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麗
摘 要:地方民俗無疑是民俗文化整體的有機構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民俗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并在特定的地域、歷史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所服務,具有鮮明的地方性。古鎮是地方性民俗表現得尤為集中和突出的區域之一,對于想要感受傳統生活方式的旅游者而言,古鎮成為了優選之處,保護和傳承古鎮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空間對于古鎮的旅游長久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文章將以三河古鎮為例,就其旅游開發的諸多問題展開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三河古鎮;民俗 ;旅游;開發
古鎮,一般指有數百年歷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具有人文厚度的建筑群,持續性傳承著人類在一定地域內,歷史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審美等價值的古城鎮、古村落和風情獨特的少數民族村寨,其中歷史民俗的保留是古鎮最重要的衡量標準。歷史民俗就是人民大眾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既是一種歷史文化傳統,也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有機構成部分。不論從歷史的縱向發展的研究,還是到地域的橫向考察,各地的歷史民俗都有其各自的行為特征和物質表達。各地民眾在將歷史民俗物質化的過程中較大程度上融入了地區性的民間信仰,通過將民間信仰中的神靈崇拜、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式制度實物化、具體化、藝術化而與日常生活產生了密切的聯系,讓生活具有一定意義上的儀式感,在經久的傳承下就形成了不同區域性的特色的生活形式,而形成了“民俗”的意義。古鎮并非是簡單的古建筑、古街巷的有機排列組合,而是一個活靈活現的文化空間,在這個文化空間中應是自然態的民俗文化展現,而非表演化、門面化的嘩眾取寵。面對如今的全球化發展,快速消費文化蓬勃興起,傳統民俗文化日趨消隱,但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堅守卻不能退步?!拔幕糜巍笔墙┠陙頃r興的旅游形式,都市中忙碌的人群開始尋求喧囂中的寧靜,渴求進入傳統的農耕生活,感受一場帶有古風和古韻的文化與精神之旅,古鎮就成為了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最難能可貴的民俗文化空間的留守。但在如今的市場經濟下,古鎮發展中的原真性和文化性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本文以合肥西南的三河古鎮為例,其旅游開發和保護的狀況可以視為皖中,乃至國內更大區域中的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
一、三河古鎮民俗旅游現狀
三河鎮,在《左傳》中記載為“鵲渚”,有可考證歷史2500年,現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條河流貫其間而得名“三河”。水,是三河古鎮的靈魂和古鎮文化的柔性滋養,在“外環兩岸,中峙三洲”“枝津回互,萬艘可藏”之景觀中,形成江淮地區典型的水鄉勝地。古河、古橋、古圩、古民居、古街巷、古茶樓、古廟臺、古城墻是三河古鎮的“八古”,但就現階段的三河古鎮的民俗旅游開發現狀而言,“八古”早已失古。現階段的三河古鎮的開發主要致力于古徽派建筑和名人故居的恢復,形成以東街、南街、西街為主的古建筑群。其中景點以故英王府、楊振寧舊居、劉秉璋故居、一人巷、古戰場為代表。