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摘 要】侗戲是侗族的傳統戲曲劇種,廣泛流傳于貴州黔東南、廣西三江、湖南通道等侗族聚居區。2006年侗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筆者于2018年2月17日至22日對貴州省黎平縣臘洞村、地捫村進行了實地考察。本文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從侗戲師承和劇目現狀、戲師觀念、所處困境、相關建議幾方面對侗戲傳承與保護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侗戲;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80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4-0046-01
一、現狀
(一)師承現狀
臘洞村有上寨、下寨兩個侗戲班,其中上寨戲班由戲師吳必勝主持,下寨戲班由戲師張啟高主持。這兩位戲師師承于同村戲師吳世隆(已故),這位吳世隆同時也是戲師吳必勝的父親。戲師張啟高與地捫村的戲師吳勝章都是國家級的侗戲非遺傳承人。地捫村戲師吳勝章師承于伯父吳照顯,戲師吳勝章教授了眾多徒弟,其得意門生吳勝華戲師也是黔東南州侗戲傳承人之一。侗戲有嚴格的師承關系,主要以父子傳承和師徒傳承為主。現階段臘洞和地捫兩村戲師主要還是通過師徒間的口傳心授進行侗戲傳承,戲師們挑選徒弟的標準主要是熱愛侗戲、五官端正、嗓音條件好。
(二)劇目現狀
隨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侗戲進入了新的繁榮階段,其中侗戲劇目的繁榮創新較為突出。侗戲現代劇目由戲師根據傳統劇目的音樂新編。劇目題材非常豐富,尤其有大量反映侗鄉人民生活的劇目,如《三媳爭奶》《奴救賴》《計劃生育》等,也有《新媳婦》等改編自漢族題材的劇目。現代劇目題材的來源除侗族人民的現實生活和對漢族題材的改編外,還有歷史題材新編,其中既有《薩歲》等根據侗族傳統歷史題材新編的劇目,也有《白蛇傳》等漢族歷史題材新編的劇目。①臘洞、地捫兩村戲師新編劇目的題材一般來源于時事政策等生活內容,如對教育、計劃生育等政策的宣傳,或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大事編寫,如鼓樓的落成等。多樣的題材豐富了侗戲的劇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侗戲的發展。
二、戲師觀念
筆者在調查期間分別對臘洞村張啟高、吳必勝、地捫村吳勝華等幾位戲師做了相關訪談。
(一)區別
關于傳統戲與現代戲的區別,臘洞張啟高老師認為年輕人不喜歡傳統戲,傳統戲復雜冗長,太啰嗦;吳必勝老師認為傳統戲的用詞和比喻都很深刻,存在觀眾不能理解的內容,現代戲較淺顯易懂。地捫吳勝華老師說,傳統戲時長較長、內容全面細致,現代戲則更簡明扼要地說明問題,但現代戲也存在過度宣傳政策等方面的不足;吳勝章老師則認為,傳統戲按故事內容編寫,注重故事情節,而現代戲的教育意義更深。
(二)擔憂
戲師們對侗戲在侗族社會、文化中的地位表示了極大肯定,侗戲是侗族的本民族文化,侗族人離不開侗戲。它具有刻畫生活、教化思想等諸多重要意義,作為侗族人要以侗戲的傳承和發展為己任。
戲師們對侗戲今后的傳承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擔憂,主要集中于現代生活的豐富多彩分散了年輕人的注意力,使之對侗戲的喜愛大不如前,且年輕人多外出打工,人力不足導致傳承有一定的難度,認為政府應給予大力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戲師吳勝華認為市場經濟和外界文化對侗戲有較大的沖擊與影響,并且侗戲僅為侗族人所懂,本身生命力較弱,這些都是現階段侗戲發展的問題。因此,應創作更多優秀的侗戲劇本、輔導訓練隊員、提高徒弟的表演素質,這不僅是侗戲在未來應加強的重點,也是每個戲師的職責。
三、所處困境
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戲師們全憑記憶把整出甚至多出戲記于腦中,或者利用漢字記侗音的方法把傳統的侗戲記錄下來。這樣的記憶和記錄方式難免會使侗戲在歲月流轉中產生某些變化,這一過程增加了侗戲傳承的不穩定性因素。
隨著社會的變革,侗鄉眾多年輕人外出務工、求學等,造成了侗戲演員、繼承人甚至是觀眾的缺乏和流失。此外,現代技術和多媒體的快速發展豐富了侗鄉人民的業余生活,侗戲在侗族民眾的娛樂生活中便不再占據主要地位。
侗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也能充分反映侗家風情,但新一代年輕人接受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后,其審美相較老一代人已經發生了改變。因此侗戲可能在某些方面還需調整以適應現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這些現實存在的狀況都使侗戲的傳承與保護面臨困境。
四、相關建議
關于侗戲傳承、保護所面臨的現實困境,筆者在此提出幾點粗淺認識以拋磚引玉。
首先,建立傳承人保護機制。此次實地考察中走訪的幾位戲師平均年齡62歲,戲師年齡較大,傳承人老齡化現象較普遍。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迫使不少戲師為了生計外出務工或另謀生活出路,如張啟高老師就長期在外承包古建筑工程。傳承人保護機制的重點在于提高傳承人的待遇和相關經濟支撐,使戲師專心致力于侗戲的傳承發展工作。
其次,保護侗戲傳統劇目。侗戲自進入不斷改革、繁榮的新階段后,劇目的繁榮、創新較為突出。多樣的題材豐富了侗戲的劇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侗戲的發展。在這樣的趨勢下,我們更應注重對侗戲傳統劇目的保護,不能在現代劇目大量涌現的同時忽略了其作為基礎和根本的傳統劇目。
再次,侗戲傳承發展應結合教育。侗戲傳承已出現傳承人老齡化的普遍現象,培養新的傳承人已迫在眉睫,需要從培養青少年開始。學校層面,可在學校開辦侗戲培訓班或相關培訓課;家庭層面,可建立相關獎勵機制,對支持、教導子女學習侗戲的父母進行一定程度的獎勵等等。
最后,政府及相關部門需在經濟和實際行動上給予大力支持。侗戲的傳承發展離不開戲師,也離不開政府,無論是建立對傳承人的保護機制,還是進行侗戲教育培訓和完善獎勵機制,都需要政府部門的政策和經濟支持。
侗戲是侗族重要的傳統文化代表之一,也是我國燦爛戲曲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其傳承保護不僅是侗族群眾、政府部門的責任,也是相關研究者應該關心和重視的問題之一。相信有了各界的關注和重視,侗戲會有更好的明天。
注釋:
①吳定國.侗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24-25.
參考文獻:
[1]李瑞岐.貴州侗戲[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9.
[2]何瓊.侗族傳統戲劇文化遺產“活態”保護與傳承的途經[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