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設計問題、解決問題是語文課堂的主要教學手段。因其對固定文本有較強較明確的針對性,再因其能充分表現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性,致使目前設問教學已經成為課堂上的主角,甚至成為了語文課的全部,再加上語文閱讀考試一貫以設問解答的形式出現,越來越多的教師以提問問題代替了講課,學生們則以解答問題代替了聽課。于是乎看吧,一節語文課往往是被老師有針對性從頭問到尾,不分具細,云里霧里,昏天暗地地狂問,而學生則是戰戰兢兢,迷迷糊糊,暈頭轉向地瞎答,這樣的語文課堂稱得上趣味性才怪。
作為閱讀教學課堂上的必備正餐,問題設計如何能發揮最佳作用,最大限度的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我覺得在問題設計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問題數量寧缺勿濫。
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只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但絕不是全部。不是說問題設計得越多越好,要注意每篇文本學習的目的性,即表現教學的主要內容,或傳授知識的主要點,沒有必要面面俱到。所以針對教學目的設計問題要注重質量而不是越多越好,否則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會使整篇文本被過于細碎的提問沖淡了整體感知效果。
二、適當提高問題難度。
一個人的能力是在磨礪中培養出來的,在學生正常承受值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對其的期望值,也就是適當給點難度,能夠較快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而且一些知識點的傳授要靠問題展示出來的,難度自然要有的。那么在問題的設置中教師應做到“學生會的堅決不問,學生似懂非懂的引導著問,學生不懂的探討著問”。總之,用一個讓學生們蹦一蹦才能摸到桃子的方法去設計問題,不僅能提高問題質量,還能啟發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
三、立足文本,延伸課外。
教材文本是規范培養語文能力的范本,必須經過認真的分析和恰當的問題設計才能使學生快速有效的培養語文的技能和素養。同時語文是一門內涵深厚,外延廣闊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做井底之蛙是不行的,要有開放的思想,廣泛的接觸,兼容并包,海納百川。所以教材并不能代表語文學習的全部,問題的設計要大膽跳出文本的局限和教參的限制沒,這樣既訓練了能力,又開闊了眼界,也能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四、盡可能模仿標準考試的試題形式。
語文學習的優劣,學生能力的高低多數是通過考試反映出來的,標準試題的問題設計嚴密規范,考察的目的性強,難易程度適中,還兼顧語文綜合素養和能力的考察,所以它是標準問題的設計模板。教師要多分析這類問題,探究規律性的方法,自行模仿設計具有類似效能的問題來,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還能讓學生及早地適應考試中問題的設計形式及解題思路。
五、問題設計目的明確、語言規范清晰準確
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就其文本是要全面了解教材內容、思想情感或作者的寫作意圖,再高一點就是培養并提高語文素養,最后起到開啟心智,建立健全人生觀價值觀。無論是初級目的還是高級目的,在所設計的問題中都要有所體現并做到有的放矢,層層推進。訓練目的是否明確,效果是否明顯,過程與方法是否合理。
同時為避免提問產生歧義,這要求教師必須正確理解并運用語文學科專業詞語,提問語言規范明確,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本內涵或情感。問題的設計本意是教會學生思維并掌握知識技能,而絕非是為了賣弄而故意難為學生,更不能求偏求怪了。
六、承載知識技能與方法的價值核心,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側重探究性發展。
一堂課熱熱鬧鬧形式花哨,如果沒有涉及知識技能的講解未免有些空洞,如果沒有方法上的指導很難做到舉一反三形成學生的綜合能力。畢竟讓學生天馬行空漫無邊際地思考回答,去碰去撞所謂的標準答案是不可靠的,即使我們不提倡閱讀問題搞什么標準答案,但起碼在方向上必須要講究的。那么,知識技能方法就是顯現教師課堂主導低位的重要依據,教師的引導才有抓手。
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綜合地訓練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這其中包括閱讀觀察能力、識記能力、概括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辨別能力、想象聯想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等,更能對學生的思想情感行為意識起建設性作用,這種訓練無不滲透著新課程理念中三維目標的要求。
創新與發展是時代的要求,研究性學習已成為訓練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學習手段,教師在文本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是否大膽創新,是否引發學生研究興趣,是語文課堂生命力與活力的重要表現。
七、叩擊心靈,深入情感,引發共鳴。
這是文學接受進入高潮階段的一個標志,通常包括兩種含義:一是指在閱讀文本時,指由于讀者的思想情感,或經歷遭際,與作者表達的作品中人物或事件所具有的相通或相似,從而受到深刻打動,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理感應狀態;二是指不同的讀者,包括不同時代、階級和民族的讀者,在閱讀同一作品時,可能產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緒激動和審美趣味趨同現象。這種情況下設計的問題或能引發共鳴的問題往往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起到訓練的效果。
八、開發學習興趣,符合學生需要。
一個人做一件事情要想有興趣,我認為無非就兩點:一是愉悅、二是滿足。學生學習也是如此,尤其是讓枯燥乏味的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活躍,簡單點就是給點笑聲,且吊足學生胃口。幽默搞笑的發問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緩解絕大多數學生回答問題的恐懼心理,當然還要注意知識的貫穿滲透引著學生跟教師走,不斷讓學生有收獲感。
收獲感實際是針對學生需求而言的,教師僅憑自己或教參的安排,過高或過低估計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是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的,只有學生自己知道他們想要什么,把問題設計適當的交給學生,由學生來發問,由學生合作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解決問題才最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一個有效的課堂提問方案是經過精雕細琢、千錘百煉設計出來的,那是設計者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我們雖不能像名師那樣睿智從容灑脫,口吐芳華般的造就一個個經典,但我們能憑著耐心毅力去創造片刻的精彩,哪怕僅是一個精彩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