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破產程序中,股東出資期限利益不復存在,股東應當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額立即繳納出資,保證公司對外債務的履行。但非破產程序中能否延續前述規則,現行法律規定尚未明確,在司法實務和理論界對于非破產程序中股東出資能否加速到期繼而承擔補充責任尚存分歧。本文從實務案例入手,分析理論分歧基礎上,剖析非破產程序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非正當性,并提出參考解決路徑。
關鍵詞 非破產程序 股東出資 加速到期 失當性
作者簡介:彭有志,四川大學法律碩士,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法院民一庭審判員。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152
一、問題的緣起
在破產程序中,公司對外債務過程中如果公司自身償債能力缺乏,作為債權人享有要求公司中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并認可未屆出資期限的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對公司對外不能清償的債務承擔共同給付義務。但在非破產程序中是否應當繼續沿用此規則,可以主張公司股東出資義務期限提速到期,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責任,現行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并未給出明確答案。此問題在傳統的買賣合同、民間借貸糾紛中較為常見,通常作為履行給付貨款或償還借款義務的公司無力清償債務時,債權人通常起訴公司及股東,要求股東按照《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對公司不能清償的債務部分在未出資部分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但適用該司法解釋前提是公司股東出資期限已經屆滿,故回到前述問題中即能否在非破產程序中要求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對此本文擬從實務案例入手予以研究。
二、據以研究的案例
原告博凱公司、互乾公司和被告圣譽公司系第三人瀾揚公司股東,被告蔣某某為公司法人。蔣某某和被告孫某某同時作為圣譽公司的股東,蔣某某亦為圣譽公司的法人。孫某某及蔣某某對圣譽公司出資尚未完全到位,公司章程記載股東蔣某某和孫某某認繳出資額,2025年的特定日期前為認繳期限屆滿日。后圣譽公司向瀾揚公司借款逾期未歸還,瀾揚公司監事未起訴,后二原告通過股東代表訴訟起訴,要求被告圣譽公司向瀾揚公司歸還欠款,同時請求為蔣某某以及孫某某按照公司法規定對瀾揚公司不能歸還的借款在出資不足部分承擔補充責任。
被告蔣某某、孫某某是否構成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進而應當對案涉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問題,存在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從被告蔣某某、孫某某約定出資認繳期限在2025年,惡意違反公司資本制度中資本充實原則,屬于股東濫用公司資本認繳制度的典型,使得公司長期處于零出資狀態,如果免除股東的責任,將放任股東濫用認繳制度利用公司法人獨立人格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故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第二種意見認為依照公司章程規定,被告某某和蔣某某出資時間未屆滿,新修正案尚未在公司章程體現時,公司章程規定的期限前被告孫某某和蔣某某按期足額繳清相應出資金額即不屬于公司法司法解釋規定的未全面履行或未履行出資義務的條件,補充責任不應承擔。
三、股東出資義務能否加速提前到期的法理剖析
就前述案例而言,在非破產程序中要求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意味著讓股東放棄預期出資期限利益,對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對此問題的處理,理論中形成正反兩種觀點。
(一)兩種觀點的碰撞
1.正方觀點——出資未屆履行期的股東在公司無力清償債務時出資義務需加速到期繼而承擔補充清償責任
理由為公司清償債務能力嚴重缺失,股東出資期限權益不再源于公司章程賦予而應即刻喪失,債權人正當債權優先保護應由其讓位。公司章程作出公司股東出資期限安排僅具有對內效力,不能對抗善意債權人。非破產程序中要求公司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進而承擔補充清償責任,符合現代商事交易高效便捷要求,避免通過破產程序的繁瑣,導致債務無法及時清償,損害債權人利益。
2.反方觀點——出資未屆履行期的股東無需承擔補充清償責任
理由為公司股東出資期限源于公司章程授權且符合股東和公司的整體權益,并且公司設立之初也無法預見公司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資不抵債情形,現有法律規定不明,不能推定公司章程作出較長出資期限的安排即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公司有限責任法定形態被隨意突破,公司法人面紗被任意揭開,公司股東承擔共同責任于法無憑。
(二)反對觀點正當性剖析
筆者以為,正方觀點過分強調對債權人的保護,且尚無確實法律依據作支持,值得商榷。反方觀點較為符合目前司法實踐,筆者予以贊同,理由如下:
1.公司股東出資加速到期所涉法律之限