就物資民俗而言,具有特色工藝品主要有羽毛扇、富光杯;飲食民俗有特色飲食以小飯館中的米餃、燒麥、茶干等為人熟知,名土特產有糯米封缸陳酒、茶干、米粉面、各色干菜等等。面對古鎮的發展現狀,三河的老人們只能感嘆“鄉鎮建設的好了,鄉親的日子好過了,但老一輩的東西已經少了許多了”?!袄弦惠叺臇|西”才是三河古鎮之所以為“古鎮”的存在意義和價值之所在,若自顧自地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擯棄“老一輩”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特征,其危害絕不亞于亂砍亂伐、隨意排放而對民眾乃至后代所造成的影響。物質層面的傷害是可以通過技術進行挽救,精神層面的傷害是無法通過任何技術進行補救。
二、三河古鎮的地方民俗與旅游開發
三河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淀著豐富的人文底蘊。古時就有:“買不盡雙河,裝不完三河”,被譽為“小上?!薄靶∧暇保钡浆F在,在古鎮的店鋪林立的場景中依稀能夠想象,可見當年三河鎮的繁華和興盛的熠熠舊影。據三河古鎮的一些老年人回憶,在他們年少時的三河,最熱鬧的地方除了碼頭,就要數茶樓、戲園了,茶樓里面講評書、品茗茶、吃點心好不羨慕,戲園有大戲園和小戲園,大戲園用來唱大戲,比如京劇、“倒七戲”等,小戲園主要在東街上,由地方文化藝人唱戲。大戲園當時可是雕梁畫棟,建于現在萬年禪寺的位置,當時在旁邊的空地上還有著很多的雜耍,好不熱鬧啊。最危險的時候就是在黃昏時,那時候三河古鎮的富庶,經常會招引土匪們貪婪的眼光,因此,過去打劫商埠和搶襲店鋪事件也是難免的。據說這些土匪會在日落小鎮人點燈的時候襲入,進入商會和有錢人家打滅燈花,盜取財物。故三河商會在那時籌建了街柵更樓,在每個街道都設置,以此來預防土匪和維護鎮內的治安。最好玩的莫過于端陽節的“玩龍船”,船頭有一老叟,船尾有一老嫗,中間有一打鼓人,船舷有人劃槳。老叟、老嫗進行即興的對唱,兩岸的觀眾準備竹籃,在竹籃中放置“紅包”,引得老叟去抓搶,現場一片詼諧氣氛,熱鬧非凡,甚是讓人向往。
三河古鎮曾經是一處多元化的商貿集散地,融合南北的文化,但今日的三河古鎮的文化風俗不夠明顯,而且顯得有些單薄和寂靜。三河古鎮在旅游開發過程中,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要積極作為,并有意識地復興了三河古鎮的水鄉建筑特色和部分顯而易見的歷史文化,但對于人民大眾的無意識的生活行為和有意識的節日儀式的挖掘卻有待提高。古鎮作為一個文化空間,最主要的民俗感受就是來自于古鎮中本土生活,最值得游客懷念的也是來自于地區性的質樸感受。在西塘古鎮中,就保留了較完整的土著居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古鎮和新鎮的區別性發展,古鎮“保護為主,開發為輔”,新鎮“開發為主,保護為輔”,在這樣的古鎮發展圈中,既保留了古鎮的民俗性,又發展了古鎮的旅游性;同里古鎮成立聯審制度,保證居民古宅“修舊如舊”“整舊如古”;周莊更是通過空間拓展和空間合作,增強周莊古鎮在江南古鎮中的競爭力;三河古鎮面對紛繁的民俗旅游生態化的建設又該如何呢?
三、關于三河古鎮地方特色民俗旅游開發的
幾點參考建議
古街巷、古橋、古民居、古河、古圩構成了三河古鎮“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景,古廟臺、古戰場、古茶樓生成了三河古鎮豐富的人文生態文化。在對三河古鎮進行旅游改造的過程中,不能僅僅突顯其水鄉古鎮的大特征,更應該在三河古鎮原有的生態民俗文化中進行多方位的挖掘,恢復一個極具開發潛力和文化活力的古鎮,復興古鎮的民俗文化生態空間。
就現階段的三河古鎮旅游開發而言,與同類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相比,由于經濟狀況、開發力度、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宣傳力度等原因,三河古鎮生態文化保護的力度、古鎮生活保存的完整度、游客的吸引度都是較低的。在目前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極大的狀態中,回歸自然,讓游客在休閑、觀光和旅游中充分享受古老、寧靜、悠閑的生活狀態越發成為旅游日常的最大需求,保留古鎮的生活“原真性”與開發的“商業性”之間要做到平衡發展,民俗和地方文化資源合理調配,才能真正意義上提升古鎮的文化特殊性和旅游商業性,而要保留古鎮“原真性”最重要的就是古鎮原生民俗文化的復興。
