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知 龔婷
【摘要】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所以民族音樂文化也有著很悠久的歷史,而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元素的融合更能表現出深厚的國家文化背景、音樂語言、旋律氣息、音響特性等。作為最古老民族之一——羌族,羌族人能歌善舞,其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無歌不行,無舞亦不行”的說法,但是由于羌族沒有自己文字的記載,所以羌族除了用語言來傳遞信息之外,他們還會用自己獨特的音樂與舞蹈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色彩。然而采用音樂劇這一形式與其融合更能把羌族文化通過現代舞臺手段體現得更加國際化。
【關鍵詞】羌族音樂文化 《根》 音樂劇 融合
【基金項目】課題及基金項目:”四川音樂學院科研經費支持”;四川音樂學院一般院級科研項目;項目名稱:對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元素融合的中國音樂劇探索,項目編號:CY2015103。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268-02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形成我國“多元一體”的格局,文化交融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感是共同的紐帶,文化是共同的根脈,各民族的藝術是思想情感中最原始的模仿和反映。
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國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民族文化之風,音樂成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成為另一種語言符號,“音樂是世界的共同語言”,而音樂劇這一特殊的舞臺樣式更是成為了講述故事、表達情感、抒發情感、傳遞情感的工具。
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藏、羌、彝是這里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形成極具特色的藏、羌、彝文化帶,羌族音樂成為文化帶上一個脈絡,羌族民歌歷史悠久,在現代社會環境影響下,特別是汶川"5·12"特大地震后,它的保護與傳承更有必要、更受重視,將羌族民歌運用入音樂創作就是很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方式之一。
在羌族音樂劇《根》里,正式描寫了一幫當代大學生在地震災后重建的過程中,與羌族老鄉們共同戰斗,整個音樂劇大量采用羌族音樂的配器,通過爵士音樂風格的編曲,把具有歷史悠久文化的羌族音樂中那遠古游牧生活的特點,和岷江上游山區農耕生活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主要有儀式歌、酒歌、薩朗歌舞、勞動歌、山歌(原生態)等。羌族自稱“爾瑪”源于古居一代的西戎牧羊人。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無文字。羌族音樂種類很多,羌人唱民歌時也是很有講究的,羌人唱民歌的時候要分不同的場合唱不同類型的民歌如:勞動、節慶、婚嫁、喪禮、祭祀等。因此在《根》的音樂劇里,也重點展現的這些場景。
一、《根》中關于勞動的音樂場景
勞動歌屬于羌族民歌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民歌,主要有地歌、收割歌、打場歌和撕玉米皮歌等。其中有的節拍較為規整,有的節拍較為自由。形式主要有獨唱、齊唱和對唱三種。有的節奏舒緩、曲調悠揚,有的則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在羌族勞動人民的眼中,歌聲是勞動的伴侶,勞動也離不開歌聲。因此,民歌在羌族勞動人民的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羌族民樂的勞動歌中又分為個人勞動歌和民族勞動歌,一是,曲調與動作保持一致的歌曲。這種歌曲需要集體勞動的協調性,由一個人作為指揮者引導勞動和演唱,眾人聽從指揮跟唱合作。這種指揮者一人充當領唱者,眾人充當和唱者的演唱方式稱領唱與和唱,簡稱“一領眾和”。此類樂曲由領唱部分的歌詞內容“領歌”與和唱部分的“和歌”兩個部分構成。如《志愿者之歌》、《勞動場景》。
二是,曲調與動作不完全一致的歌曲。這種歌曲不需要集體勞動的協調性,由一人演唱,演唱時敘說勞動的內容,描述特定環境下的勞動興趣,時而加入特定勞動動作的節律來提升勞動的功效。眾人各自完成自己的勞動動作,如《羊角花開的地方》、《納吉納那》。
