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君子人格是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人格境界,為歷代知識分子所追慕。作為新時代的共產黨員擔負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百年”的歷史任務,更要修君子人格,引領社會風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到應有的模范帶頭作用。
[關鍵詞]共產黨員;君子人格;修養
[作者簡介]任廣峻(1975-),男,漢族,山東微山人,中共濟寧市委黨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
[中圖分類號] D2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5-0032-02
一、共產黨員要修“君子之德”
(一)做“仁愛”君子。“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君子的本質是“仁”,即“仁者愛人”,“仁”作為儒家思想的極高境界,它的具體含義是指“愛人”“愛他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悌,是孔子所謂“仁”的根本所在,有了孝悌這個根本,才能生出愛人的情感。“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由人之天性之愛的孝悌而至入的“泛愛眾”,即是把親子手足之愛從先天的血緣領域引申到了后天的人與人之愛的關系中去,血親之愛由個性之愛走向共性之愛——仁愛。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是黨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做合格共產黨員的基本要求。這就要視群眾為親人,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眾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群眾的滿意當作第一標準,真心誠意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成為人民群眾真心擁戴的好黨員、好干部,做一個“仁愛”君子。
(二)做“智慧”君子。“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論語·顏淵》)知是明白事理,是知曉他人。明白事理、知曉他人也是智慧的表現,所以,知也就是智。君子之“知”在《論語》中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僅是貴族社會所崇尚的知書達禮,多才多藝,風度翩翩的君子人格,還包括許多內容,如“君子不器”“舉賢才”等內容,這說明君子是一個智慧之人。
共產黨員做智慧君子就要加強學習。做到加強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加強業務學習,培養為民服務本領;加強文學修養,培養愛國民生情懷;學習不同學科增強不同的智慧與感悟,發揮做“智慧”君子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強化共產黨員的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
(三)做“忠勇”君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儒家把“勇”提到了獨立人格的位置,肯定了人人都有不可奪的意志。人在逆境中,在艱苦的環境中更要堅強,可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君子之勇,儒家認為君子的“勇”應該建立在“義”的基礎上,“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同時“勇”應該受到“禮”的約束,“勇而無禮則亂”。可見,君子尚勇且勇而有義,勇而有禮,君子之勇需以仁義禮智為規范。忠,盡己一心,公而忘私。儒家所言之忠就是忠誠信實,盡己以待人,即是一種在人際關系上的風險精神,公私觀上的公而忘私,忠于義理的責任意識。盡忠者,必能發揮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
面對各種困難和誘惑,共產黨員要以身作則,干事創業合乎君子之勇。一要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二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養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作風,處處識大體,重小節,用高尚的情操和品德養身、立威、服人。共產黨員的模范作用來自于行動而不是語言。這就要求黨員干部要誠實守信,求真務實,勇于探索,勇于擔當,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覺融入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安心工作,熱心工作,誠心工作,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忠于黨,忠于祖國和人民,爭做忠誠實干型干部,這才是君子之德,立身之本。
二、共產黨員要修“君子之樂”
(一)修君子的“學習之樂”。人從出生到死亡學習從未間斷,從哇哇學語開始慢慢通過學習了解這個世界。學習作為一種獲取知識交流情感的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紀這個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并掌握知識技能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方式之一。儒家認為學習應該一種樂觀的態度,以愉悅的心情去學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知識的學習感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以學習為樂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的效率,還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孔子從讀書學習中體會到人生的樂趣,在生活工作中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積極心態。
習近平強調“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領導干部加強學習,根本目的是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學習,不僅僅關系黨員、干部自身的發展進步,而且關系國家、民族的興衰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應當把學習作為共產黨員的其中一個基本責任,作為一個需要。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是每一個社會人必須確立的學習理念,它要求一個人一生中不僅要持續不斷地學習,以適應快速發展變化著的社會,而且要使學習“化”到工作、生活等人生的各個環節中去,融入到人生的每時每處,學習要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習要成為一種生存需要。作為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共產黨員更要成為學習型黨員。
(二)修君子的“追求道義之樂”。子貢曾經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貧而樂”,并非君子必定貧,也非貧本身有什么可樂,而是身處貧困而不改其樂。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樂,并非以簞食、瓢飲、在陋巷或疏食、飲水、曲肱枕之而樂,樂是因為作為君子能夠堅守自己心中的信念——道義,而不以貧累其心、改其樂。儒家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而其樂之所在,便是對道義的堅守。不符合道的富貴榮華,堅決不予接受,對待這些東西,如看待天上的浮云一般,無足輕重。強調君子求道義之樂,高于物質上的滿足。
作為一名黨員,作為先鋒隊,作為執政黨,作為領導核心,更應該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道義追求,對中國精神、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起著引領作用、關鍵作用。對馬克思主義的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踐行,就是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將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的為人民服務、讓人民幸福之中去,是大智大德,是無盡的快樂源泉和真正的人生永恒,是共產黨人的最大幸福。
三、共產黨員要修“君子之為”
(一)修君子的“正確義利觀”。“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不可求”之事,也就是不義之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重義輕利是君子顯著的人格特征,違背義的事情,即使再有利也不應當做,在面對利與義的選擇時,君子要“見得思義”。“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追求富與貴,無可非議,但不能因為追求富貴而傷害仁義。孔子不否認人有追求正當利益的權利,但孔子強調人對于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正當性的要求。
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社會也出現了各種思潮,利己、拜金、自私、道德水準下滑等現象不斷涌現。做為新時期的共產黨員,面對這種復雜的形勢,更要發揮自身的模范帶頭作用,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帶好頭,起好步,發揮正能量,感染身邊的人。做到要見利思義,先義后利,取義舍利,義利統一,終生取義。不否認個人的利益、個人的抱負和追求,作為黨員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的義利觀,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做到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利益,局部利益必須服從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必須服從長遠利益,使個人的理想、抱負和追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修君子的“外在氣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只有文質兼備,內外雙修,才稱得上君子。成為仁人君子,不僅有內在的道德,還須有外在的文采。外在文采,在這里也可以理解為外在形象,外在形象與內在修養相輔相成,“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最形象的總結。加強黨的建設,黨員形象的塑造是關鍵條件之一。黨員的良好形象,關鍵在于后天的塑造,在于長期的自我完善。同時,黨員良好的形象還來自于實踐,來自于廣大黨員群眾的監督,來自于黨紀黨規的約束。共產黨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直接關乎黨的形象,該說的話要說,不該說的話千萬不要說,不傳謠、不信謠、不發牢騷;符合群眾利益的,符合黨和國家利益的事,無論大小,該做的一定要做,“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真正做到群眾利益無大小。“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新時期共產黨員一定要樹立一種一心為民的樸素情懷,永葆人民公仆本色,真正俯下身子,全心全意解決百姓困難,能把黨和政府的好形象、好作風,樹在群眾家門口、立在百姓心坎上。
(三)修君子的“歷史擔當情懷”。“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修己只是君子的最低要求,作為君子,理應以安民濟眾為己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君子是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歷史擔當情懷和歷史使命感的偉大人格的體現。
敢于擔當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敢于擔當,是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政治保證,也是各級黨員干部的歷史責任,折射出黨員干部的政治胸懷、擔當勇氣和價值追求。新時代,如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世所罕見。共產黨員要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困難的挑戰,切實擔當起自身的歷史使命,堅持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負其責,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強烈的擔當精神和民生情懷,盡心竭力為人民服務,切實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參考文獻]
[1]古代典籍:《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