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瑩
【摘 要】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的發展是伴隨著聲樂的發展而發展的,演唱風格是在藝術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個性。演唱風格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不同的演唱風格,時代不同,演唱風格也存在著差異,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民族唱法、西洋唱法、現代通俗唱法的優點,逐漸走向成熟,并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演變;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3-0066-02
一、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概述
(一)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聲樂是中國民族歌劇表演的主要方式,中國民族歌劇演唱的風格的發展是伴隨著聲樂的發展而發展的,演唱風格是在藝術實踐中,演唱者基于對中國民族歌劇的理解,以及對作品中人物深度揣摩后,進行表演時所體現出來的個性。不同時代的民族歌劇的演唱風格各不相同,從1942年民族歌劇的誕生,到1949年的進一步改良與完善,20世紀后半葉融入美聲唱法,再到21世紀演唱風格的多樣化發展,這些變化都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并且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與審美需求,中國民族歌劇的演唱風格在不斷汲取優秀的音樂元素之后,不斷地向前演變發展。
(二)影響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的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中國歌劇演唱風格受到大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在其形成與演變的過程中,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四方面:一是社會背景對演唱風格的影響,民族歌劇的形成與發展必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代表作品,這些作品被打上時代烙印,因為時代背景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演唱特色也就不同,進而影響了演唱風格。
二是聲樂技術的發展,扎實的演唱技巧,需要過硬的技巧以及科學的發聲方法給予支持,優秀的民族歌劇作品,可以創造出生動的人物形象,通過藝術實踐得到大眾的認可,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能夠熟練、準確地運用聲樂技巧尤為重要,從歌劇的表演角度來看,聲樂技巧的運用決定了演唱風格的不同,聲樂技巧的發達與科學性直接影響著民族聲樂演唱風格。
三是語言風格的差異,把握語言風格,是民族歌劇演唱風格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我們在詮釋一部民族歌劇作品時,必須要對作品的歌詞語言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和理解,我們要用心去感受作曲家的創作意圖,要分析語言的風格色彩,只有這樣才能會更加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演唱風格。在語言風格差異上的把握方面,我們要正確掌握辯證方言的語言,準確的發音、咬字、歸韻,還要根據不同的音色來體現語言性的個性體現。
四是二度創作的再創造,歌者的演唱過程就是二度創作的過程,將民族歌劇作品中的音樂形象呈現出來,就是在對歌劇作品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的,二度創作也是藝術的創造,它決定了作品的風格彰顯了作者的氣質特征。想要更加完美地把握不同的演唱風格,就需要通過實踐來了解不同體裁、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民族歌劇作品。
二、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的演變
(一)以王昆為代表的演唱風格。二十世紀是我國革命最為激蕩的時期,在中華民族痛苦亢奮的時期,人們開始覺醒,隨著社會時代的變化發展,逐漸接受了現代化,此時文化的發展也在接受轉型。1945年,王昆成功首演了民族歌劇《白毛女》,這部作品成為民族歌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時開啟了她藝術生涯的黃金時代。她在演唱經驗的基礎上,自創了“土嗓子”唱法,這一唱法是將傳統的民歌、戲曲、民間曲藝的長處充分地表現出來,聲音與說話的音質很接近,演唱感覺十分粗獷,給人以豪放質樸的感覺,充滿了民族色彩。
