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承志
美國在這輪中美經貿摩擦中劍指中國高科技產業,意圖極其明顯,就是全力維持自己的高科技產業霸權。面對美國的圖窮匕見,中國深切認識到,未來的增長動力只能來自于新技術和新產業。
雖然中國經濟規模已經世界第二,但并沒有開辟能吸引多國跟隨的原創性產業,更多是在舊產業中拼搏。反觀美國,從內戰結束后,諸如通用電氣、AT&T、微軟、蘋果、谷歌等優秀企業層出不窮,其背后是愛迪生、貝爾、蓋茨、喬布斯、佩林等跨界人才的功勞。一波波的技術/產業創新浪潮給美國帶來經濟科技優勢,進而確保其軍事、金融霸權。
中國原創性產業的缺失和低起點的歷史背景有關,也和對產學研結合的認識有關。雖然產學研結合方面的投入不少,宣傳也很多,但并沒有真正地觸及產業創新的精髓。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造其然,利其然。這是個人對從科學認識到產業創新所要經歷的四步驟歸納。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主要職責,在于前兩步,論文的發表與否,和商業化前景沒有任何關聯。造其然,就是主動利用已知規律來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利其然,雖然也是利用規律,但和造其然有很大差異,很多造其然行為是不計成本的實驗室行為,一些甚至是國家行為。而利其然的核心就是要求技術及其產品在流程和結構上平衡好性能和價格,和所處的社會能夠成功互動起來,形成一種正反 饋效應,并最終接受市場的檢驗。要做到“利其然”,需要的不僅僅是論文,更重要的是對于市場和產品的敏銳嗅覺。
以甲骨文公司的創始人埃里森為例。1976年,IBM公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介紹了關系數據庫理論。埃里森非常仔細地閱讀了這篇論文,敏銳地意識到在此基礎上可以開發出新型數據庫系統。于是,他創立甲骨文公司,推出了關系數據庫產品,在市場博弈中成為行業霸主。
中國的大部分產學研計劃,都把“利其然”看得很簡單,指望大學老師去開發產品。但教授們不可能對于其成果的市場前景有著超前洞察力,正如IBM的研究人員發表了論文但沒有開發產品。很多高校型研發人員最感興趣的是理論,而不是推向市場的產品。真正的技術/產業人才,一方面能洞悉甚至參與前沿研發,從全世界的科研成果中汲取養料;另一方面,具備杰出的商業組織才能和百折不撓的毅力,能把前沿成果轉化為可持續盈利的產業。這樣的人才,只能從市場中培養出來。
就國家層面而言,更多是要做好環境培育工作。比如,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再比如,制定法律法規對壟斷企業施加約束;要引領輿論潮流,讓創業成功人才成為新時代的偶像;要建立一系列融資和孵化機制,確保創業成功有高回報,明確只有此類高回報才值得夸耀等等。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需要新型領軍人才。美國已經逐漸承擔不起產業領頭雁的角色,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邁入前沿“無人區”,承擔起開辟新領域和新空間的使命。相信在未來,堅持創新驅動的中國會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作者是南京郵電大學電子與光學工程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