一團,也不能發揮作用。
認知不到位,團隊的控制力和執行力大打折扣,實際效果銳減。再談到團隊,每個人仍然都有自己的想法,然而,想法變成行動中,懶于行動,拖延癥、執行力差等問題牽絆著團隊效率,沒有充足的準備沒有足夠的資金等心態造成夭折的重要原因。想法、熱情,在實際情況下,變得不穩定、較脆弱。在對團隊成員追蹤訪談中,這個創業一不為生存,而不為就業,三無愿景,團隊要走得遠的美好愿景落空也是情理之中的。
2.3 對合作企業及其產品認知不足
從院企合作的框架看,合作雙方愿景都是美好的,初衷也是誘人的。但從學生組建的團隊角度,對合作企業所期望的目標認識還是有限,合作企業目標明顯,通過合作,一是發現和招募優秀人才;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依托學生創業團隊銷售更多的商品,實現低成本的效益;三是既有占領高校市場的商業戰略,也有為進一步產學研緊密推進打下基礎。盡管合作企業選派公司負責銷售的副總指導創業團隊。企業方面,市場運營的管理和經驗是豐富的,但因這個團隊是半自主性質的團隊,一方面企業要指導學生參加大賽,完成一些積累,而企業在高校比賽環節不充足的認知和對大學生群體特點的不足夠了解,促使指導團隊的針對性和具體性上還有待改善。另一個方面,學生組建團隊的創業意愿程度與企業預期的商業目的之間還是存在調和不一致的情況,間接影響靠熱情和少許經驗組建的團隊運作。
對產品了解不夠。實踐過程中,創業團隊主要以伊洋斯產品為載體進行創業,對伊洋斯系列產品到底需要什么要市場,需要什么要的客戶,需要用什么樣的營銷策略,更多的是依賴零星的了解和直觀的個人經驗。如,在嘗試推廣產品的階段,產品本身需要的更多是有車一族和對家具空氣環境要求較高的群體,而團隊針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營銷實踐,碰壁的情況尤為凸顯。同時,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找不到合理高效的解決辦法,結果產品銷售出去太少,團隊成員信心受到打擊,本不太穩定的團隊危機重重。
3 破解創業失敗的困境
3.1 對創業政策和條件的把握
目前,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政策越來越多,從宏觀到微觀,從資金到人力,從學校到企業,從比賽到孵化園,政策和配套條件增量上是顯著的,大學生如何結合實際,從這些種類繁多的政策和條件中尋找到有利于創業的,還需要用心的尋找,咀嚼吸收,結合創業想法,尋找創業的突破口。
3.2 對行業的熟悉和產品的定位
大學生群體與市場運行的規律、與商業行情的了解,或多或少存在認知和把握上的缺失。如何結合在校、無經驗等自身特點,怎樣從想法到實踐,確實需要細細打磨。如選擇合適的產品上,創業時,對產品的選擇要增強理性,少些盲動,再次選擇創業載體時,應該選擇適合大學生自身特點的,從易到難,先小點試行在擴大范圍,充分了解產品銷售、營銷的基本流程,甚至先打工實踐,積累一定經驗在真正創業,特別是從要創業的行業進行。行業的了解越多,對產品運營了解更多,對團隊的創建更有信心和幫助。
3.3 對資金的理解和財務的學習
提到創業,資金總是繞不開的坎。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資金有限是攔路虎,而對資本以及資本市場的了解和把握更是需要具備的。如,天使投資及其條件,股權運作,合伙人制度,眾籌等。大學生創業,無論是誰作領頭羊,核心成員一定要有懂財務管理的人,至少要具備一定的會計和財務管理知識儲備。懂資金會財務是創業的必修課。
3.4 對團隊組建和管理團隊的增強
一般來說,對大學生創業團隊,最基本的團隊組建,有幾點是需要關注的。一是剛開始團隊成員3~5人較為合適,隨著創業實踐的壯大,成員再增加,此時,可以把成員基本為:核心團隊成員、主要成員和一般成員。二是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邀請以為創業成功人士或企業管理人士擔任創業團隊的創業導師。真正市場中走出來的創業人士,指導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創建更具有針對性、實戰性和風險性相對較低。三是團隊創建之初,明確的目標,運行方案、人員配置、優劣勢等需要反復斟酌,反復打磨,盡可能從團隊創建初期,梳理風險意識、成本意識、效率意識、管理意識和收益意識。避免出現不為生存,不為收益,不為發展的,為團隊而建團隊的沖動行為,這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
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的形勢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人對此態度積極。據調查,4%的人認為非常困難,形勢十分嚴峻;37%的人認為比較困難,但仍然有機會;48%的人認為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具備,在政府支持下,創業還是一條光明的道路;11%的人認為創業形勢一片大好,大學生自主創業是最好的發展之路。“大眾創業 萬眾創業”的燎原之勢已撲面而來,期許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們,既堅定和執著于選擇的創業之路,又要在創業的路上不忘初心,不斷學習,規避風險,以創業促進就業,以創業實現自身的價值,以成功的創業實現個人和社會的“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 “十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狀況與“十一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2] 趙彩瑞.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與問題——訪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中心曹殊研究員[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0):20-21.
[3]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解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R].中國經濟網,201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