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陳宣宏 崔嘉瑄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閱讀這一傳統獲取信息的方式產生了“泛在”化、娛樂化、碎片化等顛覆性變化,而近年來多元數字化的發展以及自媒體形式的出現,又使得閱讀又呈現出其獨特的交互性的新趨勢——然而,閱讀的本質卻從未改變,人們只有不斷地深入閱讀,體驗并適應數字化生存方式,了解新時代的精神本質和生存法則,才能從容、理性、睿智地面對新世界、新生活。
關鍵詞:閱讀;數字化;互聯網;自媒體
一、傳統閱讀向數字閱讀的轉變
閱讀的本質,是人們通過間接渠道實現對知識和信息的獲取。通過閱讀,人們掌握了不能通過自己的五官感知親自體會到的色、聲、香、味、觸覺等,文字使我們超越了我們的身體,超越了時空,使文明跨越時空進行傳遞。
曾幾何時,紙媒作為閱讀信息的重要載體,一度為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然而,自從有了廣播、有了圖片、有了影像,傳統的紙質圖書、期刊、報紙的功能就在一日日被補充、被完善。隨著電腦、網絡、手機等數字媒體的發展,對人們的閱讀時間、閱讀內容、閱讀形式均產生了較大沖擊。一方面,閱讀越來越變化無處不在,閱讀“泛在”化;另一方面,數字閱讀呈現出顯著的娛樂化、碎片化和社交化現象,同時媒體影像化、圖片化,使閱讀的定義在重新被改寫,可以說與閱讀相關的所有方面,包括閱讀的內容、讀物的產品形式、人們的閱讀行為模式、閱讀的結果等都在發生顛覆性變化。
信息化社會,生活工作的節奏快,新書多,新知識、新需求多。網絡通過建立一個平臺,組織一批人,挑選一批好書,然后把這些書中最精華、最有價值的核心思想觀點定期提煉濃縮成“精華本”,設置成“手機報紙”、“電子雜志”、“網絡作品”、“新書精讀”、“視頻精選”、“每日英語學習”等多個欄目,通過電子網絡渠道,包括手機、郵件、互聯網門戶網站,采取有償使用與無償使用相結合的方式,推送給有需要而又行色匆匆的人們“快讀”,讓濃縮的思想惠及更多的讀者,讓濃縮的精華產生更大的價值。
除了快讀、“娛讀”之外,“聽讀”也成為重要的閱讀方式。前段時間,在國內極具創新力的“浙商”為了改變“一年人均讀書不足兩冊”的現狀,專門成立了“讀書會”、“講書堂”,企業家沒時間選書,讀書會有推薦,企業家沒時間看書,“講書堂”為企業家講書,這種新的閱讀方式竟也風靡一時。信息技術改變了一切。“隨時隨地隨需”的閱讀時代已經從夢想變成現實。
二、數字閱讀呈現的新趨勢
手機、平板電腦、數字電視等迅猛發展,云計算基礎下的多屏共讀成為現實。移動互聯網以及手機、Pad等移動終端的發展與普及,滿足了人們在移動中對內容的需求,隨時隨地生產與消費內容,也正在成為讀者的一種閱讀習慣。
以APP客戶端、二維碼等為代表的新型數字傳媒入口發展迅猛,使門戶、搜索引擎的作用在弱化。數字閱讀方式進一步移動化和傻瓜化。微博、微信異軍突起,兩者推動下的碎片化閱讀、社交化閱讀獲得進一步大發展。微閱讀進一步流行和泛濫。傳統大眾媒體進一步退位。閱讀渠道和閱讀內容被改寫。
互聯網在改變人們閱讀方式的同時,由于其獨特的交互性,還改變了人們閱讀的被動狀態,使得“人人都是作者”成為可能,像WIKI百科就是閱讀與創作渾然一體的典范,這也標志著閱讀已經從1.0進入了2.0,從單純的“閱讀”變成雙向的“閱作”,以Self publish、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型媒體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正在成為新的主流。在日本,2006年文藝作品銷量排行榜前10部作品中有4部屬于手機小說,手機小說已在日本文學界占有一席之地。著名尼姑兼作家瀨戶內寂聽在86歲高齡之時創作了其首部手機小說《明天的彩虹》,更是有325萬讀者上網下載。在美國,從2008年開始,自助出版的圖書品種就超過了傳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品種。可以預見,隨著手機閱讀的進一步普及,將出現“人人是讀者”、“人人是作者”的閱讀盛景。
根據這一變化,克萊·舍基(Clay Shirky)提出一個新概念:“認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其核心主題是,隨著在線工具促進了更多的協作,人們學會更加建設性地利用自由時間來從事創造性活動而不僅僅是消費。分享、對話、協作、人人參與,構成了認知盈余的基礎,也構成了新的信息化生產與生活模式。舍基提出,人們正經歷一個樂于創造和分享的年代,由于技術使創造和分享變成可能,我們將看到一個人人參與的新時代。
三、在數字閱讀時代提升我國國民的閱讀量
互聯網雖然改變了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但并沒有改變閱讀的內涵與實質。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有著做人要知足、做事不知足、讀書知不足的傳統。古人認為,讀書可以治愚,“凡智愚無他,在讀書不讀書”。讀書不僅具有培養氣質、提升情操的作用,還有提高社會地位、改善生活水平的作用。雖然中國一直有重讀書的優良傳統,但目前我國的圖書閱讀卻不盡如人意。在我國圖書閱讀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閱讀圖書只有4.5本。這個數字與猶太人的64本、前蘇聯的55本的閱讀量相比,相距甚遠。上面所述的電子閱讀的出現為我們實現超越提供了可能。只要我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實施電子圖書發展戰略,出臺相關的產業政策,推動傳統圖書產業的升級和革新,就一定能夠順利推進全民閱讀、不斷提升全民的閱讀力,做一個沒有書香的書香大國。
當前,信息化浪潮一次比一次更猛烈地沖擊著我們的“頭腦”,只有不斷深入閱讀,體驗并適應數字化生存方式,了解新時代的“精神本質”和“生存法則”,培育出一種“世界眼光”和“世界精神”,才能從容、理性、睿智地面對新世界、新生活。新時代讀什么書?必須結合世界發展大勢和個體的實際需要來制定閱讀路線圖,從中尋找規律,進行創造性的理解,把別人的知識、經驗、觀點轉化成自己的一種生命體驗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關于新媒體發展對國民閱讀行為影響的調研分析[D].張曉旭.浙江大學.2014-07-01
[2]“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十大結論[N].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