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紅 李玉香
摘 要:照明現況的問題大抵可分為三類:照明“不足”“過量”及“缺乏系統”,由于缺乏性統與連續性的整體考慮,造成定位與目的的不明。除缺乏全市性照明規劃的系統性引導的基本課題外,在路燈種類極為多樣,且缺乏一致性的規范,如此亦將造成后續管理與維護的困難。夜間空間環境的規劃上只有在道路的路燈照明系統,在“安全”目的的考慮下,照明功能僅交通機能及行車安全做為考慮,而造成均質、相同的夜間空間環境,因而無法反應出城市整體的結構及特性。
關鍵詞:市政 照明 工程 規劃 研究
中圖分類號:U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1(c)-0044-02
為了省電、省事,無論大街小巷、路型與功能,大多采用相同燈具及強度的光源,造成指引方面失去方向感及住宅區不必要的穿越性交通;高強度刺眼的光源則造成行人的不舒適及二樓以上住家不能成眠的問題;在城市門戶及節點上,也因未有周延的考慮而成為夜間無法辨識的角落,無法反應出城市的夜間特色及活動。
除了道路系統外,夜間空間照明體系大多環繞以個別建筑的本體或是其區域范圍,只反映出在個別的公共、歷史建筑及私人企業建筑或景觀、造街上等,只將照明定義為“裝飾的手法”;而在個別建筑的照明上則僅以自身為規劃考慮,單體建筑百花齊放,但缺乏整體性規劃,色彩雜亂,以“點”的形式存在,造成本身建筑自明性強,而無法連接、串聯上城市的紋里架構。在商業導向下,照明燈具、廣告招牌大大小小、色彩紛亂,由于沒有整體的規劃,導致城市夜間景觀缺乏秩序或過于均質,亮度過高、失控,破壞了光的和諧還浪費能源,使城市夜間光環境顯得浮躁粗俗,缺乏美感。
在政策方面,內政部推動的城鄉新風貌改造運動中提及“地方夜景”及景觀計劃架構中提到“夜間照明系統”的發展,目的在于使城鄉環境的空間在日、夜間呈現不同的景觀效果,在夜間強調地點的自明性。但主要工作項目卻為:重要建筑物、公共工程開放空間等夜間景觀美化計劃,僅以景觀的概念展現“夜間景觀”的特色為主,而缺乏以整體城市空間體系的考慮。
1 城市夜間照明現況
城市夜間空間環境在長期發展下存在著規劃與認知的落差,造成層級不明、結構的不完整,要調整整體結構需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因此可行性不高;而在夜間卻可以利用照明系統的規劃設置來重新整構城市的結構,可以讓用戶在城市活動時安全,也有方向的辨識及指引功效。另外,城市夜間活動多元很適合發展夜間的城市,塑造其地區特性,來彰顯城市的意象,構織的美麗夜景也可成為吸引觀光的賣點。
(1)城市空間架構缺乏特色,照明效果難以發揮城市結構與空間分區缺乏特色,影響夜間活動系統主題性意象的傳達,夜間照明是僅屬于整體設施在夜間的呈現,若沒有完善的結構與主體,不能完全表現出城市與空間的特色。
(2)動線系統層級串連性不足,照明引導機能喪失動線路網系統的層級性不明,影響照明空間層級的劃分,道路照明是配合道路規模所規劃設計,動線路網層級不明造成夜間照明層級不明,進而產生無法達到辨識,引導錯誤的現象。
(3)照明設施規格缺乏層級性
市區道路及街巷兩側照明設施齊一式的規格,應改善或更新,使得空間的層次能呈現實質的成果。
(4)缺乏實施建筑物照明設計的審查經驗
對于新建高層建筑戶外照明及建筑物照明應實施設計規范的審查,促使地標建筑的空間意象明顯,呈現具體的視覺記憶效果與強化城市的夜間風貌。
(5)將公共照明設限于省電的考慮,影響多樣性發揮夜間照明規劃應著重于美感與地區特色的塑造,不應僅止于節約能源的考慮,但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考慮節能省電的原則,以達到最佳的效果,不至于因省電節能的因素而停止使用夜間照明,如此夜間照明形同虛設。
2 主要問題與對策
2.1 城市結構與照明系統層面
問題一:城市結構與空間分區的夜間意象的傳達缺乏特色,影響夜地圖規劃架構對主題性意象的傳達。
夜間照明的特性除了提供必要的路面照度,以符合行車的安全視覺效果外,其重要功能更在于提供城市更明確的方向性與空間結構的辨識效果,但這些功能在目前的城市夜間照明設施與功能上,除符合照亮當路的效果外,均無法被作為有效的規范。
對策:
(1)要傳達夜間的分區與城市結構特色,首先分析歐市結構與各區特色,其次透過照明的改善與加強視覺效果的手法傳達主題性意象。
(2)主題空間或分區夜間意象的表達應藉由點、線、面空間系統的改善著手,帷有過全市性的改善,檢討并訂定規范據以施行,方可獲得最佳城市夜間環境的呈現。
問題二:市區道路及街巷二側照明設施其一事的規格、亮度與形式,難以呈現主題空間的夜間意象。
夜間城市的范圍與邊界在視覺的效果上被縮小了,故不同道路機能的層級的系統性,在夜間視覺空間受限的情境下,易造成車行轉向的不確定性,間接干擾車流行進流暢的服務水平。
對策:
