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極大的進步,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教育水平,教育者做出了不少的努力,大部分教育者為了適應當今教育發展潮流,對自身的教育方式進行了不少的改變與努力。通過本文的討論,筆者主要講述了課外實踐的重要性,并對我國初中科學教育發展現狀做出了簡單的評價,最后講述了初中科學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有機結合的探討。
【關鍵詞】課外實踐 初中科學 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179-02
根據我國新課改標準指出:科學作為初中必修課程,初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科學課堂應倡導學生結合課外的實踐活動,將課堂知識與課外環境有機結合,從而發揮科學自身的優勢,將對生活科學的探究作為課堂的突破點,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創新能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新的標準更加重視幫助學生從怎樣應用科學知識的側面去理解科學學科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因此教師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知識掌握水平,對自身的教育模式都進行了改變與完善,以培養學生從科學角度去認識生活、技術、社會發展的能力。促使學生能用科學知識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且鼓勵學生參與生活,增強學生對自然與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在面臨有關科學的社會問題與挑戰時,能夠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
本文以“電能”的教學為例,介紹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嘗試讓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試圖做到“科學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的教學目的。
一、新課引入
展示上個月的電費通知單,基于這張電費單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消耗的電能去了哪里?電能以什么方式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消耗的電能用什么測量?電能表是怎樣測量電能的?家中的電能表是否準確、該如何檢測?……基于這一系列的疑問展開課堂教學。
二、教學過程
疑問1:消耗的電能去了哪里?
教師活動:展示電視機、電熱壺、洗衣機等生活中常見用電器的照片。請同學們說一說這些用電器上能量的轉化。
學生活動:說出各用電器上能量的轉化。
師生互動:結合同學們的回答探討得出這些用電器在工作時消耗了電能,實質是電能轉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能。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熟悉的事例進行教學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疑問2:電能是以什么方式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的?
教師活動:“冬天搓手”伴隨的能量轉化是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引導學生說出該能量的轉化是實質通過做功來完成的。
學生活動:思考“電能是以什么方式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的?”類比于上述過程,說出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也是通過做功來實現的。
教師活動:總結得出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的過程就是電流做功的過程。為加深學生的理解,呈現練習題:臺燈和電風扇在工作時電流的做功情況。
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臺燈工作時,通過電流做功將電能轉化成光能和熱能;電風扇工作時,通過電流做功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和熱能。
教師活動:評價學生的回答,導出電功這一概念,以及度和焦耳間的單位換算。進一步強調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設計意圖:通過類比、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深入掌握電能的轉化。為了便于學生掌握新知識,在練習中所涉及的用電器盡量選用生活中能經常接觸到的。
疑問3:電能表是怎樣測量電能的呢?
教師活動:展示電能表,讓學生說出電能表的作用以及電能表上幾個參數分別代表的意義。
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
教師活動:展示前一天早上6點和晚上6點家中電能表的照片,請同學們幫忙計算這一天家中消耗的電能。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消耗的電能是57kw·h。依據是用晚上6點的示數減去早上六點的示數。
學生活動:學生對以上同學的回答進行評價,指出計算得到的數值太大了,不符合實際。學生相互討論,最后發現問題出在讀數上,在讀數時沒有注意小數點。根據正確的讀數方式,最終更正了計算結果是5.7kw·h。
教師活動:某段時間電能表上先后兩次讀數之差,就是這段時間電路消耗的電能,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讀數法。并再次強調,在讀數時,注意小數點。緊接著,我又問:當用電器、用電時間都較短的情況下(如:只消耗0.05度電時),又該如何從電能表上讀出消耗的電能。讓學生聯想到剛才電能表上的其中一個參數600r/kw·h,先用具體數據,讓學生進行大致計算,再讓學生自己歸納公式:W=n/N(n:圈數、N:轉速)。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做計算法。并配合習題進一步鞏固。將學生的計算過程進行展示,讓學生進行互評。
1kw·h很抽象,為了讓學生有更具體的認識,配合了3張生活中的圖片,1kw·h可供節能燈工作約100h,空調工作1h,電視機工作5h。繼而讓學生思考:相同時間內,哪個用電器消耗的電能最多?哪個用電器消耗的電能最少?得出電流做功有快慢之分。從而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電功率。讓學生通過類比的方法(類比機械功率)描述電功率的概念、它描述的是怎樣的一個物理量、計算公式、單位和物理意義。并配合練習進一步鞏固。
接著,我又展示了幾張家中用電器的銘牌,讓學生從銘牌上找出各用電器的電功率。并將各用電器的電功率及每天的用電時間進行匯總。原本是預計讓學生進行計算,1個月(以30天計)內消耗的電能。但是實際上課時,由于時間關系,這部分內容沒有讓學生進行計算。我描述到:按照每天家里用電器的使用情況,老師算了一下,1天大致用5~6度電,一個月就是150~180度電,但是上個月我們家竟用了250度電。
疑問5:家中電能表計數是否準確?如何用簡便方法檢測?