破產法層面之限。在現行立法層面,能直接認定股東對公司出資加速到期的僅明確規定在《企業破產法》。該法明確規定破產案件立案受理后,債務人的股東的出資義務尚未完全履行的,其出資期限應當視為提前到期,按照規定繳納應當出資的金額,履行對公司債權人的債務清償責任。非破產程序中,并沒有明確法律規定公司債權人有權要求公司的出資人加速出資,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直接要求出資期限未屆滿的股東加速出資,缺乏法律依據。公司法層面之限。現行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規定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補充責任范圍為未出資本息的前置要件為未全面履行或未履行出資義務。公司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狀態方面包含不恰當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完全不履行。其中不恰當履行是指出資時間、形式或手續不符合規定,包含遲延出資。而遲延出資是指股東不按規定的期限交付出資或辦理實物出資財產權轉移。但前述案例所帶來的問題是,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是否當然涵蓋未屆實繳期限出資義務的情形,這在法條文義解釋層面確實存在爭議。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公司法解釋三出版的理解適用配套叢書中條文釋義中亦沒有涉及案涉情形的描述,應屬司法解釋設計之疏漏。2013年公司法改革后徹底放棄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采用認繳資本制度,而該司法解釋出臺于2011年,自然無法適應出現的審判實務新情況、新問題。筆者認為對此法條理解不宜作擴大解釋,因為司法對于公司內部涉及股東出資安排、分紅等事務原則上奉行有限度干預介入原則,尊重公司自己依據商業判斷對公司內部治理問題做出決策安排,是意思自治原則在公司法領域的具體體現。
2.權利義務平等保護應有之意
公司債權人和公司股東對公司享有的利益本質并無二致。二者的權利義務應受到同等保護。不應當對債權人所有偏向。另一方面,從債務產生原因而言,債權人和股東對公司權利義務均來源于各自合同約定和法律規定,債的相對性原則要求公司債權人不得逾越公司直接向公司股東追索債務或代公司行使應由公司主張的到期出資義務請求權利。此外,現代公司的章程公示效果,債權人應知曉公司公司章程對外公示中記載的股東出資情況和出資期限,理應承擔和公司交易產生的正常商業風險,而不能輕易將其風險轉嫁給公司股東,導致公司這一重要市場主體失去存在價值,顛覆基于公司獨立人格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穩定法律制度,亦避免在司法實踐中造成認知混亂,導致同案不同判結果。
3.個案中審慎適用揭開公司法人“面紗”制度
在審理中有觀點認為因被告圣譽公司的公司章程載明公司股東出資期限畸長,屬于惡意濫用公司獨立法人人格制度,應當適用《公司法》第二十條的規定否認公司獨立法人人格,由濫用權力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筆者以為此種論斷缺乏邏輯上周延性。就從本案債務產生時間而言顯然在公司成立之后,而公司成立之時內部設立公司章程尚無法預期公司對外交易情形,故以嗣后償債行為不能推斷在先股東出資期限利益設定存在主觀惡意確系不妥。維護公司獨立法人地位是公司法設立的重要價值取向,股東濫用公司有限責任和獨立人格且嚴重害及債權人權益時屬于例外適用公司法人否認制度情形。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理論上定義是指股東完全控制公司,公司已為形骸,成為股東的另一個代言工具或倒影,彼此不分的情形。最高法院公布的民事指導案例13號在類似案件確立的人格混同標準包括人事混同、業務混同和財產混同的“三混同”準則。但審判實務中舉證證明上述情形實為困難。債權人舉證能力有限僅能初步舉證,需要法院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分配舉證責任,以實現內心確認認定股東是否擔責。同時公司債權人舉證應當遵循民事證據規則中高度蓋然性原則,證明存在濫用公司獨立人格行為由股東實施以及該行為所產生的直接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方才完成舉證義務。否則法院不宜輕易認定并于個案中作出否定公司法人獨立人格的判決。此外,還應當注意的是,公司暫時不能清償債務則不能視為公司債權人利益即受到損害,而應當限定在公司拒絕或怠于清償全部債務或絕大部分債務的情形。而且即便是否定公司法人人格,要求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筆者認為承擔連帶責任的范圍亦應當限定在具有控制權利的股東,而不應波及其他股東,例如中小股東。
4.路徑解決之探析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以為在審判程序中對于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尚不宜直接裁判,但并不妨礙債權人在執行程序中將股東作為變更或追加的被執行人對象,承擔公司債務的連帶清償責任,即在執行程序中解決責任主體問題,體現審判程序和執行程序追求不同司法效果,確實保證債權人、股東依據程序法和實體法享受應有的法定權益。雖然在非破產場合法院不宜裁決股東出資義務在未屆出資期限情形下加速到期,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責任。但是為避免股東濫用用公司有限責任制和獨立法人人格制,不當轉移公司經營風險,損害債權人合法權利,應當對司法解釋中的相關規定進行周延性補漏,填補法律制度空白,切實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能夠順利實現。
四、結語
通過分析,筆者以為在非破產程序中主張要求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的請求有失正當性,缺乏法律依據支持,損害公司有限責任形態,公司債權人利益被過分強調并給予保護,無法顧及公司股東利益,故在非破產程序中不宜認定股東出資加速到期進而要求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但是這并不妨礙公司債權人通過其他正當途徑尋求救濟。
參考文獻:
[1]吳慶寶.公司糾紛裁判標準規范.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2]李建偉.認繳制下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研究.人民司法應用.2015(9).
[3]彭煒玉、胡哲敏.論認繳制度下股東出資加速的適用.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07-15(4).
[4]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解釋(三)、清算紀要理解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