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東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具有特殊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有著豐富的生命感。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應當注重培植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找尋自己的精神家園,使他們一起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
【關鍵詞】語文課堂 生命涌動 學生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106-01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誠然如此,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涌動生命的色彩的課堂,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在這樣充滿活力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只有構建這樣的課堂,學生和老師都能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能全身心投入,共同感受著生命的涌動與成長。那么,如何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涌動,是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創設情境,語文課堂充滿活力的開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經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自主思考,激活語文課堂活力,使學生身臨其境,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精彩的導入能牢牢地吸引學生,迅速地激活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小學語文教材中節選的文章豐富多彩、風格各異,我們要依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靈活多樣的導入方式。自然的談話式導入、多媒體情境式導入、講故事導入、復習提問式導入、懸念式導入、猜謎語導入、游戲式導入等等,只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材內容緊密相關,能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都是成功的導入。
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一進課堂,我就用深沉、悲哀的語調說:“歲月的風雨,可以冼去我們許多記憶,歷史的車輪,可以磨掉我們許多的往事。但是,我們不會忘記這一天——l976年1月8日,一顆巨星在祖國的上空隕落了,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就是我們最敬愛的周總理。江河嗚咽,群山肅立,億萬人民悲痛欲絕,淚水灑遍祖國的大地。1976年1月11日下午,百萬群眾云集在長安街旁,在淚雨和哀哭聲中,向徐徐而去的總理靈車沉痛地告別。這是歷史上空前的送葬禮。時至今日,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盡管我們沒能親眼見到那動人的場景,但《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卻可以把我們帶進那催人淚下的場景中去。”這則導語激起了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感受到課文作者感情的脈搏,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如此一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
二、激發情感,生命課堂的紐帶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積極培養學生包括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情感、民族文化情感、審美情感在內的生命狀態與價值觀。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所獲得的真善美、假丑惡等情感體驗、將發展成為學生對生命的理性思辨,最終影響學生的心智、品性與道德、彰顯學生的生命個性與追求。語文學科是一門情感豐富的學科,語文教師不僅要發掘出課文中情感的因子,更要以自己的生命體驗去感受、去傳遞課文中的情感。進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營造一個情感共振的磁場。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
如《再見了,親人》的研讀過程中,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感悟到朝鮮親人和志愿軍戰士的深情厚誼;同時,教師可以適當呈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仿佛置身在當時的場景之中。當學生體會到小金花的媽媽為了救志愿軍戰士不惜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這種國際主義精神的時候,愛國情感油然而生,對敵人的恨也自然便生成了。當學生的情緒和文章的感情脈絡真正形成一個點的時候,學生的生命便在課堂涌動,情感得以內化和升華。
三、激發想象,彰顯課堂生命的活力
愛因斯坦說:“一切創造性的勞動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是一種立足于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在大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讓學生的思維在想象的空間自由翱翔。想象是創造力的源泉。因此,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讓學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精騖八極,心游萬仞;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才能彰顯課堂生命的活力。
青少年形象思維比較發達,又特別喜歡想象,他們對課文的讀解,從課文語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憑借想象的創造功能來完成。因此,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就是盡量避免學生完全受課文制約,只是從課文中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導學生帶著被課文所喚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學生鮮明的個性色彩和主動精神去積極發現知識,從而使學生步入創新的境界,得到創新訓練,以達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凡卡》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凡卡滿懷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個美夢。是什么美夢?凡卡的信爺爺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寫錯地址,爺爺收到信后將會怎樣?又如《窮人》一文,文章結尾寫漁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妻子桑娜卻坐在那兒一動不動,這是為什么?當桑娜告訴他孩子已經抱回來時,他會有什么表情?會說些什么?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漁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將怎么過?漁夫能否把西蒙的兩個孩子養大成人呢?這樣,教學中不是硬塞給學生一個現成的結論,而是鼓勵學生想象,引導學生抓住重點總是引發討論,然后在不斷肯定或否定的過程中,明確認識,經歷一個自悟自得的創新過程。
總之,語文教育是一門藝術,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標準。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教師要用心創設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創新和即時的課堂評價,激活課堂教學,讓語文課堂溢滿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