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
【摘 要】聲樂是高校音樂專業的基礎性課程,是中小學藝術發展的重要基礎,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效果。因此,本文對高校音樂課程聲樂教學與演唱方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校;音樂課程;聲樂教學;演唱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4-0199-01
近年來高等院校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聲樂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教學質量對音樂專業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音樂課程聲樂與演唱教學要創新教學思想和方法,突破理論知識的束縛,提高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在提高聲樂與演唱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藝術修養的提升。
一、聲樂教學與演唱方法的跨界分析
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對歌唱者的條件具有很高的要求,主要是因為不同風格、不同唱法直接考查著歌唱者的綜合能力,這其中包括演唱者的氣息、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等。因此,高校聲樂與演唱方法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嗓音條件、聲樂基礎、演唱愛好以及演唱水平等,還要科學分析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優勢。
第一,與多元時代發展思想相吻合。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創新,其標志著演唱藝術向一個新的方向發展。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能夠實現多種演唱技巧的結合,其對演唱者的演唱技術、演唱特色等具有很高的要求。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是在演唱的基礎上,將時代的時尚元素、音樂藝術等融合到一起,并且帶動了樂器、音效、舞臺藝術的完善,這是聲樂演唱的新思路和新方向[1]。
第二,促進了音樂教育專業的創新。隨著時代的進步,廣大群眾對音樂藝術的追求不斷提升,高校音樂藝術教學的多元化是必然趨勢,所以高校要對音樂課程聲樂與演唱方法教學進行創新。在教學上突出民族聲樂、西方唱法和流行音樂的結合,然后在演唱加強上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音樂風格等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音樂教育專業的創新發展。
二、聲樂教學與演唱方法的跨界訓練
第一,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訓練。主要包括聲樂基礎知識和學生表演能力兩個方面的內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堅持基礎演唱方法與多元演唱技巧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演唱上既能夠掌握基本的演唱方法,又能夠實現演唱方法的多元化,構建科學的演唱方法訓練體系。當前我國現行的聲樂教學主要是借鑒西洋的美聲發聲唱法,并將其與聲樂基礎教學進行了結合,從而開展多種技藝的訓練。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培養在演唱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演唱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著重培養他們演唱不同風格的歌曲。結合學習階段,由不同的教師進行不同聲樂流派的教學,規避同一教師全過程教學的弊端。其次,創新聲樂教學方法,對相同唱法的不同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突出不同風格的不同特色,實現民族聲樂與古典美聲的結合。加強流行與傳統的結合,既保持原有的唱法,也要對其進行不斷的突破和創新,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最后,教師要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和專業能力,明確自己擅長的藝術流派,并能夠勝任這一流派的唱法教學,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和表演藝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喜愛的流行唱法教學入手,之后培養學生的藝術底蘊,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對教師和學生素質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學校在選擇此種教學方法時要慎重,保證教學條件的充足。
第二,演唱者素養的提高。演唱者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然后形成自己的演唱體系,繼而在此基礎上進行自我完善,促進學生聲樂表演能力的提升。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對學生的演唱技巧有很嚴格的要求,其不僅要求演唱者要將演唱能力從基礎演唱向演唱技術過度,還要實現藝術風格的突破和創新。因此,在高校音樂聲樂教師要注重審美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將作品的創作背景、時代環境以及人文背景等與教學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深刻感悟作品中包含的韻致和內涵[2]。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美聲唱法的先進性和演唱技巧,在美聲演唱時調整好呼吸,做好氣息訓練,遵循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練習。另外,掌握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標準,使演唱者在演唱時能夠準確地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演唱技巧,并能夠按照要求進行演唱技術的靈活運用,將音樂作品的風格科學地展現出來,促進演唱者演唱水平的高度提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這與高校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演唱者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分不開的。因此,高校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教學,首先要分析聲樂與演唱方法的跨界的優勢,在進行教學訓練時學生應該具備的條件和基本技能,然后展開具體的訓練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演唱者更好地領悟作品的深刻內涵,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將作品更好更成功地詮釋出來,為人們帶來更多聽覺上的盛宴。
參考文獻:
[1]張端.淺析高校民族聲樂的演唱教學策略[J].北方音樂,2017,(7):117,230.
[2]楊璠.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演唱能力培養策略分析[J].藝術評鑒,2016,(21):119-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