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已經成為中國各個行業不可逆的發展趨勢。人民消費層次已從傳統的“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費模式提升到如今以服務業為支撐的“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消費模式。大環境的提升是對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礎性支撐。體育對于現在的人來說也具有巨大價值,為人們提供了健康與快樂,是人們美好生活愿望中的重要需求,極具增長潛力和社會價值;而體育產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并快速增長的同時,體育人才的缺口卻是巨大的。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與契機下,宋文昊2016年在紐約創立了思博銳體育。在哥倫比亞大學體育管理系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他深刻意識到了美國體育產業的先進性,并開始思考如何把其世界領先的理念與運作模式帶到中國。公司創立伊始,宋文昊將思博銳體育定位為一家“集社群和咨詢服務為一體”的平臺,希望鏈接兩國之間體育產業的交流合作。然而,隨著更多得力成員的加人以及自身的提升拓展,他意識到中美體育產業間巨大的鴻溝源自人才的匱乏,并決定努力改變體育產業現狀。
《時尚北京》對話思博銳體育的創始人兼CEO宋文昊
《時尚北京》:當初你是如何選擇進入體育行業?是什么契機讓你創建了思博銳?
宋文昊:我從小就熱愛運動,在中國念書的時候接受了傳統的體育訓練,也參加了多次學校間的體育比賽。后來在高中留學美國期間,我依然繼續參加當地的籃球校隊,所以可以說從小對體育的熱愛為我進入體育行業創業埋下了伏筆。當我第一次現場觀看NBA比賽時,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國體育產業的興旺。而在哥倫比亞大學體育管理系攻讀碩士經歷的也讓我對美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有了專業的解讀。在回國之后,通過與眾多在體育產業工作的朋友們的交流,更是發現中國體育人才的缺乏是影響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一大痛點。我對先進體育管理模式的了解,對體育產業商業模式運作的把控力都讓我有信心通過所學以教育的方式去引領更多先進的體育人才共同發展中國的體育產業。
《時尚北京》:請介紹一下思博銳為培養體育人才所研發的課程。
宋文昊:今年三月份思博銳體育團隊研發的核心產品國內首款體育商業線上課程體系“SPORiT PLUS”上線。這款產品是針對有志進入體育行業工作的入門人才研發的。每名學員需要先學習三門必修課,分別是中國體育產業概論、美國體育市場的產業概論、體育領導力。前兩門必修課讓學生對比兩國體育發展的進程。最后一門必修課為了培養學生無論在任何工作崗位上的團隊協作及領導能力。必修課之后會有涵蓋體育賽事、體育營銷、俱樂部管理等的三大課程體系。錄制課程導師都是中美兩國在體育行業最權威的專家,比如前任NBA副總裁講授市場營銷和數據分析、美國CBS體育電視臺的主席教授體育領導力;中國方面,中國體育產額概論這門課程我們邀請到了首都體育學院的校長為我們錄制課程。以上線上課程是針對體育行業的入門級人才,而我們的線下課程是針對高管商學院的短期培訓項目,邀請國內外專家針對熱門內容和課題,例如體育營銷、體育贊助、粉絲運營等等主題進行授課。期間配合公司的訪問和交流活動,幫助國內的體育企業拓展資源、拓寬視野。
《時尚北京》:思博銳以體育行業人才的職業發展服務切入中國體育行業,這些針對性的服務指的是什么?
宋文昊:思博銳體育主要以體育行業內的三大版塊為主營方向。一是教育,主要針對體育人才的培養。二是咨詢服務,三是體育論壇。思博銳并不是只是對他們進行人才職業培訓,最終在他們完成知識體系的框架下,有結構導向地幫助人才就業,并提供咨詢服務,規劃工作流程,為他們在體育行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后盾。
《時尚北京》:說到幫助他們在體育行業就業,思博銳目前有合作的人才輸出企業嗎?
宋文昊:之前思博銳體育與雛鷹體育、懶熊體育和體育產業生態圈這三家業內知名機構達成了多方面的戰略合作,并且目前我們已經和三十多家的體育企業達成了人才輸出的合作協議。在八月份課程體系“SPORiT PLUS”升級版本會上線,會加入企業合作版塊,建立人才和輸出企業的平臺。
《時尚北京》:如何讓輸出的人才更加精準?
宋文昊:與體育企業的合作讓我們更加了解各個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思博銳體育會和體育企業一起合作研發課程產品,從而保證學員所學到的都是體育企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在針對各個體育企業的高管課程中,也在嘗試幫助他們理解人才對于體育行業發展的重要性。并且訪學的過程也讓他們了解到了在成熟的體育產業中,企業的各個部門如何協同配合才能實現最大的商業價值。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增量也會導向我們的線上,從而輸出更多經過我們培訓的優秀體育人才進入到企業。這是雙贏的結果。
《時尚北京》:創業經歷帶給你的變化是什么?
宋文昊:創業之初是在學生年代,包括研究生和留校工作,與社會的接觸還是相對較少。創業之后,我發現需要迎接一個又一個的挑戰。第一次做論壇的時候,我認為辦完這次論壇我就成功了,但當你快完成這個任務的時候,你會發現后面還有更多的工作等著你,一個挑戰接著一個挑戰。這也是創業對我來說最大的吸引力,對前途的不確定性會激發每個人的潛力。成長是我最大收獲,我和團隊在這一年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我第一次上講臺面對臺下四五百人觀眾會緊張,但是經過很多次活動以后,對于這種高壓的場景,自己的心態已經放下來了。而我們的團隊從美國回到中國,從一開始一兩個人到現在建立了完整的職能部門與業務體系,各個方面都能看到成長和變化。這也讓我對我們的未來以后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