讓學生分小組討論進行實驗探究。在小組探究中,加以引導。根據實驗目的:探究家中電能表計數是否準確?經過學生小組討論基本確定有兩套實驗方案。方案1、關閉所有用電器只讓一臺空調工作,工作一定時間t,從電能表上讀出空調消耗電能W,求出空調的功率P,將P與空調銘牌標注的功率做比較。方案2、關閉所有用電器只讓一臺空調工作,工作一定時間t,從電能表上讀出空調消耗電能W1,根據空調銘牌標注的功率P,求出這段時間空調消耗的電能W2,將W2與W1比較。實驗方案確定以后,讓同學們選取其中一個方案嘗試將實驗步驟寫下來。方案1:①關閉家中所有用電器讀出當前電能表上的示數W1;②開啟一臺空調讓它工作1小時,記錄電能表的示數W2;③計算該1小時里空調消耗的電能W2-W1、從而計算空調的電功率P;④將P與空調上銘牌標注的功率P相對比。方案2:①從空調銘牌上讀出空調的電功率P;②關閉家中所有用電器,讀出當前電能表上顯示的電能W1;③只讓一臺空調工作,工作時間為t;④關閉空調,讀出這時電能表上顯示的電能W2;⑤該段時間空調消耗的實際電能W實際=W2-W1;⑥計算該段時間空調消耗的電能W理論=P×t;⑦比較W實際和W理論的大小。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從而達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效果。
三、課堂反思
本節課,以生活中的一張電費單導入,圍繞這張電費單解決5大疑惑,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并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進一步鞏固,從而達到科學知識源于生活,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的目的。在科學備課組同事悉心指導下,本節課順利完成,整堂課上,學生的參與度較高,師生之間的互動也較為自然。但是在很多環節上,還有一些不足。比如說:生生之間的互動較少、教師引導較多;在用計算法測量電能這一環節上,花費的時間較少,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有些欠缺;最后的實驗探究中,花費的時間較少,導致節奏有些偏快。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反饋,注重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
四、結束語
初中科學作為基礎課程,不僅能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科學疑問,還是日后物理化學課程的基礎,因此促進提高初中科學課堂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內容。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能讓學習更貼合實際,還能極大的提高學生的科學水平。在學習過程中,突出實踐性。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主要采用觀察、實驗、探究、制作、參觀、調查等“做中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造力。同時還要注意突出趣味性和實用性。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發展實際,在應用中學習科學。
參考文獻:
[1]莫零,席廣濤,李焰斌等.初中生物課外探究活動的調研與實踐——以廣西桂林市初級中學為例[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4(03):219-221.
[2]戴賓.關于開展初中生物課外探究實驗的實踐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16,12(08):61-61.
[3]徐廣春.重視科學課外探究實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2,11(02):28-28.
[4]楊銘,申長有.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與維度的研究--以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4,06(07):178-179.
[5]杭小麗.新課標下農村初中開展科學課外實驗的實踐與探索[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1(04):202-203.
[6]陳云波.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實踐初探[J].成功(教育版),2011,19(09):148-148.
[7]王麗云.基于小學科學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的小學生地理科學素養培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8]鞏玲.探析課外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3,31(12):37-38.
[9]安鳳仙.初中生物課外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J].新校園(中旬刊),2016,11(02):101.
[10]唐麗娜,李亞軍.談初中生物課外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5,17(38):149-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