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妍 蔣索
摘要:目的:探討目前兒童青少年網絡暴力暴露的特點。方法:采用修訂的多網絡欺凌/受欺凌量表對552名溫州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兒童青少年網絡欺凌/受欺凌均存在年級和學校的差異,初中段的欺凌情況顯著大于小學段,普通公立學校的受欺凌情況顯著大于民辦私立學校,普通公立學校的欺凌情況顯著大于重點公立學校。結論:年齡、學校類型的差異對網絡欺凌/受欺凌有影響,性別差異對網絡欺凌/受欺凌沒有影響。
關鍵詞:兒童;青少年;網絡受欺凌;網絡欺凌
1.問題的提出
隨著媒體傳播方式不斷發展,電視、手機、電腦等各種娛樂媒體越來越成為兒童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這些媒體充斥著暴力、色情等負面元素,嚴重影響著兒童青少年的行為方式。“媒體暴力”一般被認為是包括電影、電視、電子游戲、報刊等在內的媒體含有或刊登暴力內容.并對人們正常生活造成某種不良影響的暴力現象[1]。
目前的網絡暴力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2]。隨著網絡媒體的日趨發展,網絡欺凌也隨之出現。網絡欺凌是指群體或個人通過電腦(如郵件、短信)、手機(短信或微信等)或其它電子設備[3]發生的指向無法容易地保護自己的受害者的一種故意和重復傷害性的攻擊行為[4]。最近有項調查研究指出:“中國未成年人在很小就已開始接觸網絡,并積極參與社交平臺,受調查的未成年人觸網比例高達96.8%,似乎網絡已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這就為中小學生群體發生網絡欺凌埋下隱患。[5]且英國虐待兒童止學會對1024名11-16歲學生的抽樣調查也顯示,每5名學生中就有1名曾遭受過網絡欺凌,這充分說明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青少年兒童已然成為網絡欺凌最大的受害者。[6]
目前,所有與青少年相關的網絡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學業、家庭關系、網絡成癮等方面。而聚焦對青少年網絡欺凌的研究較少。在網絡普及、信息爆炸的時代下,許多負面的暴力血腥文化已對青少年造成了負面影響。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兒童青少年網絡欺凌的特點狀況,提出控制和減少網絡欺凌的方案,為其身心健康發展提供警示與預防,也為今后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2.方法
2.1被試
本研究在溫州地區選取了普通公立、重點公立、民辦私立和打工子弟四類中小學。小學抽取四、五年級學生為被試,初中抽取初一、初二學生為被試,共552名學生。被試構成情況見表2-1。
2.2研究工具
網絡欺凌/受欺凌問卷
采用Wright(2014)編制的網絡欺負行為量表,包括9個項目,用來評估青少年的網絡欺負行為。每個項目都是五點計分,“從不”、“幾乎沒有”、“有時候”、“經常”、“總是”分別記為1-5分。對應所有項目總結出綜合得分,得分越高表明網絡欺負行為水平越高。該量表的克倫巴赫α系數為0.91. 網絡受欺凌問卷為網絡欺凌問卷的反向提問。
2.3施測程序
采用匿名式自我報告問卷,以班級為單位集體施測。
3.結果
由表3-1可得:網絡欺凌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網絡受欺凌在年級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網絡欺凌/受欺凌在學校上存在顯著差異,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經事后檢驗發現,初二在網絡欺凌上顯著大于小五,普通公立學校在網絡欺凌上顯著大于校園重點公立學校,普通公立學校在網絡受欺凌上顯著大于民辦私立學校。
4.討論
從研究結果發現:網絡欺凌/受欺凌在性別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對兩性在身體運動水平、人際交往技能、自然觀察能力以及等方面的差異產生了影響,從某種程度上,男女之間的差異性減小,趨于一致。網絡欺凌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宋黎明在《中學生網絡欺凌研究》[8]認為初一、初二學生對網上辱罵、網上恐嚇、網上騷擾、網上揭私、網絡排擠等形式的網絡欺凌認知程度更高。相對比之下,小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實施網絡欺凌尚存在難度,更多的是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網絡欺凌/受欺凌在學校上存在顯著差異。民辦私立學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水平較為富裕,普通公立學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水平比較一般,因此有理由懷疑網絡欺凌與家庭經濟情況有關。在《青少年網絡欺凌研究》[3]中也表示,家庭經濟情況較富裕的學生更容易實施網絡欺凌行為。家庭較富裕的學生對網絡欺凌的認知程度較高。在網絡欺凌應對方面,家庭較富的學生在遭遇網絡欺凌時更容易采取網絡反擊、尋求老師幫助的方式解決,家庭經濟一般的學生更容易選擇默默忍受、尋求同學幫助的方式進行解決。并且重點公立學校的學生成績比較好,普通公立學校的學生與之相比較為一般,根據其他網絡欺凌文獻顯示,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更容易實施網絡欺凌,對網絡欺凌認知程度較低;在網絡欺凌應對方面,成績中等的學生選擇網絡反擊、當面反擊、尋求老師幫助的比例高于優秀、良好與較差的學生,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尋求父母與同學幫助的比例高于其他同學。
5.結論
兒童青少年網絡欺凌/受欺凌均存在年級和學校的差異,初中段的欺凌情況顯著大于小學段,普通公立學校的受欺凌情況顯著大于民辦私立學校,普通公立學校的欺凌情況顯著大于重點公立學校。
參考文獻:
[1]趙允芳. 解剖“媒體暴力現象”[J]. 傳媒觀察, 2004(12): 18-20.
[2]滕召軍,劉衍玲,潘彥谷,堯德中.媒體暴力與攻擊性:社會認知神經科學視角[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3,29(06): 664-672.
[3]褚曉偉,范翠英.網絡欺負量表修訂版在中國初中生群體中的修訂及信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06):1031-1034.
[4]何丹.青少年網絡欺凌研究述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03):4-7.
[5]李文革,沈杰,季為民.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新媒體運用報告(2011—2012)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5.
[6]陳昌鳳,胥澤霞.網絡欺凌與防范:互聯網時代的未成年人保護[J].中國廣播,2013(12):27-30.
[7]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Blackwell, 1993.
[8]Arora C M J. Defining bullying: towards a clearer general under-standing and mor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1996, 17: 317~329.
[9]張文新.中小學生欺負/受欺負的普遍性與基本特點[N].心理學報,2002-34(4):387-394.
[10]Whitney, I, & Smith, PK: A survey of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bullying in junior/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3;35: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