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陸羽(733-804年),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經》為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圣”。一直以來我國茶學界對陸羽和《茶經》研究都沒有停止過,每有新的研究觀點提出都會給人新享受、使人有新認知,給人新感染、 使人有新教益,給人新教化、使人更文明,給人 新啟迪、使人有新創新。本文將從三方面總結陸羽及其《茶以》對茶業工作及茶藝教學的啟示。
一、陸羽與《茶經》的求真務實的實踐性給我們的啟示。
陸羽出身坎坷,天資聰慧,勤奮好學。認準的目標,他是孜孜不倦、鍥而不舍。他從小(在龍蓋寺生活、在李公家讀書)受種種熏陶,喜好茶事。學成長大以后,歷盡磨難、求真務實, 在當時的交通條件和科技條件下,他幾乎踏遍中國當時產茶的幾十個州郡,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求真務實,所以能如此詳實、如此系統、如此全面地總結出茶的起源、形態、種植、采制、功效、煮飲、產地、茶人文及茶德茶事,鑄就了《茶經》這本巨著。 盡管是在1200多年前,雖受當時科技等各種局限,它的指導性、操作性,尤其是求真務實的實踐性,至今還是很有實際的研究價值和意義的。 當前,一方面我們的茶產業和茶文化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水平, 但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如當前供需關系失調,茶的各種成本之高已使產、銷茶者難以承受,食品安全的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而茶藝教學方面如何青少年飲茶等等。我們要實現復興茶文化、振興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的輝煌目標,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的結合上,需要我們茶人們發揚陸羽和《茶經》中的求真務實的實踐性的精神進行卓有成就的研究探索。
二、陸羽和《茶經》教化引領的文化性給我們啟示。
陸羽的《茶經》是對中唐及以前人們在認識和利用茶的活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 財富綜合形態的總結和概括。正如北宋歐陽修說:“蓋為茶著書,自其始也。”中國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十屆副委員長的許嘉璐先生也曾說:不容否認的是,在陸羽 前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人們對茶與人與天的關系的認識,還停留在茶之生、茶之育、茶之器等 這些外在,至于茶之效,也還限于“蕩昏寐、飲之 以茶”的階段……長時間中,茶之所“寓”還不明 了。從陸羽的《茶經》問世之后,茶真正被人們所廣泛認識,并進入人們的生活方式中。所以陸羽 的《茶經》是至今發現的世上第一個對茶和茶文化集大成者, 對于以后人們對茶和茶文化的傳 承推介和廣泛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稱他為“茶圣”當之無愧。
他的《茶經》告知人們,“茶之為飲,發乎神 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 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 他還說:茶“滂時浸俗,盛于國 朝,兩都并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 他同時代的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也記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原,流于塞外。”他還在“七之事”中,48 個典故全面介紹論述唐以前茶的人文歷史,在《茶經》中多處提的茶的保健、愉悅功能,還在“九之略”中指出,煮飲茶如不嚴格按程序 規范、認真的“精行”就不能算“茶道”。 可見他們 早就明確,茶和茶文化源于中國,興于漢晉、盛于唐朝。我們應該從陸羽著《茶經》的精神中去吸取啟示,不斷探索新思路,來為引導、教化社會現實發展服務,讓茶文化見仁見智地百家爭鳴、百家齊放,才是茶與茶文化的春滿園。
三、是陸羽《茶經》傳承創新的時代性對我們的啟示。
陸羽《茶經》是1200 多年前他面對茶“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唐朝)”,“比屋之飲”的盛 況下,對茶和茶文化的歷史和現實進行了深入 考證研究、收集概括,提煉形成巨著《茶經》。 這是具有劃時代的傳承創新的引領意義, 最終使 茶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 必需品,也成為文人雅士們“琴棋書畫詩歌(酒)茶”的“雅品、雅玩”,并能興在亞洲,流芳世界。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政治、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及人民生活方式發生根本變化的新時代。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國將全面實現小康。 按國際相關規律,國民年人均 GDP 達到 3000~5000 美元以上,社會將進入一個觀光旅游消費、休閑度假消費的爆發性增長期,也就是人類新的社會生活方式的時 代將要到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課題組將休閑時代活動劃分為消遣旅游類、文化娛樂類、體育健身類、怡情養性類、社會交往類和其他六大類。 細細對照茶和茶文化的功能,都可以在其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所以,茶與茶文化發展的前景好得很,我們如果以開闊的思路,不斷探索研究陸羽和《茶經》中的 求真務實的實踐性、引領教化的文化性、傳承創新的時代性等基本精神著手, 我們可做的事很多,“茶為國飲、以茶惠民”和“復興茶文化、 振興茶產業”的“夢想”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