(二)以郭蘭英為代表的演唱風格。郭蘭英于1948年,在石家莊首次出演了《白毛女》中的第二代“喜兒”,取得了巨大成功。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整體的政權不穩定,各種政治運動發起,文化事業在此時得到了極大的進步,藝術的發展也蒸蒸日上,樹立了專業人員的信心,鼓舞了人們投身文化事業的熱情。在這種大語境中,郭蘭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帶領下,進一步完善了“戲歌唱法”,吸收了民間傳統唱法的精髓,在演唱時注重咬字,以及演唱口型變化,同時注重舞臺動作的大膽創新與改編。
(三)以萬山紅為代表的演唱風格。1979年萬山紅飾演歌劇《星光啊!星光》中田茹星這一角色,成功打動了無數觀眾。1987年出演歌劇《原野》大獲成功,并將舞臺搬到了美國,得到世界歌劇界的高度關注,并獲得好評。萬山紅大膽嘗試西方歌劇藝術,成為民族、美聲唱法的佼佼者,被人們稱為“雙料歌后”。萬山紅所處的時期,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的發展遇到了鴻溝,阻礙了美聲唱法在民族歌劇演唱中的運用,此時演唱風格出現了二元化發展的分端,出現了民族化的美聲唱法。
(四)以彭麗媛為代表的演唱風格。1985年彭麗媛飾演《白毛女》中“喜兒”角色,完美的演繹顛覆了之前的“喜兒”形象,被視為第三代“喜兒”。1990年出演《黨的女兒》中田玉梅角色,將人物演繹得淋漓盡致,火遍大江南北。2005年,出演原創民族歌劇《木蘭詩篇》,成為她從藝經歷的巔峰之作。彭麗媛善于運用中國民族聲樂唱法,她充分踐行了“科學唱法”的呼吸理念,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傳統的民族唱法,加強了演唱時的通道感,讓聲音更具有震撼力,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
(五)以譚晶為代表的演唱風格。從譚晶表演的歌劇來看,有諸多當今時代的元素,她的演唱風格是一種融合唱法,以自己開創的跨界唱法為主,將西洋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三者的音色相互滲透,并將精華部分充分吸收,讓演唱的過程聲音更接近說話,咬字更加自然放松,形成獨有的跨界多元的演唱風格。
三、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多元化體現
(一)創作題材多樣化。創作題材的多樣化主要涉及三類:一是歷史題材類,主要代表作有《木蘭詩篇》、《西施》、《趙氏孤兒》等。《木蘭詩篇》是根據《木蘭詩》創作大型原創民族歌劇,講述了“花木蘭同父從軍”的歷史故事;《西施》是原創大型歌劇,以西洋大型歌劇形式來演繹的,講述柔弱女子熱愛祖國的故事;《趙氏孤兒》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士”精神風范而改編創作的民族歌劇,這些歌劇作品都是根據人們熟識的歷史實踐或者人物形象進行改編創作的。
二是革命題材類,主要代表作品有《江姐》、《白毛女》、《黨的女兒》、《洪湖赤衛隊》等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以革命戰斗、階級斗爭為題材,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而創作的,這些民族歌劇作品成為“紅色經典”的代表。
三是民族題材類,主要代表作品有反映民族風情的歌劇作品《彝紅》,描繪西域絲綢之路的歌劇作品《敦煌之戀》,講述少數民族愛情故事的歌劇作品《冰山上的來客》,這些作品都是傳統與現代的多元結合,體現了新時代的中國民族音樂特色。
(二)演唱方式多樣化。演唱方式的多樣化,是演唱風格多樣化的體現,有時在同一部歌劇中,要運用多種的唱法來完成表演,這是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和審美取向的。原創歌劇《太陽雪》,在演唱方式上同時運用了民族、美聲、通俗以及藏族原生態四種唱法,充分體現了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多元化的特征。
(三)音樂風格多樣化。中國民族歌劇的音樂風格,在發展的過程中,將諸多不同的優秀音樂元素,嘗試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種不同的音樂風格。《野火春風斗古城》這部歌劇在音樂創作上,充分體現了音樂風格的多元化,金環演唱時采用的是河北梆子的曲調,多田演唱中采用了日本傳統音樂的元素,這部歌劇作品中音樂風格的多樣化影響了人物性格特點的塑造,也是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多元化特征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居其宏.中國歌劇音樂劇通史[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盛雯.關于“中國歌劇”的觀念[J].音樂創作,2013(3):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