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花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80-01
剛上一年級的兒子給我提了一個問題:樹上有3只小鳥,水中有3條水魚,比較一下數量的多少。我說:小鳥和小魚同樣多。不料兒子卻反對的搖著腦袋:“老師說這叫‘一樣多”。兒子語出逗樂了路人,我卻無語,這使我想起了教育中出現的諸多類似問題。
四年級下冊數學試卷中出現過一道四則運算試題:302×19+(20-5)考生答出302×19+(20-5)=5738+15=5753個別閱卷教師給該生批閱的是“錯誤”,原因為這道四則運算,先算括號里邊的,再算括號外邊的乘法,最后算加法,分三步得出最后結果,這種同學的錯誤屬于“跳步”,輕則按步給分,重則一分沒有。更有甚者,一題可多解的題目,凡和答案不一致的,個別教師均不給分。
對于上面提到的現象,四則運算主要是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計算過程不全還可理解,但對于應用題這種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應鼓勵學生以多角度尋求解決途徑,過分強調答案。是不是有必要呢?針對教育中存在的這種類似現象過于注重形式和教條,嚴重抑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的發展,壓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提高創新意識,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發散思維能力。
一、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
教師的觀念直接關系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老師提高了認識,更新了觀念,才能有效管理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們遇到問題,不要想,教參是怎么寫的,過去自己曾用某種方法解決過,一般都是怎樣講解的等等,這樣我們就選擇了以經驗為基礎的思維。教學活動是一個充滿藝術性的活動過程,教師起到好導演的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包辦。
傳統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所以我們要有一套新的教學方法,就像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的那樣: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在“學中做”,學、做、教互動合一。先做后導,以做定導,導“做中學”,做、學、導協調發展。教師的角色是傳道授業者,更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經常適當的引導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哪種方法好一些?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實現自主、探究、創新的學習。
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新解決方法的產生,都歸于學生的創造力,創造力就是學生創新的能力。曾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測試:針對45歲年齡段的人進行創造力測驗,結果只有5%的人被認為有創造力,對20歲至45歲之間的人進行測驗,也只有5%多一點兒的人被認為有創造力,萬分沮喪的心理學家又對17歲年齡段的人做了測試,結果創造人群達到10%,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5歲兒童中,具有創造力的人竟高達90%。所以,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遭到了抑制而已。身為人師我們積極地發掘和培養這種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這項優秀技能,讓學生通過學習、訓練、指導、開發和應用,得到提高。在教學中教師嚴禁“滿堂灌”,摒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只需要做出適當的講解和引導,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訓練學生多元化的思維。
三、教會學生解題的策略
數學思想方法是神奇的,也可以化難為易,幫助我們解決較難的問題。教材中的每一個例子,都是數量思想的“形象化身”,因此,我們要真正教懂一道題,明白其中的道理,必須先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線段圖、表格、假設、排除、列舉、方程、替換等,這些策略對應不同的問題,但又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不同問題選擇不同的策略。我們要學會舉一反三,學會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同一個問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一題多解,另外我們除了會靈活運用這引起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外,還要學會“好中選優”,這樣就既發展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了創造性,還發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構建出完整的知識網絡
要想靈活運用所學,提高解題能力,力求“好中選優”,就要增加對知識了理解和掌握。在頭腦中要有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使各領域知識間橫向聯系起來,還要使各板塊縱向加深,使知識鏈條形成完整的一串,建立起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發散性多元性的思考,從各知識交匯點上選擇最好的解決途徑。
五、選擇開放性的題目
開放性問題是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主要特點是開放性的,答案也不唯一。這種問題以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為背景,題材的選擇開放,表達形式活潑、信息資源豐富,需要學生從靈敏學的角度,去觀察、發現、收集信息,并對信息進行篩選、提取,選擇有用信息,從而解決相應問題。除了教師自己開發題目之外,還可有效利用課本中提供的問題來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如“植樹問題”,在分析該題目時,必須弄清是一條首尾相接的曲線,如果是一條線段,還要弄清是“兩端栽”,“一端栽”還是“兩端都不栽”,如果這條線段是實際生活中的馬路,還要考慮是否馬路“兩旁都要栽”,從而判斷出是“排列”還是“組合”,其中解法的多樣性更不用說了。當然,教師開發出多種解法之后,無需要求學生死板的記住公式,只要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出來就行了,類似這種題目還有很多。教師要指導學生多做這種習題,鼓勵學生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甚至舉一反五,進一步找出這一類型的題目,歸三為一,歸五為一,好中選優。在這樣的訓練中,創新思維的意識和能力就得到了培養。我們要善于把握這種題目,適時開發學生思維能力。
六、改革評價的方法
對于開篇提及的教育現象,教師要重視起來,傳授知識不可太過死板,在評價學生時也不可過分強調解題過程的“完美”。我們只需要檢查,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評價要著眼于是否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發展上,不僅包括學生的認知情感、技能,還要關注學習的經歷、經驗。另外,我們還要強調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通過多角度、多側面的評價,激勵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評價方法上,除了定量的評價,還要強調定性的評價,用等級取代分數,強化學習的過程,有利于清晰準確,客觀、公正的描述評價對象的情況,這樣不僅注意了學習結果的評價,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的養成,以及能力的提高。
的確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專業素養,因為教師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職業,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孩子,他們是有思想、會思考的活的生命,這點就決定教師工作的特點:有一定的創造性,所以為了我們的學生,要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使學生全面和諧和富有創造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