(1)城市道路夜間環境的形成應不只是燈具或色調的改善,而是呼應夜間動線的系統性、功能性與辨識性,再具以配合符合需求的燈具與照度,才能發揮具體的效益。
(2)利用照度的加乘效果作為視覺焦點空間或引導轉換空間塑造的要素,當不
同層級的道路交會時以最高層級照明效果為主其他為輔;若同一等級道路交會時,則可采用亮度加倍的規劃或其他方式,達成引導轉向的效果。
(3)對于軸線與意象空間的引導則可提高或其他照明設計的手法,于目標適當距離之前即做照明形式的變化,以預告不同性質空間的接近與轉換。
問題三:部分節點空間照明主從不分,亦影響空間連續性意象的塑造。
在主要道路交會處經常難以在照明設施引導下,發揮應有的效果。層級性照明規范可發揮路口轉向與引導的效果。市中心照明與招牌照明之間亦應區分主從,以減少對原照明設施效益的干擾。
對策:
(1)重要節點設施本身及所屬空間應有整體照明亮度的規范,以維持應具有的意像功能。
(2)周圍建筑物應依整體考慮規范亮度的配置與上限值,整體感不可強過于焦點建筑,以免分散視覺焦點的強度,失去原有引導的效果。
(3)主要道路交會處的交通節點為城市動線結構系統中重要的轉換方向的空間,部分同時也兼具商業活動聚集的特色,故應于該節點向外延伸一定距離內的范圍,納入交通節點夜間照明規劃的照明,突顯該節點空間在動線上的區位與距離。
問題四:節點地區照明效果不佳,影響空間引導與戲劇性營銷的效果。
節點是城市動線系統中重要的轉向與引導區位,在空間的活動尺度與規模呈現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尺度界定機能。節點空間照效果不明顯,對于特殊活動區位與引導的機能亦未能彰顯,使得城市的夜間環境失去應有的附屬效果。
對策:
(1)適度的規范節點周圍建筑物空間應有界定邊界的照明效果,不論全量體照明或利用廣告物進行照明均可達到相同效果,各缺口因有連續性路當的延伸與搭配,形成車流動線轉向的效果。
(2)重要的節點在定位與設計方向確定后,其周邊的建筑體或大型的廣告招牌的照明,應有其位置高度、面積大小及照明形式與照度的規范,使節點空間夜間景觀的圍塑更加完整,達到空間引導與戲劇性的營銷效果。
問題五:夜間照明規劃應著重于美感與地區特色的塑造,應不僅止于節約能源的考慮。
夜間照明是環境景觀的另一種呈現方式,依城市公共照明的現況分析,大部分的公共照明設備均在節約能源的考慮下,未被適當的使用;而道路照明的配置,亦在符合最低的照度標準,無法于重要節點區位發揮有效的引導效果,使得整體城市的夜間環境,除重要設施外,均無法呈現實質的效果。
對策:
(1)使照明兼具照亮、美化夜間環境及誘發觀光需求的首要工作在于結合城市結構特色作整合式規劃,強調系統性的設計。
(2)照明的省能新思維應考慮在于“該亮的地方亮,該暗的地方就不應該超過主題焦點的亮度,而以重點投射方式取代全面性照明,同時亦可規定單位面積用電量的上限或采用特殊燈具。
(3)在規劃設計夜間照明的過程中,規劃單位應把省電節能的因素列入考慮,以最少的能源使用,達到最佳的設計效果。
2.2 規范與管理層面
問題一:道路照明權責劃分復雜
地方政府雖屬道路主管機關之一,但路燈照明權責機關眾多,致使各照明設備有不同的樣式與路線的復雜性,造成無整體性的規劃及部分路燈維護不易。
對策:
應建立統一公共明設備的統籌單位,負責與各單位部門間的協調及設備的各項規格及路線的完整性,同時建立道路系統層級需求的規范,提供各單位作照明設計的參考,使全市性的路燈照明得妳統一傳達完整的引導性。
問題二:道路照明規劃設計執行單位與維護單位不同,造成移交接管上的困難。
對策:
照明施工單位將管理維護作業移交地方政府時,應有事先統一規范的尺度,對于同一層級的道路應有相同照明設施與尺度規范,以利于后續管理維護單位的進行。
3 結語
目前國內多數城市整體的夜間照明規劃與設計,可分為兩大類:以道路交通機能的道路照明規劃及以景觀意象的規劃設計。因而造成多仿似工程單位的交通機能為考慮為主,未考慮城市土地使分區與密度不同及城市意象上的考慮,造成城市夜間環境的混亂,無法反映出城市的活動與意象。市區道路照明標準,可將道路照明的明暗均勻度、光色及燈具形式與使用,僅依市區道路分為主要干道與次要干道,并依其交通機能規定照明等級。夜間景觀及公共建筑照明設計規劃與管制應以層次清楚、特性顯明的夜間景觀設計架構,作為往后改善現狀的依循。整個規劃研究計劃的進行方向,主要在于突顯臺北夜間生活的特質、反映歷史發展的遺跡、呈現城市的特色、塑造城市夜間生活的驚奇;另一方面也同時顧及夜間活動的安全性、降低光污染及能源節約等重點。
參考文獻
[1] 慕懷御.市政照明工程中路燈的安裝技術[J].智能城市,2016(3):232.
[2] 黃深棟.城市市政道路設計常見問題及設計方法[J].建材與裝飾,2016(8):91-92.
[3] 吳雷,王宇彪,王憲明,等.城市常規道路照明設計研究[J].燈與照明,2007(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