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瑜
【摘 要】身段是舞的體現,是表演藝術塑造人物形象、提示人物內心活動的手段之一。它源于生活,但決不是對生活的照搬和摹仿,是經過歷代戲劇表演藝術家們根據生活不斷提煉、加工和創造,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一種戲劇表演形式。
【關鍵詞】身段表演;舞蹈動作;程式性;藝術性;形體運動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3-0040-01
在戲劇形成過程中,它是經過各個時期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的。中國古代百戲雜陳,由民間的說唱、滑稽表演和歌舞,與能夠表現戲劇情節的詩藝相結合,開始形成戲劇的表演藝術。正因為有唱、念、做、打的表演,使人們在評價倫理道德的同時,還進入審美境界,品味形式的美。所以中國戲劇表演藝術寓美于教育之中,既體現著一般戲劇的共同規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規律。
身段是傳統戲劇中的專有名詞,是傳統戲劇中一個重要組成身段部分。在傳統戲劇唱、念、做、打的“四功”中,不論哪一功都有由內而外、通過形體來表現情節、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動作。在傳統戲劇中,有不同行當的身段,有文和武不同性質的身段,有結合一定情節表演性的身段,有結合道具、服飾組成的身段,有通過武打、技巧構成的身段……等等,這些都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和綜合性。如:“起霸”這一表演程式,據考證原來是沒有的,是梅蘭芳的《霸王別姬》專為霸王項羽這個人物設計出征前整裝待發的一套舞蹈動作,后來就成了“起霸”。根據人物的不同又創造了不盡相同的“起霸”,有男有女,更有呂布《白門樓》的“醉霸”、《轅門射戟》的“鳳霸”等??梢赃@樣說,戲劇身段表演在戲劇“四功、五法”里,身段的表演可謂是“做”功,沒有了“做”功戲劇表演難以運行,“做”功應是推動戲劇表演的引擎推進器。
戲劇在發展的長河中不斷地吸收和創造,孕育出成百上千的身段表演程式,如:“走邊”、“趟馬”、“云手”……等等,甚至小到一個眼神的表演,在這方面有很多老前輩都有一定的研究,清代乾隆年間一位老藝人黃幡綽所著的《明心鑒》就談到“藝病十種”、“曲白六要”、“身段八要”、“寶山集八則”,全文不過五千字,一半談音韻唱法,一半談身段表演。談身段表情的專書《明心鑒》是僅見的一種,并且是一套精煉的口訣,內行視為秘本。京劇表演藝術家鄒慧蘭整理著書《身段譜口訣論》系統地闡述了錢氏身段表演的特點與要訣,要求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如口訣:“三形、六勁、心意八、無意者十”。就指出先從鍛煉形體動作入手,進一步找勁頭,再深一層是捉摸內心和形體的結合,“無意者十”是最終目的。闡述錢氏表演藝術論點是把肢體中“腰”的部分提高到一個軸心作用的地位,全身的動作都是由腰掌握。如身段譜口訣:“心一想、歸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這就是說,什么都是先有思想意識,然后產生行動。當用手去取物的時候,決不會突然伸手去取,必定由大腦發號施令,腰接到任務傳給肋、肩、臂,促使手去取物。這里再談一談所謂“勁”,就是說心里一想的時候,以腰為主,由肋發“勁”,順著肩、臂而達手上,如果不運用腰里的“勁”,動作就不美觀了。
藝諺中有“練死了,演活了”,三形、六勁、心意八、無意者十等種種說法,其基本精神是:掌握熟練的技術,才能獲得創造的自由。從而才能做到內外結合,得心應手,使感情、音樂、舞蹈節奏達到和諧統一。李漁說:“閨中之態,全出自然;場上之態,不得不由勉強,雖由勉強,卻又類乎自然。此演習之功之不可少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般來說,戲劇在形體表演方面,離不開重要的兩個方面,那就是神和行。所謂的行,就是指外在客觀的形體動作,如戲劇的舞蹈動作等;神就是通過演員自身去表達出劇目內容的中心情感,兩者在關系上是內在和外在、客觀與主觀的關系內容。戲劇表演本身來說,如果不具備兩者的融合,那就失去了戲劇本身的美感,也就是缺少神的呆板形體或者缺少行的枯燥表演。而這兩種特征融合在一起,就是我們常講的形神兼備。組成基本身段表演程式包括:站立、臺步、指掌、云手、亮相、跑圓場、開門、關門等等。如:小生的臺步為方步,要表現氣宇軒昂;花旦的臺步是小碎步,要表現輕盈。在戲劇的身段中,每一個角色都有著其不一樣的基本功,而身段這種包含“行與神”的身段,就是戲劇演員塑造劇目人物特征、賦予戲劇更多的活力與張力的重要過程,也是唯一途徑。身段的發展,不能是演員的生搬硬套,而是要深入到劇目內容中人物的特征和特性,結合生活的情感與內容,進一步的進行自我的加工和表達,并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創造和思維的融合,這樣的表現方式和過程才更有生活氣息、文化氣息。
戲曲表演的“四功、五法”,如:“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是表演程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所共知,歌劇以唱為主,而話劇是以念自為主,舞劇是以舞蹈為主。唯有戲劇表演程式中的身段是其他表演藝術所不具備的??傊?,程式服務于表演,表演的目的是刻畫人物,不同的人物以不同的程式化表現也正是戲劇藝術不同于其它表演藝術的根本區別。
參考文獻:
[1]鄒慧蘭.身段譜口訣論[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