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福青
【摘要】聾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語文學習能力的高低,我們應鼓勵其多讀,多看,多練,多寫,針對聾生特點加強基礎環節教學;加強在實踐中發展語言,同時要加強語法教學,努力提高聾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語文學習能力 多讀 多練 基礎環節教學 語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58-01
語文學習能力是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是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基礎,聾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語文素養的高低,聾生要順利完成學業,踏入社會,必須重視其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下面就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提高聾生語文語文學習能力應注意哪些方面。
一、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書是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的主要方法,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耳聾學生提高口語和書面語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在聾校語文教學中,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前聾校語文教學中,學生讀書的時間偏少讀的份量不夠。部分教師滿堂灌、一言堂,成為課堂的主宰。推門聽課,大多情況是教師一上課,師生一起讀一遍大字課文,然后學生讀一個自然段,教師逐句講解一個自然段,講完接著往下進行。課堂上學生一般只有兩次讀書的機會。一節課教師反反復復一講到底,就是不給學生時間讀書,學生成為學習的接收器,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閱讀能力得不到培養。
在讀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是幫助學生掃除障礙,像生字、生詞。其次是明確讀課文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范讀大字課文二到三遍。好的范讀就像注入一種強化劑,能很快燃起學生朗讀的激情。教師范讀口型要正確,手語要規范,態度要,要教給學生句子的停頓和表情的運用,給學生做出榜樣示范,讓學生掌握讀的方法。再次是組織學生整體閱讀課文,至少要讀三至五遍,直到把課文讀熟,達到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學生讀的多了,知識就會得到積累,思想就會開闊,腦子方能靈活。書不讀熟不開講就是這個道理。
二、加強對中高年級基礎教學環節的重視
雖然在低年級學習了一定量的詞匯和句子,但這遠不能滿足學生運用語言的要求,學生必須在中、高年級繼續學習積累更多的詞匯和句子。雖然《大綱》上說,中、高年級語文對教學側重節、段、篇的教學,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就要忽視詞句的基礎教學。因此,在中高年級,我們必須先從詞句人手,幫助學生弄清生詞和句于的意思,積累詞語,聽寫句子、句群,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課文分析。可有些教師上課時只用一個課時用手語打出課文內容,而不是認真地運用直觀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生詞,理解句意和語言文字所表達的連貫意思,簡單而輕描淡寫地進行完第一課時,便進入了分析課文階段。可想而知,由于學生詞句的基礎沒打好,分析課文時就出現了教師一言堂,學生一問三不知,啟而不發的現象。這樣的教學能促進學生的語言形成和發展嗎?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受普小語文教學的影響,沒有認識到聾生學語言的特點。二是雖知道詞句教學的重要性,卻由于太難,太繁瑣,而放棄了。為了聾生更好地學習語言,提高他們的實際語言能力,在中高年級我們還要重視語句教學,從詞、句人手,學習和積累詞語,仿寫句型,把讀寫相結合。
三、加強聾生運用語言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
首先,從心理學觀點來看,兒童學會語言總是通過與周圍人們的日常生活交往中逐步掌握語言的。這點對聾生也不例外。其次,聾生學習語言的最大目的是能用語言同別人交往,如果我們教學中不去培養他們這方面的能力,豈不是與我們的目的背道而馳。可是在目前聾校語文教學中,大大忽視了這個問題,從教材上來看,基本上排除了對話性質的教材,所有的課文的基調都是報道式的語言。要想提高聾生的語言能力,必須改變教材,加入對話內容。這個對話教材的選擇必須和聾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根據他們日常交往活動的需要在生活場景中選擇教材。例如:學生買飯、買東西時與炊事員和售貨員的交談,看病時與醫生的對話等。另外,從教學方法上來看,不論是組織教學,還是講解課文,教師往往一邊打手勢,一邊口說。由于教師沒有強調學生用口語,所以學生們看的主要是教師的手勢,而不是口型,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也主要是手勢,所以師生之間的交往也主要是手勢。許多詞語、句子學生本來已經學會了,可是由于使用太少,逐漸忘了。這種教學狀況,直接影響了聾生語言水平的提高。所以作為聾校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精心選擇合適的教材,要實際地激發聾生語言交往的需要;其次,要求他們盡可能多用語言交往,少用手勢,對運用語言交往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同時還要在聾生的周圍營造一種適合聾生運用語言進行交往的氛圍。總之,我們要從實際入手,切實提高聾生的語言水平。
四、加強語法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聾生的語法知識特別缺乏。在讀句子理解句意時,很容易出錯。例如讀“小明的書包掉進水里了”這句話,讓學生演示講解這句話的意思,他們竟然演示成“小明掉進水里了”。耳聾學生由于耳聾造成環境和語言的相脫離,形成了一種“斷”路現象。盡管他們學會了一定數量的詞匯,可是他們因為沒有及時獲得這些詞語的組合原則以及語言應用的環境等因素而寫不出通順、自然、有條理的語言,因此,必須要在聾校語言教學中加強語法教學。
總之,聾生的語文水平普遍低下,很大原因是由聽力障礙造成的,語文作為母語教育,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時時處處都可以學習,但聾生恰恰在這方面難以如愿,因而我們鼓勵其多讀,多看,多寫,針對聾生特點加強基礎環節教學;加強在實踐中發展語言,加強語法教學,努力提高聾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這對提高聾生的學習能力,以及今后在社會上的生存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季佩玉,簡棟梁,程益基主編.聾教育教師培訓教材.中國盲文出版社,2000.
[2]程益基.以人為本,面向未來.現代特殊教育.2003年7、8月合刊.
[3]談秀菁.聾校語文教學研究現狀分析.中國特殊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