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近日,一8歲男孩狠推孕婦并輕描淡寫地表示“只想實驗一下看能不能流產”的新聞著實讓人驚出一身冷汗。“5歲男孩將2歲女童關進電梯,致女童墜樓身亡”、“小男孩要炸雞不成,將姐姐推下地鐵”、“看動畫片嫌吵,男孩割斷樓外施工人員安全繩索”……搜索新聞不難發現,各種“熊孩子”制造的恐怖事件真是不少!
三到六歲已形成90%的性格
相信很多人都一樣,對熊孩子們又氣又恨。頂著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抱著“我是小孩子”的免死金牌,肆無忌憚的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一次次跨越常規的界限,人們對此難道就無計可施么?
調查顯示,孩子在三到六歲時就已經形成了90%的性格,人生接下來的數十年不過是10%的范圍里微調而已。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格,會在他開始認識和接觸世界的短短數年間成型。有教育專家表示,進行正確教育的主要障礙不在于兒童,而在于家長。家長不負責任的托辭,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強化著這樣一個印象:孩子你沒錯。而周圍人的容忍,則又進一步強化這個信號:你的行為,不會帶來任何的后果。但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是孩子。等他的年齡走在心智前面時,這個世界就不會再繼續包容下去。
別給熊孩子貼標簽
“熊”是孩子的天性之一,是孩子對外界的探求和認知,孩子們樂此不疲的調皮和淘氣本身可以看做是對外界的探險?!靶堋辈⒉豢膳?,可怕的是因為沒有引導和教育,孩子只剩下“熊”。更可怕的是,由于孩子內心敏感又缺乏辨別能力,容易被大人貼的標簽影響,一旦其內心認定自己就是“熊孩子”,可能再也不接受別的設定,并且積重難返。
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從科學的角度證實,幼小的孩子,確實不具備同理心——同理者,即推己及人,換位思考。他們不知道別人,別的生命和自己一樣也有情感,也會感到疼痛與痛苦,高興與喜悅。在他們的心里,世界只有一個“我”——所有的其他東西都是為我服務。他們是極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這“惡”并非來自真實的邪惡,而是無知。不幸的是,有人可能一輩子都保留著這個由于生理發展的不完善導致的暫時性認知錯誤。
“壞孩子”熊孩子別混為一談
郭德綱曾戲言:“孩子在街上走,穿著打扮看出娘的手藝,說話辦事顯示爹的教養。”父母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并不是一張房產證或一部車,而是立足于社會的教養。
家長是孩子言行的責任人。孩子的言行不僅代表他自己的形象,更代表了他的家教。世間從來沒有絕對的自由,教養本身就是一個讓天性和社會性慢慢磨合的過程。聰明的父母會把這份教養,灌注進生活中的點滴。
而且尤其要引起重視的是,“壞孩子”、包括心里不健康的孩子不等于熊孩子。很多孩子的所作所為已經完全超出了熊孩子的界限,我們不能用簡簡單單的一句熊孩子來為他們和家長開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