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華
摘要:導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只有明確了其原因才能夠進行合理的治理。為此在文中就筆者所在地區的水土流失現狀進行分析以及治理請和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進一步治理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水土流失;原因;治理
旺蒼縣位于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米倉山南麓,地跨東經106°27′~107°10′,北緯31°15′~32°45′。據調查旺蒼水土流失面積1229.51 km2,占幅員面積的41.3%。全縣平均侵蝕模數3591t/km2·a,年水土流失總量為442萬噸。由于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地貌植被等原因造成生物植被生物量呈下降趨勢,水庫、山坪塘、渠道淤積,河床抬高。水利工程利用功能降低,洪水泛濫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只有了解旺蒼水土流失現狀,提出水土保持對策,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變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是推動全縣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水土流失現狀
(一)土地資源狀況
土地基本情況:耕地27.77萬畝,園地19.12萬畝,林地294.33萬畝,設施農業用地0.31萬畝,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土特產有茶葉、林果、中藥材、核桃等。
(二)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土地資源雖然豐富,但自然植被遭到破壞后,水土流失極其嚴重。主要表現在:
1.旺蒼地處四川北部邊緣,地勢北高南低,米倉山的主要山峰均在縣境北部,最高峰光頭山海拔2276.4m,云霧山、老君山、小光頭山、東鼓城山、西鼓城山海拔高均在2000m以上,地勢從北到南海拔高程逐步遞減,在南部張華、木門河谷最低處海拔高430m。縣境內山峰如林,溝壑縱橫,山多地少,田高水低。
三迭紀末期的印支運動,使旺蒼東北部成為陸地(漢南古陸)。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運動的結果,境內褶皺、斷裂發育,形成北高南低,山、丘、壩兼有的地貌。北山多巖溶地貌,南部多桌狀山,中部多“饅頭山”, 巖石裸露,植被稀少,造成水土流失。
2.縣境內人口增多,土地減少,加之南、北兩山經濟滯后,砍伐地表植被做燃料,加速了水土流失。由于人口增長而引起糧食不足,土地下降,能源短缺,導致毀林開荒,亂砍濫伐,用木材培植木耳、香菇、燒木炭等人為破壞森林植被,削弱了森林涵養水源和水土保持作用,造成水土流失。
3.縣境內七山一水二分地,全縣耕地面積27.77萬畝,其中田11.05萬畝,地16.72萬畝,耕地率6.22%,農業人均耕地0.8畝。由于人多地少,為了生存,導致部分群眾不僅在水土流失重點區域繼續耕種,出現“石化”、“沙礫化”,而且還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開墾種植農作物,加快了水土流失。
4.縣境內有豐富的地下礦藏資源,現已崐探明的礦產有67種,主要金屬礦有鐵、釩等,非金屬礦有煤、天然氣、花崗石、大理石等。部分企業老板在礦山開礦、采石、采煤、修路的廢土、棄石、礦渣等亂堆濫放,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嚴重后果
1.造成河道、水利工程淤積。
2.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縣境內暴雨集中,山洪泛濫,曾多次誘發山體滑坡。
3.南、北兩山經濟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由于水土的流失,造成耕地土壤瘠薄,不保肥、不保土、不保水,糧食和經濟作物產量減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二、水土流失治理情況
近幾年以來,我縣本著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原則,積極爭取國家投入,一是綜合治理母家溝小流域(高陽鎮)水土流失面積14.7 km2,工程總投資600萬元;二是綜合治理趙家河(普濟鎮)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19.3 km2,總投資797萬元;三是小農水水保工程投入改造資金 2200 余萬元;四是各開發建設項目和工業園區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資金達到1000 余萬元。通過坡耕地的改造、水保林、經果林、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綜合治理措施,實現了“土不亂跑、水不亂流、田地增收”的目標, 治理區的群眾收入不斷增長,植被覆蓋率上升,水土流失減輕。
三、存在的問題
(一)水土保持意識淡薄。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資源,也是構成自然環境的重要因素。沒有水土、陽光、空氣,什么生物也都不能生存,這是最普遍最基礎的知識,恰在這個問題上,有的人認識不深,重視不夠,水土保持意識淡薄。還未認識到水土保持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只求經濟的一時增長,不考慮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忽視了水土保持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人為水土流失較重。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的開發利用,又帶來新的水土流失。縣境內煉焦、采青石、燒石灰、開礦挖煤等小企業星羅棋布,技術手段低劣,環保意識較差,基礎設施脆弱,尾礦、廢渣、棄物亂堆亂倒,淤積堵塞河道,抬高河床,沖毀農田,邊治理邊破壞,人為的水土流失較重。
(三)水土保持監督滯后。一是工程建設沒有達到“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二是開發建設項目特別是縣級重點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工作落實不好,規費征收較難;三是嚴格執法還有待于進一步強化。執法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人員嚴重不足;政府投入的水土流失治理資金不足,辦公設備、執法裝備嚴重滯后;執法手段單一,措施不力。
(四)水土保持宣傳不夠。水保法律法規宣傳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政府投入宣傳經費嚴重不足,建設單位自覺遵守水保法律法規、加強治理水土流失意識不強。
(五)流失區內經濟落后。由于旺蒼特殊的地理條件,形成了南部、中部、北部三個區,經濟發展嚴重失衡。
四、對策措施
水土保持是山區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是治理江河的基礎工程。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加強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和保護,充分發揮水保工程的綜合效益,促進工農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是形勢所趨,勢在必行。我認為應采取以下對策措施:
一是抓好水土保持工作部門的協調配合。依照法律賦予的工作職能,縣水務局是我縣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機關,林業、農業、國土資源、環保、發改、建設、安監等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有關的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工作,實現水土保持工作部門協調配合、整體推進的目標。
二是抓好監督工作控制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嚴格落實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審批和“三同時”制度。依法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礦產資源開發未編制方案或者方案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依照法律規定一律不得開工建設。項目建設中的水土保持設施未經驗收和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產使用。
三是抓好水土保持工作規費征收與人員編制建設。依法強化縣人民政府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統一領導,將我縣水土保持工作納入縣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安排專項資金并組織實施。
四是水土保持要與農村脫貧攻堅、發展山區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一是大力實施坡改梯、薄變厚、土地整理工程,增加糧食產量,提高農民收入。二是大力營造經果林。可選取一些適銷對路、市場前景看好的品種,實行“一村一品”,或以小流域為單元,統一規劃組織實施,形成規模效應,集約化開發,增加農民收入。三是與退耕還林還草相結合,大力發展種草養畜,增加農民收入。四是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大力開展農村沼氣池、蓄水池、村道硬化、改廚改廁、房前屋后美化等庭園水保工程相結合。改變人們祖祖輩輩靠“燒柴煮飯”的習慣,改用潔凈衛生的新能源,把家鄉建設成為生活寬裕、庭院整潔、鄉風文明、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