勞動歌中有節奏的調子,包括部分配器,演唱時敘說的部分都是現代爵士音樂的來源,而劇中表達勞動場景的舞蹈編排風格也與其相似的結合了羌族舞蹈和爵士舞蹈的基本元素,曲式規整,節奏性強。
二、關于儀式的音樂場景
儀式是指一系列正式的、具有可重復模式、表達價值和意義的行為活動,這些行為動作通常不具備直接的工具性目的。在羌族音樂中儀式歌分為婚禮儀式歌和祭事儀式歌,祭祀儀式歌又分為葬禮儀式歌和出征儀式歌,如《喪歌》、《罪惡帶走》、《孝順父母》、《團圓歌》、《波澀》,《出征歌》、《打獵歌》等等。在《根》音樂劇中,展現了羌族最古老的新年儀式《薩朗》,其中唱法和舞蹈動作的編排都有講究,所唱時間也有講究,儀式歌是羌族民歌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劇中表現的祭祀曲調恢弘,婚禮歌曲調式古樸,融合了大量的現代流行元素的音樂表達方式,歡快而又莊嚴。歌詞的內容主要是一些吉利和祝愿的詞語。
三、羌族音樂結合音樂劇的表現方式和表達形式
民歌的旋律本身就存在于民眾生活中,所以羌人唱歌時不只可以傳遞信息它還反映出自己內心情感的表達,但是根據地域的不同民歌的種類出現多樣性特征,除了對唱、獨唱外,還有男生或女生的重唱、合唱以及混聲合唱等。在本地的羌族人認為“唱一個聲部不好聽”所以就形成了這要以男、女于羌族人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樂趣之一,《根》劇中最大舞蹈場景就是《薩朗》,羌族人稱集體舞蹈為“薩朗”漢族人稱“鍋莊”——作為羌族最有代表性的歌舞類型,其表現形式最常見的是男、女為兩組圍在空地上形成圓圈式隊形,在唱歌跳舞的狀態下順時針旋轉,演唱方式主要為男女對唱,男生唱一個樂句女聲就要以卡農的方式重復前面男生聲部的旋律,并以高亢、豪邁的吆喝結尾。舞蹈上大量采用祭祀祝酒的舞蹈動作,展現其宗教儀式的神秘與神圣,劇中志愿者們,在這樣具有濃厚羌族特色的音樂中舞動具有現代爵士舞蹈元素的動作,展現了民族與現代文化的沖撞與對比、發展和創新。給觀眾強烈的視覺享受的同時更能享受美妙的聽覺藝術。
四、從羌族音樂到民族音樂劇
音樂的演變中,“借用”與“變用”是兩種方式,也是羌族音樂到現代音樂的必經之路,“借用”是以作曲家直接借鑒運用某種民族音樂語言的一種思路。這種最為直接的借用方式也是對民族音樂語言借用表達的最簡單的呈現方式。通常表現為如在旋律、節奏因素借鑒中,完整或部分直接借用民族旋律或民間節奏特征。
“變用”是作曲家在融匯民族音樂語言的另一種思路它是作曲家常常使用的一種方式。如果說“借用”太過直接的呈現民間音樂語言而使作品過于傳統沒有現代作品的趣味特征,那么“變用”則是非常恰當的思路來借鑒民族音樂的旋律特征、節奏特征以及音色特征。在旋律中體現為將旋律進行變化處理、使民族旋律賦予現代氣息;在節奏特征中體現為變化民間數列型節奏的節奏數列、豐富擴大戲曲節奏的板式特征等;而在音色特征則體現為對民族樂器的多方位、深層次的開發運用以及將外來樂器賦予中國特色等方式“變用”這種靈活
的運用方式既可以豐富使作曲家所采用的民族因素,又可以賦予民族因素新的趣味性和特點。
第三種思路,“意用”之“意”,意為在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刻認識及理解的基礎上,抽象概括民族音樂因素來加以運用。“意用”擺脫了對傳統音樂因素的旋律曲調的依賴,創作出獨具中國民族文化思維方式的作品。例如《根》在創作思路上是將其定義為“非傳統文化戲劇思維”的音樂劇作品;劇中《何處是我方向》、《馬光的離開》、《父與子》等音樂作品均表現出“言有盡而意無窮”深遠意蘊。這些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特征以及現代音樂劇思維方式密不可分的。“意用”也在世紀中國作曲家音樂創作中借鑒民族因素的重要方式,在逐漸發展的作曲技法中形成一種獨特的力量。它反映出民族音樂在打破傳統編曲系統、不斷挖掘本民族新時代聲音的不懈努力。也預示著羌族音樂,中國民族音樂劇將走向世界舞臺的巨大潛力。
五、結語
羌族作為最古老的民族,羌族音樂亦作為直接上最古老的音樂,羌族音樂劇《根》通過現代音樂劇的表現手段,將這“云朵上的民族”經歷了地震災害后人們勇敢的重建家園的故事,從起步、繁榮、發展的十余年歷程表現的感人至深。同時我們也驚嘆于現代音樂劇給民族音樂帶來的創新力量,在民樂的基礎上融合了西方音樂表達的方式風,使新民樂推陳出新。在舞蹈的編排上羌族舞蹈與西方爵士完美的結合,使其舞臺張力渾然天成,劇情中更是以當現代大學生闖入古老而神秘的羌寨,與老羌寨的村民們帶去了新生力量的關懷和幫助,而更為人們所接受的是以情感為紐帶的大民族情懷。
參考文獻:
[1]崔善子、金藝風《羌族音樂分類再思考》,《民族藝術研究》2015(2)
[2]肖珣《羌族民間音樂》,《成都師專學報》1996(2)
作者簡介:
王小知(1981-),女,四川成都人,四川音樂學院戲劇系講師,研究方向:表演學,藝術學。
龔婷(1984-),女,重慶萬州人,西南民族大學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文學;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