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英


【摘要】初中科學學習過程中,錯題暴露了學生知識的薄弱環節和思維方法的缺陷,這些“錯誤”往往會成為我們提高教學效率的動態生成的重要資源。本文主要探討題資源的有效利用:根據錯題分析,掌握學生的學情,及時改進教學,通過組織學生自主糾錯和合作糾錯,課堂引導學生糾錯等措施讓學生學有所獲,再通過收集典型性錯題,進行反饋性練習,從而達到科學知識落實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科學 錯題資源 錯因分析 糾錯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138-02
一、把握學情改進教學
教師要善抓錯誤點,通過歸類追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情,從而改進教學。通過分析錯題集,我發現學生的錯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概念認識不清
在初中科學學習中,學生對科學概念認識不清的例子很多,如他們認為物體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運動,并且運動快慢與力的大小有關;鏡子里成的像是縮小的;用一定大小的力推桌子,沒有推動,推力就一定小于摩擦力等。
學生會在經驗基礎上對一定的自然現象和物質建構做出解釋。有些是正確的,對科學的學習有著積極影響,有些是憑直覺,幼稚甚至是與科學事實相悖的。還有一種是學生正式學習科學以后形成的對科學概念非本質的認識,他們對知識的掌握一知半解,比較片面。
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意積累概念類錯誤,課堂上注重科學概念本質的教學,使其理解概念的內外涵,讓學生通過練習,加深對概念的應用。
案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常需經歷一個不斷修正和完善的過程,如對酸的認識就是如此。下列各項是不同時期對酸的認識,其中與我們現在所學酸的定義最相近的( )
A.有酸味的物質
B.只有氫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一切酸中都含有氧
D.與堿作用時失去原有性質的物質
錯選A,C,D,錯誤解析:沒有理解酸的概念。教學反思:上課應注意酸的概念教學,電離時產生的陽離子都是氫離子,注意酸溶液和酸性溶液概念的區分。
2.認知結構不穩定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越高、可分辨性越大、穩定性越強,就會越促進新知識學習的遷移。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科學知識的復習與重建,及時指出新知識和舊體系的區別和聯系,以及舊知識在新體系中的變化。通過組織、分類和概括,使新舊知識形成一個有層次、有條理的知識網絡結構。
比如在上復習課植物根莖葉結構時,可以這樣設計:以土壤里小水滴的旅行為線索,通過學生設計旅行路線,介紹旅行的景點名稱和特色等環節,將植物根莖葉的結構和功能以及水分的吸收,運輸,植物的蒸騰作用,光合作用等零散的知識點生動而又系統的復習了一遍。再通過類似以上這樣重整、組合和提煉,就能夠囊括所學的知識點,同時將它們用相互聯系的視角建構成一些網絡結構,幫助學生建構良好的認知結構。
3.學習習慣不佳
學習習慣不佳表現在做題目粗枝大葉,題目看錯看漏。對這類學生要經常培養他們“一慢二看三通過”習慣,平時經常鍛煉其“順境不驕,逆境不餒”的心理素質,告訴他們”你易我不大意,你難我難我不怕難”,這樣常有收”他山之石”的效果。
學習習慣不佳還表現在解題不規范,在科學計算時,書寫不規范,單位不統一等問題。對于這類學生,要強調科學規范的書寫,通過課堂作業面批,課后作業寫出錯誤點,課堂讓其當黑板上演練,大家一起糾錯等方式,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利用錯題診錯糾錯
1.辯論分析自省錯誤
教師改了作業,試卷發下去,很多時候學生等老師來分析。需要改變學生對待錯題“等、靠、要”的習慣,鼓勵學生作業或者試卷分析前,先自主糾錯,自省錯誤,找出錯因,培養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于一些較難的錯誤,老師講解前展開學習小組合作糾錯。合作糾錯可以幫助他們克服惰性,學生們自己通過小組討論錯點,通過思維的質疑、碰撞、辨析錯因,達到診錯糾錯的目的。
2.循循善誘 引導糾錯
科學的題目知識非常多,錯綜復雜,錯誤是必然的,而學生的錯題原因也不盡相同,針對不同的錯誤,教師引導糾錯時應該對癥下藥,比較系統全面地加以分析診斷。比如一些知識點牢固掌握不牢固的,教師適時提點,點到為止;對于一些學生會但由于審題不仔細,或者馬虎做錯了的,引導學生做題目時,別忙著下筆,仔細讀題,對關鍵的問題作上明顯的記號提醒自己;對于探究題,簡答題類型,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明確知識點,其次要理清邏輯關系,循循善誘,思路要清晰,語言要精煉,不能一講到底,給他們思考的時間,注重思維過程的培養,做一題會一類。
三、變式訓練 鞏固提高
反饋性練習可以進行原題重練,原題改編,變式訓練,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改編試題,但要精選精煉,不可題海戰術。平時要注意選取一些典型的錯題和改編的錯題讓學生二次練習,或者編入平時章節考試,單元考試或者期末考試中,使學生肯學習,肯思考,體檢成功,更有學習的信心和樂趣。
案例:
學生錯題原題:如圖所示,用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作直線運動,實驗記錄如下表。
由此可知,木塊與水平桌面的滑動摩擦力為( )
A.4.5N B.1.5N C.3N D.2.1N
原題改編:用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以2m/s的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已知彈簧秤示數為F1,現用F2的力拉著這木塊在相同水平桌面上以5m/s的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請比較F1F2
變式訓練:如圖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受到方向不變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乙所示;物體運動的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如圖丙所示。
(1)當t=1s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
(2)當t=5s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
(3)當t=3s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N.
三、小結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重視教學中的錯誤資源,不斷反思,要及時積累整理,同時加以開發利用,改進教學,構建教師優教,學生愛學的新型課堂,以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嚴謹的科學思維,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儀成科學教學中建構學生認知結構的教學策略.《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09年第7期.
[2]范敬飛論體驗教學法在中小學糾錯教學中的應用.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國內刊號:CN35—1216/G4.2012(01).
[3]景盛.錯誤一種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