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句是語言的一個基本單位,且小句構型分析是近年來認知語言學家研究的熱門話題。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創建、學習及應用,基本上都能透過人類的認知而加以解釋,認知能力是人類知識的根本。本文旨在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下對英語小句構型進行具體分析,特別是典型性和突顯角度,并與其他語言進行對比,以期給大家以啟示。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小句構型;典型性;突顯
一、引言
名詞、動詞和小句是語言的基礎范疇。根據Langacker提出的顯影(profile)與基體(base)分析法,名詞突顯了事物性,動詞突顯了時間關系與事件過程。小句則是通過對出現于動詞語義結構中的實體進行詳述,并取得一定程度的概念自主性,表明一種時間關系。
二、小句構型分析
在Cognitive Grammar 一書中,John R. Taylor從小句所指稱的情景類型、情景中參與者的角色和句法表達、以及小句能夠被結合的方式來論述小句。小句和動詞一樣,指示一種關系:一種經由“時間通道”的關系。既然是關系,就不可能是獨立的,必定涉及到多個方面。并且隨著動詞的出現,其標示過程的參與者、參與者的語義角色、時間、地點等構成小句的內部結構也隨之出現,這些與小句所表達的情景密切相關。情景類型可分為:動態過程、靜態過程、認知過程和復雜過程等。參與者的數量可以有1個(不及物)、2個(及物)、3個(雙及物),一些動詞還可能會涉及到4個參與者,如sell 和buy等。另外,地點、方式、狀態等場景要素也可作為參與者,還可作主語,這就出現了非施動者作句子主語的情況。此外,英語還抽象出there和it這樣的抽象詞作主語的句型,如There is someone at the door.和It is raining. 其中,參與者的語義角色主要有施事(agent)、工具(instrument)、受事(patient)、處所(locative roles)、感受者(experiencer)、刺激(stimulus)和零角色(zero)等。句型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
在英語中,典型的及物小句可以變為被動句。如
其中,被動句建立在典型的主動句語義基礎上,并且典型的主動句對基體(base)有特定要求。其中,兩個參與者,一個對象發出力量使另一個對象發生變化。在句子A中,兩個參與者分別為農民和兔子,農民發出力量(用槍射殺),使得另一個對象兔子發生變化(由生變死)。因此,其能變成被動句。而句子B雖有兩個參與者,Joe及其爺爺,但是其中一個對象(Joe)沒有發出力量,另一個對象(grandfather)也沒有發生變化。很明顯他們是一種靜態性關系,因此不能變為被動句。這些都與認知語言學范疇中的典型性分不開。
Langacker認為,一個典型的及物事件圖式應該是如下這樣一種形式:
因此,The farmer shot the rabbit.就是一個典型的及物事件。施事者通過工具對受試者產生影響。且置于主語位置的角色順序大致為從施事者到工具,再到受事者。認知語法認為,主語是概念化過程中最突顯的實體即射體,而賓語是小句中除主語之外最突顯的實體即界標,突顯程度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施事常常是射體,即關系型表達中最突顯的參與者,處于最突顯的位置。受事常常是界標,為射體的定位提供參照點。所以,farmer為句子的射體;rabbit為句子的界標。句子中對farmer的突顯要高于rabbit。并且在該圖式中,觀察者不是事件的參與者,而是在情景之外。觀察者識解這個行為鏈中的三個成分:能量從第一個實體傳遞到第二個實體,然后到第三個實體這樣一種不對稱關系。
再如:The child divided the cake with a knife.
The knife divided the cake.
The cake was divided.
在上面這個例子中,施事(child)、工具(knife)或受事(cake)都可以分別作為句子的主語。但每個句子的著重點不同,句式也稍有不同。第一個小句中,有三個對象,其中對child, cake, knife的突顯程度依次降低。第二個小句則注重knife,第三個小句則突顯cake。因此,在眾多的英文句子中,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圖和經驗來選擇句子以到達目的。相比較而言,日語則是用助詞來表達突顯對象的不同。例如:
A:李さんは 王さんを 図書館へ 行きました。
B:李さんと 王さんは 図書館へ 行きました。
句子A和B,只有助詞不同,其他部分完全相同。根據助詞“は”和“と”的不同,兩個句子強調的對象有所差異。句子A強調的是小李,射體也為小李;小王為界標。而句子B強調的是小李和小王兩人,兩者同為主語。反觀漢語,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通過語調和改變詞序來達到我們強調的目的。如:“飯你吃了么?”“書你看了么?”而不是“你吃飯了么?”“你看書了么?”來強調我們的重點,突顯我們的意思。
三、結語
總之,認知是心理活動的一部分,是與情感、動機、意志等心理活動相對應的大腦理智地認識事物和獲取知識的行為和能力。在認知視角下對小句構型的分析,有其獨特的魅力,是一種新的視角,值得學者深入研究。同時,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認知知識如典型事例和突顯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語言知識,避免死記硬背和混亂使用,加強語言對比,提高教學和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此外,我們應充分發揮我們的大腦機智,提高抽象能力以及對語料的敏感度,與實際相結合,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更好地應用于實踐。
參考文獻:
[1]John R. Taylor. (2002). Cognitive Gramm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Langacker, R. W. (1990).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 Mouton de Gruyter.
作者簡介
李彩霞,河南焦作人 ,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