(一)開發和調動古茶樓中飲食文化和戲曲文化的活力
古三河人有喝早茶的習慣,舊時上百家飯店中,有半數為茶樓。上了茶樓,伙計便將你引到座位上,擺起茶盞,這盞子上有盞蓋,下有拖碟?;镉嫿议_盞蓋,拎著一個壺嘴足有三尺長的茶壺,離多遠,對著茶盞斟茶,竟一滴不漏。茶客望著茶把式的沖茶功夫,忍不住想笑,但還是左手托著拖碟,右手拿著盞蓋,一邊輕輕撥動浮葉,一邊慢慢品著茶水。隨后便開始吃早點,油炸米餃、油炸粑粑、炕粑粑和雞蛋饃等等,都是三河人愛吃愛點的。品茗吃茶之外,茶樓也是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唐伯虎、李恩綬和劉銘傳等文人才子都先后來到古三河的茶樓,并留下字畫詩詞。三河的古茶樓依水而建,一半搭在圩上,一半柱子栽立在水上,一律木板門窗,八仙桌。人坐在茶房,推開后窗,就可以看到窗外的河水,水上的風吹來,十分清爽、涼潤。伴入耳邊的還有逗趣的評書,復雜動魄的故事場景、驚險刺激的故事情節和性格鮮明的各色人物贏得了聲聲吆喝點贊。如此具有生氣的文化空間,卻消失在現今三河古鎮的街巷中,不可不為之惋惜。新華樓、天然樓、谷豐樓等獨具古三河代表性的茶樓,是活在三河老人的記憶深處的,也應該要讓它在今天三河人的生活和各地的游客的古鎮生活體驗中得到新生和傳承。要看戲,古三河人看大戲在西街的萬年臺,看小戲就有藕香居。但是如今的萬年臺已經被新建在東街,古戲臺早已改建成萬年禪寺。古三河的戲曲文化的氛圍是相當濃郁的,家家戶戶都會唱,隨時拉出來就能組個戲團,唱起大戲。據說現在的廬劇的前身“倒七戲”就是由古三河人唱起來的,但如今的戲曲文化氛圍早已消失殆盡了。面對古茶樓和古戲曲文化的消失,作為商業性的旅游景區開發是必然的,但是若想打造有文化內涵,有三河文化的古鎮景區,那就要重拾古三河人的日常生活,端起茶碟,唱起古戲,保持原汁原味的三河生活。
(二)盡量恢復和創新拾起古廟臺的民間信仰元素
據史料和文物記載:沖元觀、右佛寺、大王廟,建于宋代;迎水庵,建于明天啟二年;城隍廟,建于清同治年間;太公廟,建于民國初年;其他還有齊云庵、紫竹庵、法華庵、天師廟、女道遠等,建筑年代不詳,由此可知,三河的古廟臺歷史悠久。舊時三河每年都要舉行廟會,一到廟會時節,香客、商客、藝人云集三河,有的來進香,有的來看戲,有的來做生意。古三河在廟會期間,熱鬧非常,而如今的廟會文化卻場景不在。古三河人喜奉土地神,鎮內多處設有土地廟,《禮記·郊特性》:“社,祭土而主陰氣,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民眾對于土地賜予的溫飽和財富心懷感恩,對土地神的供奉也越發虔誠。對自然的信仰是一種古老的信仰,是在歷史長期的發展中養成的,具有其獨特的傳承價值的一種民俗文化。在今天的三河古鎮中可見的僅存修建宏大的佛教寺廟是萬年禪寺和觀音寺,而土地神不知所蹤。對于傳統民俗信仰的持續性傳承,是地區性民俗文化最強的精神支柱,也是地區性農耕文化中最純粹的自然信仰,所以在復興古鎮的民俗文化時,應該積極構建民俗信仰的純正性和淳樸性。
(三)充分開發和利用古鎮特色工藝品的資源優勢
三河古鎮現階段的比較有特色的工藝品當屬羽毛扇。羽毛扇的來歷出自東漢末年東吳大都督周瑜周公瑾,周瑜是合肥廬江人,少年時經常往來于肥西、舒城一帶,手持羽毛扇是他的標準形象。北宋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敝钡侥壳盀橹?,當地的很多人一直堅信這羽扇綸巾的羽扇就是三河的羽毛扇?!度龂萘x》卻張冠李戴把羽扇綸巾的形象給了諸葛亮,實際上,這恰恰是演義小說的一種寫法和文化附會。三河人制作羽毛扇起初只是為了自家用,后來隨著南來北往的客商羽毛扇走向了海內外。三河羽毛扇還有吉祥、如意、好運、祥和等美好的寓意,《唐書》上說羽毛扇“其扇風緩而涼,病弱者用之,亦不傷風感冒”。羽毛扇在古三河是有不同的生活寓意的,例如在新婚第一年,丈人給女婿送羽毛扇,寓意家庭和諧。因此在進行羽毛扇設計和制作時,應該廣泛從民間和書本進行考證,設計并制作出符合古三河民俗意義的羽毛扇;在對羽毛扇的包裝和銷售中進行細化,面對不同消費對象時,有不同的消費定位,以此來細分羽毛扇的設計分類和銷售性質。