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一薇
【摘要】隨著科技教育的日漸深入人心,科普活動在全國各地頻繁開展,對活動的效果評估也越來越重視。本文通過分析美國NSF對其資助的科普活動效果的評估框架,為我國科普活動效果評估工作的開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科普活動 評估 效果
【中圖分類號】G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25-01
科普活動是在一定背景下,以促進公眾智力開發和素質提高為使命,利用專門的普及載體和靈活多樣的宣傳、教育、服務形式,面向社會、面向公眾,適時適需地傳播科學精神、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實現科學的廣泛擴散、轉移和形態轉化,從而取得預想的社會、經濟、教育和科學文化效果的社會化的科學傳播活動[1]。在科學技術發展日益成為社會重要推動力量的今天,普及科學知識、理念的活動也越來越收到大眾的重視。科普活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一、科普活動評估的類型
評估一詞近年來被頻頻引用,尤其是在投資領域。但科普活動的評估屬于社會度量科學的范疇,指的是根據一定的評估理念、評估方法和評估手段對科普活動開展測評的過程。對科普活動進行評估,可以合理有效地配置資源,進一步提升科普工作的效率,進而對提升國民素質、增強國家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的作用。
科普活動類型眾多,所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評估分為多種類型。
按照時間順序,科普活動評估可以分為預評估、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預評估是指活動開始實施之前進行的評估,即對活動的目標需求、活動可行性、受眾對象的知識背景的分析與評估。形成性評估是指活動進行期間任意一個時間點進行的評估。它的目的在于檢查活動的設計或者評估實施過程中的重大變更及其影響,診斷實施過程中困難、問題,尋求對策和出路[2]。總結性評估是指活動結束后進行的全面系統評估,目的是通過分析評估找出項目的優缺點,提煉出有效的反饋信息,為后續活動的開發設計提供經驗教訓。
按照評估者來源,科普活動評估可以分為自我評估、外部專家評估與參與式評估。自我評估是指活動實施者進行的內部自我評估,其優勢在于實施者對活動內部結構與運行機制較為了解,容易操作和執行,其評估成本較低。外部專家評估指的是活動方聘請第三方外部專家進行活動評估。相較于自我評估,專家評估結果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規范性,更為客觀公正且易于被大眾所接受。參與式評估指的是活動執行者與活動參與者同時參與設計評估指標選擇、搜集整理數據以及分析結果的全過程式評估。其最大的優勢在于避免了以往活動參與者只能被動接受評估而沒有發言權的情況。
二、NFS科普活動效果評估框架的分析
美國的科普活動評估走在世界的前沿,世界各國評估的演變和發展均受到美國的影響。其中最具有典范意義之一的便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簡稱NSF)資助的科普活動,NFS對科普活動資助的同時會采取以下四個步驟監測活動的執行情況。首先,要求活動確認目標受眾及影響;其次,設計相關產品以達到預期效果;接著,通過獲得項目組和合作方的成員名單,確保其有能力達到預期效果;最后,撰寫總結性評估,描述取得活動效果。其中,活動效果的總結性評估的主要依據便是NSF提出的評估框架。其主要目的是為資助活動提供系統的評估手段,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NFS活動效果評估框架按照時間順序可以歸類為總結性評估,按照評估者來源分類可以劃為外部專家評估。其評估的重點在于測量活動的效果,評估框架從知識、興趣、態度、行為和技能五個維度對效果進行評估,具體評估效果分類如下:知識維度,其定義為目標群體對科學話題、概念、現象或理論的熟悉、理解、精通、領會發生的可測量變化。具體表現為a)參與者在活動結束后能夠用語言或圖像表達出對活動相關內容的知識、意識和理解;b)參與者能夠聯系活動內容和實際生活,從活動中習得科學知識;c)活動后參與者能夠在增強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做出推論或是成為未來繼續學習的經驗基礎;d)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者對科學概念的記憶情況。興趣維度,指的是目標群體對科學話題、概念、現象或理論的興趣、好奇發生的可測量變化。具體表現為a)參與者參與活動后,引發的正面或負面情緒;b)引發新參與者或者原本不感興趣的參與者的短暫或長時間的興趣;c)產生興趣的參與者愿意進一步參與類似活動。態度維度,指的是相對之前,參與者對科學的看法、觀點、立場發生的可測量變化。其具有相關表現為:a)參與者的態度變化可能比較小,也可能不一定是積極的;b)參與活動的行為可能會使參與者產生以前不存在的態度或改變態度;c)其態度變化可以是針對特定人群、職業、科學問題、理論。行為維度,其定義為通過參與活動的經歷,使得參與者在特定活動中產生特定的行動或表現的可測量變化。具體表現為:a)對于科普活動來說,評估參與者發生長期行為變化比較困難,但可以評估一些細節之處的變化;b)參與者在活動結束后愿意自發獲取知識。技能維度,指的是特定的能力得到發展或強化的可測量證明。具體表現為:a)參與者學會之前不會做的、科學相關的事情;b)參與者在現實生活中積極使用活動中習得的科學相關的技能;c)參與者習得一些典型的科學技能,比如探究的能力、使用科學儀器的能力、在活動中學習的能力,以及其他與科學相關的能力[3]。
三、NFS科普活動效果評估框架的應用
NFS活動效果評估框架是一個非常靈活的指導意見性文件,對項目評估的限制和約束非常小。通過篩選出所需指標,修改后的NSF評估框架可以應用于當前我國科普活動的效果評估中。當前,雖然科普活動評估越來越受到舉辦方的重視,但是評估的流程比較簡單,評估方法也多是經驗和感性判斷的結合,并不能提煉出真正有效的反饋信息,也不能為后續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價值的經驗教訓。使用NSF評估框架可以從五個維度對效果進行全面且對多維度的評估,得到完整的、有效的總結性評估報告。相對于我國現階段的探索水平,美國對科普活動的研究和效果評估都有了初步的探索,我們需要在借鑒美國現有評估實踐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設計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科普活動效果評估指導方案,最終引導我國科普評估領域的整體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景佳,韋強,馬曙,廖景平.科普活動的策劃與組織實施[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20-21.
[2]張晶.科普項目評估:理論模式、指標框架及相關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3.
[3]溫超.美國科技類博物館展覽效果評估分析——以NSF項目展覽效果評估案例為例[J].科普研究,2014,9(02):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