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萍 李金蘭 趙秋英


【摘要】我國民族地區英語教學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嘗試采用縱向研究,即選擇處于不同學習階段(初中二年級,高中二年級和大學本科非英語專業二年級)的壯族受試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壯族英語學習者語法意識發展規律,進而分析促成該發展規律的原因,以便對民族地區的教育工作者及學習者有所啟示。
【關鍵詞】壯族英語學習者 語法意識 發展規律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民族師范學院校級課題年度一般項目“壯族英語學習者語言意識發展規律及成因研究”(編號:2016YB021)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46-02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語言意識運動(language awareness movement)開始在英國興起,語言意識包括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自該運動興起,語法意識一直是語言意識關注的焦點。Borg(2003)認為,語法意識是“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主觀感受與認知分析,是學習者洞察與分析語言結構與意義的能力”。Cain( 2007)提出,語法意識是學習者對語言結構進行“運用與反思”的“元語言技能”(何周春,2015)。語法意識的相關研究豐碩,但是存在以下問題:(1)作者用中國知網CNKI搜索發現,研究者多采用橫向研究,縱向研究語法意識的文獻數量不多,如李民等(2007)(2009),而且這些研究選取的受試為英語專業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雖然受試之間有跨度,但是跨度偏小。(2)雖然國內外的有關學者已經對語用/語法意識程度和語用/語法能力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但尚未達成共識,有待進一步驗證。(3)對壯族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意識缺乏相關實證研究。本研究是結合上述不足之處,旨在研究不同階段的壯族英語學習者的語法意識發展規律,分析形成該規律的原因,進而給出相關教學建議。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本選題有以下幾個研究問題:
1)不同階段的壯族英語學習者的語法意識程度如何?
2)壯族英語學習者語法意識發展有何規律?
3)產生這種規律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二)研究對象。為了能從縱向了解壯族學習者語法意識發展規律,作者從廣西某市選擇三組(初中二年級,高中二年級,大學本科二年級)不同學習階段的壯族受試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共160人,具體情況請參看表1:
(三)研究方法。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來自不同學習階段的三組受試的語法意識程度與能力水平進行調查分析。調查問卷使用Bardovi-Harlig和Dornyei設計的語法意識問卷,問卷共有20個題目。問卷測試后,從各組隨機選取受試進行事后訪談。
(四)實施步驟。首先采用采用Bardovi-Harlig和Dornyei設計的語法意識問卷,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受試個人信息,如民族、學習階段、年齡、語言水平等相關內容。第二部分共20項測試題,其中8項無語法錯誤但存在語用錯誤;另8項無語用失誤但存在語法錯誤,其余4項無錯誤。針對每項測試題,設計兩個問題:(1)本題的語法錯誤是什么?錯誤的原因是什么?(2)你認為這種錯誤嚴重嗎?為什么?
在被試填寫個人信息前,首先告知此次調查的目的及要求。然后,測試教師解釋語用與語法錯誤,并分別舉例說明。針對20項測試題,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理解以6級量表的形式權衡其錯誤的嚴重性,用0-5分分別表示“一點不嚴重”到“非常嚴重”。測試后從每個學習階段分別抽樣5名被試進行訪談,共15人。訪談過程錄音,最后對訪談錄音轉寫材料進行分析。
測試及訪談完成后,將所得數據輸入SPSS作為計算受試語法意識的參考。作者根據所得數據及受試的訪談錄音,分析英語學習者語法意識的發展規律并探究其成因。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此次問卷了共發放180份,收回175份,剔除無效問卷15份,有效問卷共160份。先算出研究對象的語法意識分值,然后將數據輸入SPSS進行統計分析。
(一)問卷調查結果。根據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高中組的學生語法意識最強,初中組最弱,大學組處于前兩者之間。從均值來看,壯族英語學習者的語法意識發展呈倒U形。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初中組和高中組學生的語法意識存在顯著差異(p<.01),初中組和大學組學生的語法意識也具有顯著差異((p<.01),而高中組和大學組的語法意識沒有顯著差異。這與何周春(2015)的研究結果一致。
(二)分析原因。根據訪談結果,產生倒U形語法意識發展規律的原因如下:(1)初中的課堂上有初步的語法教學,而高中時期是強化語法教學的階段,所以學生的語法意識會提高。大學英語課堂不重視語法教學大學英語作為大學外語教育的最主要內容,是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該課程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雖然這些能力的培養和良好的語法意識的培養密不可分,但是語法教學似乎不再是大學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2)接受訪談的受試中,高中組的學生認為語法的強弱對英語水平的提高有絕對的影響,而初中組的學生認為自己并不清楚語法的重要性,大學組的學生普遍認為語法不能夠起決定性的作用,只有詞匯量多,多背多記,英語水平自然可以提高。
三、結論
本選題的主要觀點是在研究英語學習者的語法意識必須要考慮語法的動態性的特性,即語法意識是在變化中的,不是靜態的。通過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受試進行研究,嘗試用縱向研究的方法對壯族英語學習者的語法意識進行調查。第一,不同學習階段的壯族英語學習者的語法意識和語用意識呈現一定的規律性;第二,不同階段的壯族英語學習者的語法和語用意識的規律性呈現是有其原因的;第三,將研究結果與同類非壯族受試的研究進行對比,發現差異不大。
目前針對語法意識的文獻數量不少,但是大多數是橫向研究,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1)嘗試使用縱向研究的方法,對不同階段的壯族英語學習者的語法意識進行研究。(2)本選題選取廣西某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壯族英語學習者作為受試,形成縱向研究,希望研究結果對民族地區的英語教學工作者和學習者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Borg S.Teacher cognition in grammar teaching: A literature review [J].Language Awareness,2003(12).
[2]李民,陳新仁.中國英語專業學生語法/語用意識程度及其能力調查[J].中國外語,2007(06):35-41.
[3]何周春,龔彥知.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法意識發展路徑及成因研究[J].外語界,2015(05):52-60.
[4]嚴娟娟.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語用意識的實證研究[D].中北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楊秋萍(1982-),女,漢,甘肅天水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英語教學;李金蘭(1987-),女,漢族,甘肅平涼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語翻譯;趙秋英(1982-),女,壯族,廣西崇左人,學歷,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