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斕軒
【摘 要】在音樂界,貝多芬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他知名的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已經成為了貝多芬早期知名的代表作品。而對于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來說,是極具悲劇性的,彰顯出了貝多芬與命運抗衡的英勇和決心,人物個性被表達地淋漓盡致。本文主要以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的悲劇性為論點,重點闡述貝多芬的鋼琴演奏技巧。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悲劇;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4-0076-01
在貝多芬的作品中,鋼琴曲的創作一直閃耀著光芒,其中,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是不可替代的一個經典作品,在創作背景和演奏等方面,充分體現出悲劇性特征,令人深思。因此,要對貝多芬這部經典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并從中有所感悟、有所學習,形成思想共鳴,進而彰顯出貝多芬鋼琴音樂作品的魅力。
一、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悲劇性的創作背景
(一)個人層面。首先,在經濟方面,貝多芬的親人們去世以后,他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而他的兩個兄弟反而利用貝多芬的同情心。由于家庭的悲劇,貝多芬有著多份兼職工作,每天的創作時間也是少之又少,貝多芬始終堅持不懈,專研其中,進而他的創作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1]
其次,在愛情方面,貝多芬有心儀的女子,然而都是無緣之人。同時,他的朋友和勃朗寧夫人一家人對他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教給了他一些人生的大道理。然而,貝多芬的內心仍然是孤助無依的,心靈是極度寒冷的。
(二)社會層面。18世紀,法國大革命風起云涌,貝多芬所提倡的啟蒙反封建思想沒有得以證實,專政政體非常盛行。然而貝多芬勇于突破傳統,敢于創新。在《悲愴第一樂章》中,將自身內心追求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與維也納人民進行了有機整合,并借助音樂傳承起來。由于時代的不斷演變,嚴重影響著貝多芬鋼琴悲劇性的創作,在啟蒙思想與黑暗現實的沖擊下,貝多芬樹立了高度的斗爭觀念,后來衍生出了脫離傳統形式的《悲愴第一樂章》。
二、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的悲劇性的演奏技巧
(一)引子。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中,融入了眾多種音符的震音和弦,結構極具伸縮性,主要分為引子、呈示部、展開部以及尾聲等。在引子中,力度和音區的對比性比較顯著,突破了傳統奏鳴曲的限制,通過C小調和E大調的順利轉變,將悲壯與痛苦并存的心情充分表達了出來,而通過低沉和弦的多次使用,樂曲忽然極具爆發力,而這種極具緊張感的引子為第一樂章后部分的爆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呈示部。在呈示部中,雙音旋律比較明顯,充分體現除了貝多芬勇于戰勝黑暗的決心和斗志,呈示部集中整合了低音與快節奏高音,通過手指在半音階階段彈奏中的頻繁敲彈,展現貝多芬斗志滿滿,并需要使用下行漸強處理方法,所以演奏者需要體現出八度震音,對十指重量進行合理控制,結合音色和節奏的迅速掠過,將音質的剛柔和起伏表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手腕的角度也不容忽視,手腕要由內向外慢慢移動,手指也要處于較低的高度,以便于所有手指都能夠接觸到鍵盤。在演奏時,要充分了解音色、力度以及情感變化,將其集中起來,做到統籌兼顧,從而完美地演繹這部經典巨作。
(三)展開部。在展開部中,通過由弱變強的周期性節奏,可以深刻領會到貝多芬勇于與黑暗進行抗衡的英勇決心,并不甘于屈服命運的英勇氣魄。在這一部分的展開中,體現了由低谷向憤怒的情緒變化,其中,演奏技巧就是要合理控制彈奏力度,不同的力度,相應的彈奏音色也會發生改變[2],要想將貝多芬的彈奏力度充分彰顯出來,并且體現出力度的剛韌有力,就必須要將力量集中在指尖,用心渾身解數敲擊琴鍵,營造出寬廣氣魄的氛圍。
(四)再現部。在再現部中,顯示了貝多芬戰勝黑暗的盛況,通過曲中多種不同手法的應用,比如較多變奏、擴大等,雖然這一段的小節并不長,然而演奏者必須要處理好踏板、和弦以及旋律等,做到緊密銜接。同時,在尾聲中,對PP低音進行了大量的使用,這與引子部分有著相同的地方,然而引子主要是說明貝多芬絕望無助的心里情緒,結尾四即將告別黑暗前的祈禱。這一部分要控制好力度,注重演奏者情感的滲透,引發聽眾的共鳴,要將其體現在每一個音符之中。而踏板的加入,可以增強聲音的圓潤性,以免聲音過于枯燥。尾聲也切忌迅速降低速度,要做到循序漸進的律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貝多芬的經典巨作--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來說,是極具悲劇性的代表作品之一。通過對這個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充分表達出了貝多芬不屈服命運、敢于與命運作斗爭的英勇氣魄,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和爆發力,增強人們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從而發揮出貝多芬這部優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李艷波.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音樂結構的分析與研究[J].藝術評鑒,2017,(23):1-2+15.
[2]劉葉子.淺談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的悲劇性[J].音樂時空,2016,(09):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