其次,要從民間的習俗中,積極挖掘特色的工藝品,例如,繡著蜈蚣、蜘蛛、蝎子、蜂子、蛇,且五雙蟲眼剪了10個洞的五毒兜兜;1937年楊振寧在三河張家祠堂上課時掛在脖子上的“桌子”也是作為古鎮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藝品形式……要從最不經意的傳統生活入手,去不斷發現古鎮的特色工藝品,并積極打造和充分利用其中傳統手工藝品的資源優勢,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旅游紀念品,而不能一味模仿和引進其他地區的特色工藝品。
(四)整理和發掘古河的意蘊,充分借助和利用河道旅游文化資源
古河是三河古鎮最重要的傳承,水是古河的靈魂,讓水“活”起來是最有意義的古河傳承方法。靈于水,活于水,盛于水的古三河“水上文明”不可被遺忘,正如前人所言:“吃水不忘挖井人”。遙憶古三河的繁榮景致,不得不提及古河的微波清水,若干年的奔波操勞,造就了古三河的昌盛繁榮,為她的子女置辦了一處富庶的魚米之地。倘若就此遺忘,任由水流伴著歷史長河的緩逝而隨性流淌,忘卻了她曾經所孕育的滿溢蓬勃生機的水鄉文明,對于年邁的古河是多么的殘忍呀!對于古河的子女來說是多么的悲戚??!古河是古三河民俗文化的靈之所在,魂之所處,讓古三河的“水”有意蘊起來,是發展古鎮民俗文化至關重要的一步。對于古河的旅游資源開發,首先就要找尋古時水中的記憶,不論是日常生活瑣碎的少年水中摸魚,少女荷甸賞玩,兒童岸邊踩水歡戲的記憶,還是玩龍船、唱小曲、演大戲的節日氛圍,都是需要重拾思索,將古三河記憶中的水上活動合理恢復,同時定期舉行獨具地域性的水上民俗娛樂活動,讓三河人能記起“古三河”的樣子。其次要讓旅游者對當地水上的民風民俗有直接性了解,有鮮活真切的民俗體驗,讓游客能迎面感受到三河古鎮水上的文化趣味,感受到“古風”清揚的三河水中有著耐人追尋的記憶。步履緩急,行至橋上,憑欄而靠,微風徐徐,蕩起了些許穿越古今的情思。
古鎮,以其含而不放的民俗風情感召古老生活中的歸宿感,平淡質樸是古鎮最直白的感受,但平淡質樸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和精神色彩感知。地域性也是原始古鎮最大的特點,現今歷史的發展使得各地區的同化和模仿競相發展,個性和獨特性越發被商業性所掩蓋,這是古鎮發展最大的悲哀和傷痛。
四、結語
在民間文化“大熔爐式”和快速發展的今天,人民大眾追求便捷、快節奏的生活已成為一種時代趨勢,蘊含在生活日常中的古老習俗也在無意識之中被漸漸剝離,各地區差異性民俗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那些被現在大多數人所向往的“詩情畫意”生活主體大多數是中老年人,民俗生活老年化也漸成為歷史趨勢。古鎮中的民俗色彩逐漸褪色和變味,民俗文化的感受成為了當今市民階層流行特殊的休閑方式和文化體驗,本為民俗文化傳承的當代人,卻離民俗文化越來越遠。古鎮是民俗文化的最鮮明最集中的保存地,讓民俗文化在古鎮的韻味中散發其淳厚古樸的文化芬芳。三河古鎮作為江淮地區獨具歷史底蘊的古鎮,是承載著傳承歷史文化,民俗感受的重要區域。在順應市場的發展中,應以地區性民俗文化為基點,商業化為其一種必要的手段,最終將帶有民俗性的商業文化轉化為地區的精神文明,讓古鎮的“古意”在現代化的歷史潮流中不斷深化和深入。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陳志鋼.江南水鄉歷史城鎮保護與發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3]馮驥才.深度旅游[J].城市發展研究,1996,(01).
[4]王林.“原真性”民俗文化之于古鎮旅游的價值——以廣西大圩古鎮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8,(01).
[5]李麗雅,黃芳.“論江南水鄉古鎮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以周莊和同里為例[J].旅游論壇,2003,(02):18-21.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