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一般被大家認為是生產或者工程企業中從事一種重復率高、模式化操作的勞動者。工匠精神貫穿于勞動過程之中, 始于設計,展現在整個制作之中。但工匠作折射出的職業內涵,它的精神卻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我們處于新時代,新發展時期,“工匠精神”代表著堅持不懈的精神、一絲不茍的態度, 開拓創新的魄力,鍥而不舍的意志和努力超越的責任心, 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工匠精神”在工作中上追逐革新與創意、技術中打造精益求精, 體現了愛崗、精藝、執著、等精神。
2、“雙創時代”下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作為從古至今傳承的匠人文化,其發展與復興是現實選擇的必由之路。“工匠精神”蘊涵的社會價值與思想內涵。在當前中國制造2025、“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創新驅動等戰略背景下,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當代中國,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指導下,不僅需要一批引導思想解放與技術創新的大國工匠, 也需要一批努力開拓、勇于前進的創業人才, 這兩類人才的結合點——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雙創型”人才更為時代所急需。
3、“工匠精神”在項目管理的應用
最近幾年,部分媒體報道出某些項目質量堪憂,出現隱患的新聞屢見不鮮。“斷斷橋”“倒倒樓”等新聞,讓工程項目一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樣的情況下,“工匠精神”在項目上的回歸就顯得迫切需要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匠人精神的延續和管理方式,如何把它用在項目管理上,是工程項目管理應探索的方向,我認為,要將“工匠精神”用于項目管理之中,應該做到“三細三精”。
項目質量要“精品”。“做精品項目”是每個項目管理人員對待項目最高的自我要求,這其中也體現出“工匠精神”,一個項目,往大了看就是一個產品,即使是是一棟樓、一條路,在管理人員眼中,也和一個凳子、一張桌子是一樣的重要。對待每一個產品,從設計到生產的流程,都要按照精品的標準去對待,收獲客戶的肯定,才是“工匠精神”真正的意義,只有牢牢把握“精品”意識,項目管理才能越做越好。
工作人員要“精通”。項目的開展要順利,且達到預期目標,沒有精通業務技能的工作人員只能紙上談兵。項目施工的每個細節,每個流程,對應的工作人員都必須精通業務。招投標的工作人員必須熟悉標書的制作,工程人員必須了于指掌每一項施工工作的標準,只有項目設計到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熟練專業,才能滿足制作精品的前提條件。
項目管理要“精密”。項目管理的精密要求每一個環節要環環相扣,緊密銜接。這就意味著整個管理鏈條不能有半點疏漏。比如說,項目的設計方案與施工方案必須與施工人員合作緊密,對接順暢,如果某一環節,有工作人員溝通不暢,信息不對應,那么具體的實施就會出現問題,對項目帶來影響,造成不利后果。因此,管理上的精密要求在項目從設計到落地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精密有序,做到格式化、流程化、才能打造精品項目。
細化工作內容。項目涉及到的每個工作內容,需要細化,有的放矢地去完成。比如,對人員的管理,要細化為具體的崗位要求,特別是在團隊合作,以人為本的當今,每一個崗位涉及到的人對應的關系不同,稍有疏漏,則會給項目管理帶來不利的后果。因此,管理人員需要梳理思維,在細化內容上做到心中有數。
細分工作職責。只有確實落實各個環節的崗位責任人,才能在項目管理中做到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細化工作職責并不是一刀切,各管各,從管理的角度講,分工不代表各行其是,
團體分工,而團體又是緊密聯系到一起的,團結一致。世上并無單打獨頭的完美,而齊心協力才能完美。
細化管理。代表著管理落實,作為項目管理,涉及到項目的方方面面,每一項管理都必須有對應的流程和程序去落實。比如設計方案時,方案有所改動沒有與施工部門協調好,而項目管理者沒有一個環節挨著一個環節去落實管理,那么最后項目完成的品質就會大打折扣。只有將每一個管理環節落實下去,才能把握全局,真正做到“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
“三細”代表著落實,貫徹執行力,無論戰略做的多完美,如果沒有落到實處,只能是空談。對于項目管理來說,落實是重中之重,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沒有落實,則沒有順利的進展,當然完不成既定的目標。
精品、精通、精密三者在項目管理中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無“精通”,則無法“精密”,就打造不出“精品”。三者精神緊密連接,是“工匠精神”在項目管理上的實現。“三細”是“工匠精神”的執行力,細化工作內容,要求工作人員的職責細分,而管理細化則是全局管控。“三細”相互作用,使得工作內容、工作職責、管理職責落實到位,滿足項目管理對于精細化的要求,是“工匠精神”在項目管理中落實的具體體現。
將“工匠精神”應用于項目管理之中,是“精”和“細”的有機結合,是項目管理目標實現的兩個具體方式,兩者統一,才能鑄造項目精品。
參考文獻:
[1]《工程質量管理與“工匠精神”傳承》曾華 2016.06期《施工企業管理》.
作者簡介:龍珊,1986-,重慶人,碩士,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