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玲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素來具有綜合性、豐富性的特點。美是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如何培養好學生的審美情趣也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文章就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美學教育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 美學教育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048-01
一、語文審美教育的特點
1.形象的間接性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以語言文字作為信息交流的符號的,這種符號并不能直接顯示人和事物的形象。當我們閱讀語言文字后,必須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依靠自己對人或事物的形象記憶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才能把語言文字轉換成相應的意象,從而獲得美的體驗。形象的間接性這一特點,要求語文教師靈活地運用美育理論,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去創造美的情感、美的意象。
2.情感的蘊含性
美感具有動情性,反映了主體對于對象的情感態度,能給人以精神上的激動與滿足。美育的這種情感性,在語文審美教育中也充分表現出來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采取多種方法去挖掘、領會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我國古代語文教學中有一個獨特而重要的理論范疇——“味”。《文心雕龍·隱秀》說:“深文隱蔚,余味曲包。”現在,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和寫作,也要十分重視對語言文字的辨味、體味,要引導學生在讀寫活動中對語文材料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加以認識和審美,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3.啟蒙的愉悅性
語文審美教育的實施,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小學生處在學齡初期到學齡中期,他們接受的語文審美教育是啟蒙性質的。對小學生去講美學的理論知識、去作審美的理論分析,顯然是極不恰當的,也是不受歡迎的。教師要努力創造具體、形象的美的情境和美的意象,還要十分注意采用帶有直觀性、形象性的一些教學手段,以生動活潑、新穎有趣而且充滿稚氣的形式,去實施語文審美教育,使孩子們能以自己純真的童心領略到審美活動的極大的愉悅性和趣味性。
二、小學語文課堂中美學教育的方法
1.打開傳統思路,豐富教學方式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運用的學科,其教學方式肯定能夠做到豐富多樣化,興趣是最棒的老師,只要打開傳統的教學思路,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必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美,既有教師授課的語言和肢體之美,也有文章本身意境之美,使學生能夠仔細體會語文課文的藝術之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求知提供了內因條件;再則有興趣就會減輕疲勞感,就不會感到負擔過重,感覺到的是剛剛適度。因此,筆者建議,在教學過程中一可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如音樂、圖片、詩歌甚至舞蹈等,放一段配樂詩可增強學生對美的感知力,一張唯美的自然風光圖可增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心中涌動起強烈的情感表達需求。
2.多角度去講讀課文,品味美的情意
(1)圖文并茂,感受意境美
比如教學《桂林山水》《草原》等,可配用多媒體課件再現圖像,讓學生在形象鮮明,色彩明麗的圖像上欣賞到美的意境。“漓江靜、清、綠的水”,“桂林奇、秀、險的山”,“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不茫茫的草原……”都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小詩,這樣的意境美,使學生感到無限樂趣。
(2)對比分析,感染形象美
在比較中產生的形象美,能使學生既受到了感染,又提高了認識。例如講讀《一夜的工作》時,可讓學生歸納總結:
房子是高大的宮殿式結構,室內的陳設卻非常簡單。
總理辦公的用具很簡單,而工作量卻如此之大。
總理工作那么繁重,而休息的時間卻如此之少。
總理如此勞累,而生活卻如此簡樸。
總理讓人抓緊時間去睡,而自己卻不斷地工作。通過對比,讓學生探究人民的總理一心為民的崇高的內心世界,概括總理日理萬機、任勞任怨、工作認真、生活簡樸的高尚品質,愈加使人感到總理的偉大,愈加使人敬愛總理了。
3.挖掘教材美育因素,培養學生審美素質
(1)讓學生憑借課文感知美
如《黃山奇石》《荷花》《桂林山水》《記金華的雙龍洞》等,通過學習這些課文,不但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提高欣賞美的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二)引入意境感受美如教《荷花》一課時,可創造意境,讓學生觀賞荷花的彩色圖片,聽配樂錄音,以及生動的語言描繪和學生的表情朗讀、口述等方法,將學生帶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去,使學生得到一次美的享受。
(2)表情朗讀抒發美
如《小小的船》這首兒歌講讀后,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除按常規指導學生注意恰當的停頓和讀出邏輯、語法重音之外,還可指導學生讀出“彎彎”“閃閃”“藍藍”等疊詞所表達的可愛、親切、贊美的感情。特別是啟發學生邊看圖片邊想象詩中的情景,激發其內心感受,把詩中的內容清晰、形象地再現于自己的腦海中。
4.利用學科優勢,注重情感交流
語文科目本來就具有研究情感表達的作用,因此在激發學生各種感情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科差異,積極利用語文科的優勢,與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情感交流。其交流方式有兩類,一類是情感鼓勵,比如學生獲得較好的成績或者某一方面取得較大的進步,老師可讓其他同學寫一封表揚信,這樣在煅煉同學們文字表達能力的同時,也促進同學之間的友愛互助,更能看到對方的長處,第二類情感交流方式是情感激發,比如在組織學生春游時,可啟發學生“春天多么美麗啊,天上的云像什么?”同學們看到美麗的景色自然內心會有強烈的感觸,就能正面積極地回答問題,而不會像在課堂上生硬地接受灌輸一樣無趣,這樣將傳統教學與美學教育相結合來進行情感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學生的審美情趣是他們各種審美心理因素和思想意識的綜合性的表現。而語文審美教育的實施,激發學生美的情感,促使他們自覺地向往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為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跟學生建設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識字教學中滲透美、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滲透美育,以及在生活實際中滲透美育等。
參考文獻:
[1]李健.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情感與美學教育[J].新課程(上),2016,(10):228.
[2]趙海紅.現行小學語文教材改動原文的傳統美學審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9(05):141-144.
[3]沙九.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學構想[J].學周刊,2016,(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