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華
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到來信息技術已經滲入到社會中各個行業和領域,其中在教學領域的作用更為顯著,多媒體教學工具在教學上為諸多教師提供了方便,同時由于信息技術具有教學多樣性,可以很好地將學生的學習氛圍調動起來,在教學的多方面中都發揮著相應的作用。本文針對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作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與信息技術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小學數學的教學方式帶了很大的變化,教師逐漸的將信息技術引入到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以此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必要性
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難用語言和生活舉例來清楚的向學生說明其教學內容,學生也很難理解抽象的知識點,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這給小學數學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但是如果小學教師科學將信息技術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就能夠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想將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就必須要結合教材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科學教學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信息技術可以有效的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效率。
2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使用中存在的問題
2.1一用到底,全套照搬
現在網絡資源非常豐富,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大多能在網上找到相應的課件,因此,個別教師把課件當教案,把課件播放當作上課的程序一用到底。例如有位山區學校教師在執教六年級數學《圓柱體的認識》一課時,教師的第一句話:“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圓柱嗎?”后緊接著說:“請看大屏幕”。第二句話“同學們,圓柱有什么特征呢?請看大屏幕”。第三句話“接下來我們來做練習,請看大屏幕”。整節課,就是把課件播放了一遍,學生所有的學習活動都是在看大屏幕的過程中完成。電腦成了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成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成了電腦操作員和報幕員。這些教師會被學生認為可有可無,他們的存在并沒有影響多媒體的播放進程,這違背了最基本的教育規律。
2.2為用而用,耗時低效
數學有其特別的學科屬性,《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數學學習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還要滲透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以及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注重多種教學手段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體現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出現了為用而用的現象。
2.3能用不用,浪費資源
不少學校“班班通”設備中,除了一體機還配置了實物展示儀,可以用來展示學生的實踐操作過程、探究結論、練習情況等。
3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有效策略
3.1借助信息技術滲透數學思想,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在學生探究解題方法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能夠直接影響整體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給予高度重視,可借助信息技術滲透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多,像分類、轉化、統計、數形結合法等,小學數學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滲透這些數學思想,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具體形象的圖形,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活躍思維,增強邏輯思維的鍛煉以及分析能力。
3.2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習體驗
信息技術的使用,可以提升數學課堂的生動性,讓數學課堂具有立體感和趣味性。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不但可以改變當下的數式,同時還可以改變其圖形。通過flash動畫,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將原本復雜的幾何模型簡單化。這樣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最終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幫助學生培養知識的發現與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操作環節真正形成數學空間概念。
3.3合理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拓展教學內容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數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涉及到的數學知識比較淺顯,在數學課堂上教師總是會為學生進行相應數學知識的拓展,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數學知識,但是一些教師在教學內容的拓展中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這兩個方面給忽略掉了。
結語
小學階段是為學生數學學習奠基的階段,對待數學的教學,應該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使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當然同時也不能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應將兩者相輔相成,將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優化作用發揮到最大。
參考文獻:
[1]劉德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方式的探討[J].吉林教育:綜合,2016.
[2]邱小紅.基于教育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實踐探究[J].讀書文摘,2017.
[3]趙金華.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