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閱讀了一本書——《可見的學習》,作者是新西蘭的約翰·哈蒂。本書致力于闡述教師如何“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習”,讀來頗有啟發。書中說:“教師要看得見自己的教與學生的學所產生的影響;為此,教師要成為自己教學的學習者,而學生要成為自己學習的教學者。所謂‘可見,簡言之,就是教學者及學習者要知道自己的影響,這才是有效的教與有效的學之本源。”“可見的學習”如何“可見”,這是一個值得思索與踐行的話題。
聚焦差異,讓“學”富有生命邏輯。“可見的學習”不應只是外在的呈現,更有順沿兒童生命成長的設計。教學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兒童的生命姿態,開發并利用每一個兒童的差異資源,更好地讓教師引領每一個兒童的學。學習的前提是了解每一個兒童學習的起點,教師聚焦差異,其實就是為了解每個兒童的學習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如何更好地為每一個兒童的學服務”。也就是,在具體教學情境中,教師要以研究每一個兒童不同的學為起點,進一步決策怎樣教,如為學生提供學習內容、過程和方式的多元選擇。因此,聚焦差異,讓每一個學生的學在起始階段就“可見”;同時,又不被動適應差異,而是謀求創造種種條件,理解學生的學,影響學生的學。
聚力思維,讓“學”潛入縱深暢游。教師如何知道對學生的“學”產生了影響?重要指標之一,就是能感受到學生思維參與的時間、程度和效果。思維潛入越深、越活躍、時間越長,說明“學”越充滿生機和力量。因此,教師要用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審視課堂情狀,分析兒童思維深度參與的維度,不斷矯正、激活思維的航向。其次,要有具體可行的操作舉措,善于師生共構學習生活,讓教學情境不斷卷入,創生適應兒童智力、行為與思維方式的教學模式。如,“1-N”發散型模式、“N-1”歸納型模式、“N1-N2”遞進型模式、“1-2”對象型模式。“1”是學習中一個值得探討的核心問題,而“N”可以是多項任務、多條渠道、多樣感受、多元創造……不管哪種模式,其中的“1”必然是保障思維深度參與的一個支點,催生著兒童不斷挑戰自我,堅定努力,向思維縱深處潛游,盡力縮短當前與期望學習之間的距離。
聚合方略,讓“學”順沿進階路徑。從尊重差異,到引發思維深度介入,讓學生調控進程、促進學習的進步和發展,這一步邁好其實很難。俗話說,教師教得好,學生才學得好,因而,方法、策略的設定和靈活運用,對邁好這一步尤為重要。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選擇,均要有助于兒童自主、自覺的學。讓學習可見,重要一點就是“教”對學生的“學”具有充分的正向導引作用,要讓學生“看得見教師的教,學生逐漸成為自己的教師。”這樣,才能“學”有所向,學有所依。教師特別要善于采取有效的策略、借助多樣化的學習載體,助力兒童的學。如果說,聚焦差異是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出發,聚力深度思維是確保每一個兒童經歷學習過程,那么聚合方略,是著力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真正發生、不斷進階。
托爾斯泰說:“如果想把別人眼中的火花煽得更大,我們首先要煽動自己身上的火花。”面對一樣的教學原理和課程標準,面對一樣的教科書,我們在教學之路上究竟改變了什么?創造了什么?通過學習和思考,我若有所悟:尊重個體學習差異,聚力每個兒童深度思維孕育,用適切的方略支持兒童學習,即讓學生的學對教師可見,使教學對學生可見。教育的大地正沐浴著溫暖的春陽,讓我們一起面對美好的教育邀約,走向“可見的學習”吧!
(周婷,南京市漢口路小學,210008)
責任編輯:李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